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內地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的核心,在于推動資本項目開放。這一核心,決定了香港與內地金融領域的互動,將表現出一系列新特點。針對目前香港與內地實現良性金融互動的諸多障礙,對香港如何配合內地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提出了相關建議,認為香港可以利用集資中心功能和營運環境優勢,配合內地金融改革;可以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為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提供試驗場;可以發揮地區金融中心功能,銜接內地與境外金融市場。
[關鍵詞]香港 內地 金融互動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623(2006)04-0067-04
[作者簡介]莊芮(1971—),女,云南昆明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研究方向:國際經濟關系、臺港澳經濟和中國對外貿易。
按加入世貿組織的協定,到2006年12月,中國內地將全面開放本土金融市場。這新一輪開放,意味著內地金融業主體將呈現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中國金融業的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將明顯加快,競爭也日趨激烈。在此過程中,具有傳統金融優勢的香港如何發揮新作用,從而與內地實現良性互動,成為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
一、香港與內地金融互動的新特點
內地金融新一輪對外開放的核心,在于推動資本項目開放。這決定了香港與內地金融領域的互動,將由過去零散的、個別人才引進或粗淺的專業咨詢,轉向更深層面的業務與市場的銜接。具體而言,這種深度合作的新特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香港要進一步配合內地資金“走出去”。過去20多年,香港作為中國境內的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一直以其相對成熟、開放的金融環境,為內地解決資金和外匯短缺等難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近年來,內地資金積累日益增多,居民儲蓄和國家外匯儲備持續攀高。因此,如何將內地儲蓄更有效地轉化為投資,如何為內地資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以減少不斷攀高的貿易順差和資本項目盈余,成為內地金融發展的新課題。從內容上看,內地的資本項目開放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推動資本流入,二是推動資本流出。對于資本流入,內地2002年11月推出的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已開先河,今后努力的目標將側重于放松資本流出。最近,國家外匯管理局表示,將在2006年允許保險公司購匯進行境外證券投資,這一舉措將在實質上開啟內地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的閘門。所以,伴隨內地資金流向需求的轉變,香港作為中國境內一個成熟的、國際化的金融市場,其作用將由過去配合外資流入內地,轉化為進一步配合內地資金“走出去”。
2.香港要為人民幣走向國際化提供試驗平臺。內地資本項目開放的最終目的,是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近年來,內地相繼出臺了大量政策,推動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其中包括放松對外匯資本流出的限制、逐步降低強制結售匯比例要求、擴大外匯賬戶的使用范圍、增加各個主體保留外匯頭寸的比例,等等。2005年7月21日,以人民幣兌美元升值2%為標志,人民幣匯率已由事實上的單一盯住美元,變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2005年11月24日,國家外匯管理局又決定,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并首次實施人民幣與美元的貨幣掉期操作,此外,還將于2006年實行即期外匯詢價交易。這些舉措,成為人民幣匯率改革的重大推動力量。可以預見,人民幣匯率改革下一步的重點,就是不斷加深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加大人民幣匯率彈性,最終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人民幣國際化關系重大,其推進需要一個長期過程。在此過程中,香港在中國境內的獨特地位和國際化金融中心的特點,決定了該地區必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首選試驗平臺。2004年CEPA實施以來,香港已經獲準開展人民幣業務。據統計,截至2005年10月底,已有38家香港銀行(即幾乎所有在香港經營零售業務的銀行)已經開辦人民幣有關業務,人民幣存款總額達225億元;截至2005年9月底,香港銀行已發出84922張人民幣卡供香港居民在內地使用,香港居民以人民幣卡在內地簽賬和提款的累計額超過了2.4億元人民幣,而內地居民以人民幣卡在香港簽賬和提款的累計額也已超過71.3億港元。2006年后,隨著CEPA第三階段開放協議的實施,內地與香港的經濟將進一步走向融合,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香港也將發揮更多、更重大的作用。
