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習慣者,在長期時間里養成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也。古人曰:讀書者,“是吾輩常事”。經常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習慣。又有道是“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話雖說得絕對了些,但不讀書,無文化,沒涵養,言行舉止粗鄙,其面目不管是給人的印象,還是對鏡自照,恐怕都好不到哪里去。
據說中國古人墨子,出游關中,跟隨的馬車載滿書籍,人見而怪之。墨子遂引周公每晨起即讀書百篇的故事作為回答,問者心有所動。“積財千萬,無過讀書。”“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需讀五車書。”諸如這類鼓勵讀書的警策,在我國古典詩文中俯拾即是。
說起國人勤學苦讀的范例,我們可以從圣人孔夫子一直講到偉人毛澤東,他們畢生手不釋卷,學問博大精深。筆者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據美國《紐約時報》載文介紹,美國開國迄今43任總統中有22位是愛書之人。而且愛書的程度,與其治國出色的程度是同等的。就藏書而言,老羅斯福達1.5萬冊,杰斐遜7千冊,菲爾莫干4千冊,華盛頓1千冊……愛書的總統遠較其他總統杰出,極不愛讀書的兩三位總統則排在最末尾。讀書的習慣與其管理國家的能力是成正比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斷定,假如老羅斯福于地下給當今小布什開治國處方,“那一定會是書籍”。
看來,美國之有今日的赫赫威勢,與其重視讀書人,養成讀書的民風有關。那是一種高貴的習慣,漸漸滲透成為一種血緣關系。誠如世界文豪高爾基所道:“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求進步,長本事,中外古今亦然。
或曰,中國歷史上曾有過“劉項從來不讀書”的現象,他不也稱王稱霸嗎?在我們革命戰爭“激情燃燒的歲月”,“大老粗”不也同樣建功立業嗎?而飽學之士斯文掃地、命途多舛的比比皆是。此外,時下的“大款”有不少胸無點墨者。所有這些,是否都印證了“讀書無用論”呢?其實,這些情況要么發生在馬上刀槍打天下的烽火年代,要么是在經濟轉型期的暫時現象。而執政治國,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從來都不是無文化之輩能擔當和勝任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歷史的進程亦如此。秦始皇烈焰焚書,“四人幫”毀滅文化,其倒行逆施的結果不都是“行而不遠”嗎?
當今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構建和諧社會,均需人文墊底,而人文之培養,離不開閱讀。“書到用時方恨少。”自然是讀得越多越好。但讀成書呆子,非但長不了本事,反倒應了“百無一用是書生”那句老話了。一位民國元老曾回憶孫中山先生道:“我們是彎著腰去接近書,中山先生則是挺著胸膛在讀書。”好一個挺著胸膛讀書,這就是做書的主人,不做書的奴隸,學以致用,長真本事!
生有涯,學無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則個人充實、社會文明。
作者小傳:龍 成,姓龍且屬龍。1940年生,貴州省清鎮市人。中共黨員,貴州電視臺高級編輯,研究生學歷。先后任過中學教師、社科刊物文藝學編輯、大學中文系教師、貴州廣播電視報社總編輯等職。現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貴州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三聯書店貴陽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有雜文言論集《紅黃黑的詠嘆》、散文集《一束青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