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臺灣海峽經濟區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區域化潮流,而且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它的構建不僅可以形成一個能與長三角與珠三角相媲美的又一個經濟增長中心,而且將促進兩岸經濟一體化,進而促進政治和解與和平統一。本文認為類似自由貿易區或CEPA的模式是臺灣海峽經濟區的最佳選擇。
[關鍵詞]臺灣海峽經濟區 區域經濟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4-0071-03
[作者簡介]全毅(1964—),湖北石首市人,福建社會科學院亞太經濟所副所長,WTO事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研究方向:區域經濟與國際經濟關系。
臺灣海峽區域,是指臺灣海峽兩岸毗鄰的閩臺兩省及粵東、贛南和浙南的部分地區所組成的地域。臺灣海峽經濟區則是指這一區域空間內的經濟一體化發展過程及狀態。1980年代以來,順應世界經濟區域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及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兩岸經貿關系發展迅猛,臺灣海峽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已顯露端倪。
臺灣海峽經濟區的戰略目標與功能定位
臺灣海峽經濟區以和平與發展為宗旨,通過擴大兩岸經貿交流,形成合理的產業分工體系,促進海峽兩岸產業的升級,構建以國際市場為導向的制造業和現代農業及發達的服務業組成的產業體系,促進海峽兩岸經濟的共同發展,建成一個能與粵港經濟區、大上海經濟區相媲美的經濟區,并使之成為:
1.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改革開放以來,珠江三角洲利用港澳優勢和長江三角洲利用上海浦東政策的優勢實現了經濟的起飛,成為我國經濟的重要增長中心。從現實看,香港已經是亞太營運中心,而上海已成為祖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也將成為祖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營運中心。如果建立海峽經濟區,臺灣亞太營運中心將在某種程度上變為現實,成為帶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增長中心。
2.兩岸“三通”先行區。若海峽之間從海上直航起步,進而實現空中直航,從而實現直航“三通”,對于兩岸之間的貿易、貨物運輸、觀光旅游及直接投資都將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與影響,海峽經濟區將會成為兩岸“三通”先行區。
3.海峽兩岸經濟一體化的銜接區。就地緣經濟發展而言,閩臺經貿關系是兩岸關系中最活躍的部分。閩臺兩岸的經濟布局恰成東西呼應格局,臺灣西海岸集中了島內主要加工工業區、高科技園區和海空港與城市群,福建的東部走廊則是該省開放和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主要的海空港與城市群也集中于沿海一帶與臺灣相對。海峽兩岸經濟發展水平雖有一定的差距,但這恰恰構成雙方經濟合作的動因和基礎。臺灣為了將喪失比較優勢的產業外移,促進島內產業升級,將毗鄰的海峽對岸作為產業轉移的重點地區之一,而福建為了加快經濟發展,也將吸引臺資發展閩臺經貿關系作為重要對策。經過近20年的努力,福建開辟了臺商投資區、經濟特區、開放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沿海開放區、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示范區等,為推動閩臺關系的發展創造了基本條件。20多年來,閩臺兩地經貿關系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以臺灣海峽民間貿易和小額貿易為先導,逐步向投資為主與貿易相結合,帶動科技、農業、勞務等各個領域全面合作發展等幾個階段。從區域空間擴展的趨勢看,臺灣西海岸由南北高速公路、縱貫鐵路、機場等大動脈組成的西部走廊發展軸,聯結著臺北、臺中、高雄三大都會區的二十幾座大小城鎮,構成了臺灣經濟的重心區,集中了臺灣80%以上的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隨著海峽兩岸經濟交往的發展,臺灣西部走廊的經濟重心區將進一步強化,三大都會區將連成一片,形成縱貫南北400公里內的大城市帶和亞太地區多功能中心。在福建東海岸,隨著福廈沿海一線大規模的開發,將逐步形成廈門、泉州、福州三大都會區,福廈沿海大城市帶的雛形已顯露出來,并將進一步向南北西端延伸,從漳州向南伸展至汕頭,從馬尾向北延伸至溫州,這樣,由海峽西岸兩大城市帶所組成的巨型的臺灣海峽大城市圈,將構成海峽經濟區的核心區域,形成一個實力十分強大的組合經濟中心,有力地推動臺灣海峽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隨著區域經濟中心吸引力的不斷增強,其輻射能力也將成比例地不斷擴大,海峽經濟區的空間范圍將進一步擴展到南部的潮汕梅地區、西部的贛南地區及北部的溫臺地區。
4.“一國兩制”的試驗區與和平統一的結合部。海峽兩岸嚴重對峙時期,臺灣海峽成為阻礙兩岸交流的海上屏障。按照“一國兩制”構想,海峽西岸的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海峽東岸的臺灣則繼續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海峽經濟區,通過探索兩種經濟體系接軌的途徑,將使海峽經濟區成為“一國兩制”的實驗區與兩岸和平統一的結合部。