3.香港要成為聯系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重要紐帶。在2006年12月內地全面開放本土金融市場之前,CEPA不同階段的開放,已為香港進入內地金融業提供了諸多先機。如CEPA對香港銀行進入內地降低了資產規模要求;規定主管部門在審查有關盈利性資格時,將內地單家分行考核改為多家分行整體考核;自2004年11月1日起,香港銀行內地分行經過批準,可以從事代理保險業務;等等。據銀監會統計,隨著CEPA的實施,目前香港銀行在內地已擁有58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包括45家分行、10家支行、2家合資銀行和1家財務公司,約占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數的1/4;另外,香港銀行在內地還設立了24家代表處;在13家獲準開辦網上銀行業務的外資銀行中,香港銀行就有6家;并且,目前已有3家香港銀行獲準參股內地的商業銀行。香港銀行進入內地,其互補性超過競爭性,香港銀行在增加內地銀行壓力的同時,更在管理經驗、金融創新、服務水平以及服務效率等方面,為內地銀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香港與內地金融聯系的增強,是兩地經濟融合的必然結果,這既有利于內地借助香港的獨特地位穩步推進金融市場全面開放,也為香港憑借服務內地而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創造了巨大空間,因為對于香港來說,其經濟必須與腹地形成良性互動才有前途,具體到金融業務,香港除了服務內地之外,也很難有其他更具規模的腹地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香港應該通過與內地金融的良性互動,成為聯系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重要紐帶。
二、香港與內地實現金融互動的障礙
香港與內地要進行更深層次的金融合作,形成良性金融互動,目前還存在如下障礙:
一是CEPA在落實過程中面臨諸多執行問題。CEPA為包括金融業在內的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香港從業者或多或少在內地都遭遇了一些執行方面的困難——首先是內地的審批程序復雜、耗時過長。CEPA對香港金融業的開放承諾只比內地的入世承諾提早兩年左右,在這短短兩年時間里,香港金融機構進入內地要經過各級政府層層審批,有些環節因為缺乏相應的實施細則而更受延誤,這極大地影響了香港金融優勢在內地的發揮。其次是市場準入門檻仍然過高。如CEPA允許香港中小服務提供者以合并方式進入內地,但對于香港的中小企業而言,這種合并并非易事,且也需時日,所以仍然難以進入內地市場。再次是基層了解CEPA不夠,地方政府落實不力。調查表明,盡管CEPA實施已兩年左右,但在內地的基層,特別是內地企業,相當一部分人對于CEPA仍是一無所知,更談不上利用CEPA的機遇與香港企業合作。另外,某些地方政府或出于地方保護主義,或由于缺乏針對CEPA的配套細則,在落實CEPA過程中執行不力。
二是香港承接內地金融業務還受政策局限。目前,CEPA只對香港銀行開放了人民幣存款業務,為此,香港方面必須定期將人民幣匯回內地,據報道,現在從香港匯回內地的人民幣每月高達1000萬元;香港銀行可以為客戶提供人民幣匯款服務,但也規定只能匯入內地同名銀行賬戶,并且每人每天匯款額不能超過5萬元人民幣。這種局面,使香港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的作用僅限于滿足個人旅游消費,嚴重制約了香港銀行服務內地優勢的發揮。保險業領域,根據CEPA,香港保險公司可以通過策略合并組成集團,按照相關市場準入條件,直接進入內地保險市場;具有中國公民身份的香港居民在取得中國精算師資格后,無需經過預先批準,就可以在內地執業并銷售內地保險公司產品。然而,香港保險公司的策略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香港公民因語言、法規、經營特征的兩地差異等原因,參加內地資格認證考試通過率又極低,所以,香港金融機構和金融專業人才要服務內地,還面臨許多實際困難。
三是內地自身的金融改革有待推進。內地與香港要形成良性金融互動,一方面需要內地進一步落實CEPA、開放本地市場,另一方面更有賴于內地金融改革的突破。近年來,內地先后采取各種措施,積極推進金融改革,并已取得一些成效。如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成功上市;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報告》,并對貸款利率實行下限管理,商業銀行獲得除定期和活期存款以外的6種存款的利息定價權;人民幣匯率更具彈性;等等。但就現階段而言,內地金融改革的推進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國有商業銀行還有兩家有待“股改上市”,證券市場的股權分置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保險資金運用范圍拓展又對相關監管提出挑戰,等等。總之,所有這些問題能否順利解決,都將可能影響內地與香港在金融領域的深層合作。
四是兩地金融基礎設施的聯系不夠緊密,香港金融優勢的轉化需要時間。隨著內地與香港經濟的不斷融合,兩地的金融往來日益增多,進一步加強合作、形成良性互動,還需要建設相應配套的金融基礎設施。可是,現階段內地與香港僅在支付、結算和托管等方面有數個系統實現了聯合,其余方面的金融基礎設施聯系都還相當薄弱,香港也缺乏一個能夠全面處理人民幣交易的金融平臺。此外,CEPA實施以來,部分香港銀行進入內地,熟悉當地客戶、降低因分支機構少而帶來的成本問題、成功移植香港的經營理念和相關經驗等,都還需要一段時期。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香港金融目前在內地優勢的發揮。
要突破上述種種障礙,首先需要內地盡快提高落實CEPA的行政效率,拓寬香港金融機構承接內地金融業務的范圍,加快自身金融改革;另一方面,還需要香港與內地一起努力,共同加強兩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加強兩地金融平臺的聯系,以期兩地金融逐步形成良性互動。
三、香港如何配合內地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
內地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主要著眼于推進資本項目開放。在此過程中,香港要發揮新優勢、新作用,同時加強并鞏固其競爭優勢,關鍵是要通過配合內地金融開放,抓住機遇和發展空間,致力成為中國境內首選的集資中心和地區金融中心。具體地講,香港可以在下述領域充分發揮其優勢和作用:
