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中,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被告人的訴訟權利,較少從人權的角度注重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的保障問題。實際上,我們致力追求司法公正,更應從切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開始。
關鍵詞: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人權保障
中圖分類號:DF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6)03-0057-03
刑法學上的公民人身權,是指“公民享有的身體不受侵犯的權利,包括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自由權、人格權和名譽權等”。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內容與此范圍基本相同,可大致分為三個方面:一是人身安全;二是人格尊嚴;三是人身自由。與其他公民相比所不同的是,犯罪嫌疑人的這些權利因為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而不再完整地享有。但犯罪嫌疑人享有的不完整的人身權利依然應當受到法律有效的保護。
然而,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缺乏有效的保障,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客觀事實。就當前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偵查措施的適用條件過于寬松。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幾種強制措施,只有逮捕的法定條件相對嚴格。由于刑事訴訟法沒有確立司法審查原則,所以,強制措施和強制性偵查措施的合法性,無須接受司法裁判機關的聽證審查和最終授權。“令狀主義”和“司法最終裁決原則”,在刑事偵查領域幾乎無法適用。無論是拘留、逮捕、未決羈押還是搜查、扣押、監聽,所有涉及限制公民人身自由、個人隱私甚至人格尊嚴的強制性偵查措施,都是由偵查機關或檢察機關自行授權、審查、實施,沒有中立的司法裁判機關參與,警察和檢察官在偵查階段充當著“自己案件的法官”的角色。強制措施和強制性偵查行為的濫用,無疑會對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權利構成嚴重侵害。
2.違規監視居住與變相刑訊逼供。監視居住是我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強制措施,其最具強制性的義務是犯罪嫌疑人未經公安機關批準不得離開住處;無固定住處的,未經批準不得離開指定的居所。因這一強制措施約束功能較弱,實踐中很少被正確使用,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權的情形隨處可見。犯罪嫌疑人無論有無住所,都會被偵查人員帶至偵查機關指定的“點上”——偵查人員24小時值班監控的賓館、旅社、招待所。犯罪嫌疑人會在完全失去自由的狀態,接受晝夜不斷連續訊問。事實上,監視居住已經成為一種變相的羈押。
盡管我國法律明令禁止刑訊逼供或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證據,但由于技偵手段落后,幾乎沒有哪個案件會放棄從犯罪嫌疑人身上收集口供并通過口供收集其他證據的“證從供出”的傳統偵查模式。當然,現實中更多的是變相刑訊逼供,如長時間不讓睡覺、喝水、小便等等,足可以達到摧垮犯罪嫌疑人的意志,逼迫其供述的效果。從犯罪嫌疑人自身感受來看,寧愿拘留、逮捕后被羈押在看守所,也不愿意被偵查人員圍困在賓館等場所而遭變相刑訊逼供。
3.拘留、逮捕強制措施廣泛適用,超期羈押現象普遍。在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五項強制措施中,逮捕和拘留作剝奪人身自由的嚴厲的強制措施有著嚴格的適用條件。但在實踐中,逮捕和拘留較之其他的強制措施運用更為普遍。只要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而且對犯罪嫌疑人可能判處有期徒刑以上刑罰,基本上都適用逮捕,而不管有無逮捕必要。刑訴法規定只有在七種緊急情形下才能適用。但實踐中,拘留已被當作逮捕的前置程序被廣泛使用,而根本不去考究是否具備法定適用情形。許多刑事案件并不具備“有逮捕的必要”這一條件,但實踐中卻很少使用取保候審,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屬或律師申請取保候審也很少獲得批準。逮捕、拘留任意性,固然提高了訴訟的和懲罰犯罪的效率,但也使相當多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了人身權利方面的不必要犧牲。依照國際準則的規定,對受到刑事指控的人進行審前的羈押應是例外而不是常規做法。
超期羈押是指違反法律規定的期限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超期羈押包括形式上的超期羈押和實質的超期羈押。形式上超期羈押是在法定羈押期限到期后,沒有任何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手續,或沒有及時辦理繼續羈押的法律手續而繼續羈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違法行為。而實質上的超期羈押,是在沒有繼續延長羈押期限的理由的情況下,編織理由或故意規避法律規定、取得延長羈押法律手續或重新計算羈押期限。實質的超期羈押雖然具有繼續羈押的法律手續和重新計算羈押期限的理由,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實質上是違反法律的。如明明不是案件復雜,卻以案件復雜為由延長羈押期限,明明早已查明犯罪嫌疑人的數個犯罪行為,卻以發現新的罪行為由重新計算羈押期限等。長期以來,超期羈押已經成為我國司法實踐中一個普遍的問題,近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致力解決超期羈押這一頑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實質上的超期羈押仍普遍存在。由于羈押是剝奪人身自由的一項嚴厲措施,對于多數被長期羈押而又得不到處理的犯罪嫌疑人來說,無論最終是否有罪,羈押環境很可能對其身心健康造成極大傷害,尤其是心理上的影響尤為嚴重。