5.建成海峽兩岸乃至祖國大陸與世界經濟接軌的中介地。臺灣在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有許多經驗可供借鑒,福建可率先建立起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經濟運行機制。同時,臺灣與大陸東南沿海地區都是我國與海外交通最早的地區,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地區,是從海外通向中華大地及中國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從所處位置看,臺灣海峽是東北亞與東南亞的中心點,向西緊鄰祖國大陸,向東遙望北美、是亞洲的地理要沖,具有樞紐的地位。當世界經濟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之際,臺灣當局曾提出把臺灣建成“亞太營運中心”的計劃,其主要目標是要鼓勵外商企業及已形成跨國公司的臺灣企業,以臺灣為基地,從事跨國性高附加價值的經濟活動。“亞太營運中心”在規劃之初就明確以祖國大陸為腹地,因為祖國大陸區域遼闊,市場潛力大,對跨國公司頗具吸引力,海峽經濟區的建立顯然將成為中國腹地與世界經濟交流的重要橋梁。
臺灣海峽經濟區的總體思路與推進策略
建立海峽經濟區的總體思路是:抓住兩岸關系出現新形勢的契機,推動兩地全面“三通”,促進以閩臺為核心、以浙南粵東為兩翼、以贛南為腹地的海峽區域經濟的全面合作與發展。通過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措施,促進兩岸產業、市場、體制與基礎設施的全面接軌,實現海峽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將海峽經濟區建成中國版圖內經濟發達、最具活力的經濟區域,推動大陸經濟的發展和兩岸和平統一進程。為此,可選擇類似CEPA的自由貿易區模式在建立海峽經濟區的過程中,應逐步淡化經濟邊界,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的趨同化,產業結構的互補化,基礎設施的網絡化,經濟政策的協調化。循此思路,我們提出如下設想:
1.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實現貿易與投資的便利化。兩岸目前實現完全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還沒有現實可能性。但可以進一步開放市場準入與貿易、投資的便利化。大陸對臺灣產品登陸和投資方面已經基本沒有政策障礙,大陸民眾赴臺觀光旅游也將開放。如果能夠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親民黨會談在經貿領域達成的共識,進一步進行商談,并逐步予以落實,將大大促進海峽兩岸的經濟一體化進程。
2.建立海峽區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貿易與投資便利化措施的漸次落實,一方面航運時間將大為縮斷,運輸成本也大為降低,另一方面臺商經營的范圍向福建、江浙和長江中上游地區發展,使兩岸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祖國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目前勞動密集度高的加工出口業具有比較優勢,恰好與擅長中上游原材料與零組件產業的臺灣密切配合。如果兩岸的航運成本大幅降低,人員往來更加便捷,必定有更多的臺灣加工業者到近在咫尺的海峽對岸投資設廠,建立高效率、高品質的生產基地,通過改善東南沿海的港口設施以及往來港口與生產基地之間的陸上交通系統,使臺灣的供料廠商能在最快捷的運輸、最低廉的代價之下與下游廠商配合。因此,不待人為的安排,就可以發展出恰當的分工體系:兩岸間或就特定產業進行諸如原料、半成品、成品各生產階段的分工;或就企業功能在原料、生產、行銷、研發、設計等方面進行分工;亦可按照兩岸間的比較利益來規劃兩岸分工生產的架構,或從產品生命周期,將不同品質等級的產品配銷到兩岸市場,或以臺灣資金、商業化經驗與大陸科技、市場相結合,形成新的產業分工形態。
3.加強政府間的政策協調。過去,兩岸的政策互動與調整都是在市場機制的驅動下獨自進行,在政策取向上顯示出不小的差異性,對雙邊經濟交流造成極大的障礙。隨著兩岸經濟交流的深化,相互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也將隨之增多,為了保證經濟合作順利,有效地推進、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就顯得格外重要。兩岸經貿合作論壇以及各種地方政府支持的民間交流與合作機制正在逐步建立。福建可以抓住機遇,擴大兩地行業協會與民間組織及地方政府的交流與溝通,建立起從民間、行業中介組織與官方的協調機構,推動兩地政策與管理的協調,促進兩岸經濟的協調發展。
4.加強基礎設施的協調與銜接。海峽經濟區的交通與通訊設施應擴大臺海兩岸及溝通內地與臺灣的經濟聯系,即以南中國區域和中南地區為腹地進行大網絡規劃,建成海陸空一體化的交通運輸體系及現代通訊體系,海峽西岸的汕頭、廈門、湄州灣、福州、溫州都是天然良港,只有溫州、汕頭擁有通往腹地的鐵路及公路干線。福州、廈門被指定為首批直航試點口岸,但通往鄰省及內地的集裝箱公路和鐵路尚屬闕如,一旦兩岸通航,陸上交通即成瓶頸。因此,加強海峽西岸港口與內地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銜接與協調是一項應及早進行的項目。海峽兩岸通訊設施的銜接,可以協調建設廈門至金門、福州至馬祖的海底光纜,或聯合租用經過臺北與汕頭的3號國際海纜。在生活設施方面,閩臺合作建設金門、馬祖的供水、供電設施,臺灣方面可以在福建沿海建設大型電站,以償還購買福建生活用水、用電的費用。
5.經濟運行機制的銜接。隨著區域內產業與基礎設施銜接的加速,就需要相互間經濟機制的銜接。可以研究、借鑒臺灣的經濟與法律制度環境,有些可以移植借用,如“合同法”、“投資法”、“專利法”、“仲裁法”等,從而為臺資企業在福建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時,廈門、福州保稅區可以借鑒臺灣出口加工區和高雄境外航運管理中心的管理經驗,加快“兩區”對接步伐。在口岸管理上應借鑒港臺體制,加強協調,使通關更為快捷,高效和經濟。當然,兩岸四地經濟機制銜接內容頗為復雜,有些方面不可能完全實行對接,如金融領域的貨幣匯兌、匯率機制等,這需要政策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