“袋鼠”這個詞對跳槽的人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
前不久,筆者在一次采訪中遇到了一位足以稱得上傳奇的“袋鼠”。他工作15 年跳槽14 次的經歷,絕對會讓大家感到驚訝。
這個“袋鼠”是京城著名的《三聯生活周刊》雜志社的主筆王先生。他很年輕,只有三十八歲,但他卻戲稱自己在職場中的經歷絕對是五十歲的人都趕不上的。有數據為證:1990 年法律專業大學畢業,開始了一份檢察官的職業,一年以后,制服換成了便裝,工作仍然和法律有關,做監察。這個工作的時間仍然是一年,之后,他的職業生涯開始變得眼花繚亂:自由撰稿人、音樂編輯、電臺主持人、網站的CEO、雜志社的籌備人,甚至是被人稱做在家里辦公的SOHO 一族,目前這份雜志社的記者職業是他做得最久的,有三年的時間了。而這十五年的職場生涯中,林林總總的職業記錄甚至有時連他自己的記憶都模糊起來。頻繁的跳槽經歷,讓他積累了豐富的職場閱歷。
在了解到王先生頻繁的跳槽經歷后,北京著名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華夏基石人力資源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波對王先生這樣的跳槽一族進行了分析。孫波認為,無論從哪一個方面來說,像王先生這樣的跳槽頻率都算比較高的。關于跳槽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可能需要從幾個方面來分析。首先,從國家來看,有一個統計數據,美國每個月在變換工作的有80 萬人;由于日本實行年工序列制,所以日本人的跳槽率是較低的,但是人均(一生)也達到了4次;我國的有關數據顯示,人均(一生)更換工作的頻率為2.3次,總的數字不是很高。但年輕一代跳槽的頻率和日本很接近。從年齡來說,大學畢業一年左右的職場人士跳槽最為頻繁。因為他在選擇一個職業的時候,通常沒有確定未來在哪一個行業發展,所以有一個選擇的過程。另外,工作了五年以后,大多數職場人士的經驗得到了積累,職業發展方向確定,面臨職業發展的現實問題,會有跳槽的念頭或行動。從學歷上來說,文化程度越低,跳槽的機率越小。
筆者最為好奇的是:每一次跳槽都要遞交一份簡歷,王先生的簡歷會怎么寫,這么豐富的工作經歷,會不會把招聘單位嚇住?王先生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我的簡歷就是很簡單的介紹,我從來不會在簡歷上夸張自己會做什么,能做什么。我的工作經歷不會寫那么詳細,因為我知道,用法律的名詞來形容,我屬于反偵查能力比較強的那類人,我知道人事部門怎么看我的簡歷。所以我會很簡單地告訴他們,我能做什么,我經歷過什么,具體說我經歷過哪些工作,我不會告訴他太清楚,免得讓人事經理有“這個人可能做事不太踏實,不太穩定”的印象。孫波先生曾經在著名的深圳華為公司做過招聘主管,經手了數不清的簡歷,在談到用人單位會怎么看簡歷時,他總結出了如下幾點:人力資源主管通常會把簡歷分為三類,一類為基本類;一類為拒絕類;還有一類是要重點考慮的。拒絕類的簡歷,基本上不符合招聘要求;重點類的一定是招聘人首先面試的;基本類是中間層次的。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很重要的一個關注點是求職者職業發展的連續性,跳槽的頻率是招聘者關注的重點,跳槽頻率過高,招聘者就會對你打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跳槽始終沿著一個連續的職業發展空間躍進的話,可能招聘方會將簡歷放在基本類里面,如果其他的條件非常優秀的話,可以放在重點類里面。但是如果應聘者跳槽的職業經歷連續性很差,今天做人力資源管理,明天做市場營銷,后天做經紀人,招聘方可能會認為,你沒有一個確定的職業發展目標,就會把這個簡歷歸入拒絕類。
孫波還談到,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跳槽的最基本前提是看自己的職業倦怠感指數有多高。在從事一個職業的一段時間內,人都會出現一個間歇式的倦怠感,如果一個人長期處在對這個職業比較倦怠的情況,可能就會選擇離開這個職位,甚至付出很高的成本,選擇轉換行業。當然,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變化,也決定了個人對職業的倦怠感以及跳槽的動機有多大。前幾年,IT 行業比較火的時候,人才的需求量比較大,很多人轉到這個行業里去發展,不管是否喜歡和熱愛這個職業。這個時候就反映出職業倦怠感受到行業的以及各種各樣職業發展信息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