第一, 利用集資中心功能和營運環境優勢,配合內地推進金融改革。內地金融改革迫切需要解決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利率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等問題,其中,尤以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為重,因為占內地金融資產53.6%的國有商業銀行能否真正建立起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直接關乎內地金融改革的成敗。對比國際水準,內地銀行主要存在如下問題:(1)銀行自身貸款的潛在風險較大,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升;(2)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率與國際先進銀行相比,仍有較大差距;(3)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據瑞士洛桑管理與發展學院(IMD)對60個國家和地區2005年銀行與金融服務所進行的評比,內地銀行排名第53位,落后于印度、印尼和巴西,而中國香港則名列第一。針對這些問題,內地目前的基本思路是以 “股改上市”為手段,推動國有商業銀行加快內部改造,最終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2005年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的成功上市已經說明,國有商業銀行選擇在香港上市,對香港而言,可以充分發揮其集資中心功能;對內地而言,則一方面可以滿足商業銀行逐步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直接到境外上市的巨大風險。眾所周知,香港對于上市是有著一整套嚴格要求的。香港可以通過嚴格執行這些要求,迫使國有商業銀行在籌備和安排上市的過程中,更加積極地進行內部改革,努力降低不良資產比率,加強業務管理,提高盈利能力、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以使各項指標達到相關水準。并且,由于香港在金融服務方面位居世界第一,故其經驗和服務模式等也都可為國有商業銀行提供有益的幫助和借鑒。在配合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上市”方面,香港的集資中心功能及其相對成熟、嚴格的營運環境,仍將大有可為。
第二,積極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為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提供試驗場。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是內地資本項目開放的必然結果。香港地處中國境內,又是一個完全開放、相對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自然應該成為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的首選試驗平臺。為此,香港必須首先熟悉人民幣業務,然后隨政策調整不斷拓寬人民幣業務范圍,逐步建立起一個能夠便捷處理人民幣交易的金融平臺,形成中國境內面向國際的一個重要的人民幣結算中心,繼而充分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2005年10月12日,香港特首曾蔭權在其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宣布,中央政府已原則同意繼續擴大香港的人民幣業務,其中包括:(1)將可開立人民幣存款賬戶的“指定商戶”,從原定的僅限于購物、餐飲、住宿等個人消費的商戶,擴大到交通、通訊、醫療、教育等領域;(2)香港居民可以開立人民幣支票賬戶,并可用支票在每個賬戶每天8萬元人民幣的限額內,在廣東省支付消費性支出;(3)香港個人存戶將人民幣匯入內地同名賬戶的匯款限額,從每人每天最高5萬元,提高到最高8萬元。這些政策的出臺,說明香港經營人民幣業務的空間將日益擴大,盡管目前仍有不少限制,但對于香港來說,機遇的確是在增加。香港應該及時抓住這些機遇,積極爭取更多以人民幣為結算單位的金融活動在港進行,如香港和內地可以嘗試開展兩地貿易的人民幣計價結算業務,也可以在香港試發人民幣債券并提供相關銀行服務,等等。總之,在香港建立人民幣離岸結算中心,既有利于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又有利于香港發揮優勢、鞏固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第三,發揮地區金融中心功能,銜接內地與境外金融市場。內地開放資本項目,主要從推動資金順利流入和順利流出兩個方面著手。不久前,國家外匯管理局有關官員已經表示,2006年,內地將降低QFII(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準入門檻,即最低資本額(最新財政年度管理的證券總價值)準入標準從100億美元降至50億美元,并縮短原先大多設定為1年的QFII資金匯出鎖定期,根據證監會擬訂中的草案稿,基金的禁匯期將縮短為3個月,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縮短為6個月;與此同時,內地將允許保險公司購匯進行境外證券投資,比之以往不涉及外匯兌換的“允許保險公司進行境外投資”,這是內地QDII(合格的境內機構投資者)一種實質性的推進,自此,內地將引導境內機構和個人外匯資金“間接”進入境外資本市場,而且還將出臺規定,規范境內居民持有境外股票及股票期權。這一系列舉措,表明內地試圖通過QFII和QDII,逐步放松資本在內地的流入和流出限制。從實踐角度看,QFII要求內地豐富并完善金融產品和投資工具、發展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金融市場,QDII要求內地資金“走出去”,尋求多種投資渠道。在這兩方面,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及其發達的金融市場體系,顯然具有發揮潛能的巨大優勢。例如,香港可以通過咨詢、項目合作、人才交流等方式,為內地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包括衍生產品)、豐富金融交易品種及其利率期限結構提供有益經驗和指導;同時,香港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交易活躍、投資工具多樣、制度嚴格的資本市場(特別是債市和股市),為內地資金“走出去”搭建平臺,并提供有關的金融中介服務。在引導資金進出內地、銜接境內外金融市場的過程中,香港不僅服務了內地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而且還更加凸顯其地區金融中心的競爭優勢,加強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收稿日期: 2006-07-03 責任編輯: 垠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