羈押場所犯罪嫌疑人的相互侵權,與外界完全隔離。在羈押場所,同一監室內的犯罪嫌疑人成為一個臨時群體,在這個與社會相隔離的群體里,牢頭獄霸現象非常普遍,以老欺新,以強凌弱隨處可見。更有甚者,司法人員礙于刑訊逼供明顯違法,便唆使同監犯罪嫌疑人對不配合者進行毆打。因此,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不僅可能受到司法行為的侵犯,而且還可能受到其他犯罪嫌疑人的侵犯。
犯罪嫌疑人因被拘留、逮捕而被剝奪了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和親友相聯系的自由。對犯罪嫌疑人的基本自由的剝奪是刑事司法無可奈何的選擇。為此付出代價的不僅是犯罪嫌疑人,還包括他們的親友。為盡可能減少這方面的損失,法律一方面設置嚴格的條件以控制這種強制措施的適用;另一方面,以保留被羈押者同外界進行聯系的有限自由作為剝奪其與家庭成員共同生活自由的彌補。從聯合國有關人權文件的規定和國外的一些實踐來看,被羈押者可以同外界聯系的對象是其家庭成員、親友與所委托的律師。聯系的方式是會見與通信。在我國,犯罪嫌疑人一旦被拘留或逮捕,便幾乎完全失去了與外界的聯系。與外界有限的聯系的唯一途徑,就是介入訴訟為其提供法律幫助的律師可以會見被羈押的當事人,這種聯系在實踐中也受到很多限制。
雖然我國的立法中有一些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權利的相關條款,司法中也一再強調依法辦案,但由于人權保障與犯罪控制之間的價值目標沖突,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顯得困難重重,人權意識上的偏差,折射成在立法和司法中忽略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保障,而立法上的不足,則是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缺乏有效保障的直接原因。
如何確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我們認為,只要不會對犯罪控制構成很大障礙的,都可以考慮成為我們采取的措施。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1.強化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意識。我們的人權意識中,不能只意識到集體人權保護的重要性,同樣應重視個體的人權保護。在刑事司法中對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給予有效的保障,可以彰顯刑事司法制度的公正性、民主性,還可以化解反社會力量。否則,無異于用粗暴的司法機器培育新的社會對抗情緒。司法實踐中,某一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公平、不人道的對待,犯罪嫌疑人本人及親屬乃至知曉案件的人,都會對國家法律產生失望情緒,甚至對整個國家制度持懷疑否定的態度。因此,彰顯對犯罪嫌疑人的人權保障,對提高法治權威意義重大。
2.通過完善立法保障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我國立法對于拘留、逮捕、羈押犯罪嫌疑人的決定、審查以及羈押中的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保障等問題的規定不符合國際人權保障的趨勢,尚屬于低水平的人權保障。因此,應有步驟地進行完善:一是實行拘留、逮捕與羈押相分離。逮捕只是作為保證嫌疑人、被告人及時到案的手段。逮捕后將被捕者提交法院,由法院作出是否羈押、保釋以及羈押期限的裁定。拘留、逮捕后是否羈押以及羈押期間的長短均由法院決定。據此,犯罪嫌疑人及其辯護律師如果對有關羈押的決定不服,應有權申訴,原作出羈押決定的法院受理后,應當及時通過開庭審理的方式作出裁定。如對該裁定不服,犯罪嫌疑人及其親屬和律師應有權向法院提出異議,也有權向法院提出變更強制措施。逮捕與羈押相分離的制度,可以從程序上防止犯罪嫌疑人受到不公正、不合理的強制措施。二是取消監視居住,完善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本來是一種不完全限制人身自由的輕微強制措施,但由于現代社會迅速發展,對犯罪嫌疑人在家中進行監視,控制其與外界的聯系幾乎沒有可能。司法實踐中,更易演變為變相羈押。衡量利弊,不如取消監視居住,轉而加強取保候審。要擴大取保候審的適用范圍,可以借鑒國外的保釋制度。建議規定:除嚴重暴力犯罪可能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在取保候審期間有可能犯罪的,有可能干擾證人出庭作證或嚴重影響訴訟程序進行的,不能按時到庭受審的情況以外,犯罪嫌疑人都有權取保候審。同時規定保證金的上下限及繳納方法。三是規定犯罪嫌疑人家庭成員對犯罪嫌疑人的探視權和犯罪嫌疑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通訊權,規定羈押場所應當提供犯罪嫌疑人與家人進行聯系的必要的通訊服務設施和其他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間的緊密型的聯系,是中國社會傳統的文化特色。從家庭中突然將一人抓走,自此在漫長的訴訟階段,彼此惦念卻無權相見,不免顯得殘酷無情,有悖人倫。
3.建立有效的控告審查處理機制。賦予犯罪嫌疑人對侵犯其人身權利的行為進行控告的權利,對于司法侵權行為能夠起到制約作用。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規定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訴訟參與人對于司法人員侵犯其訴訟權利的行為和人身侮辱進行控告的權利,還規定了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的律師和辯護人代為控告的權利。然而,由于缺乏相應的程序性規定,這一規定并沒有發揮多大的作用。因為法律沒有規定由誰來受理和處理這種控告,沒有規定犯罪嫌疑人行使這一權利的途徑和方式。司法實踐中,犯罪嫌疑人行使控告權通常不產生任何作用:不是沒有明確的受理控告主體,就是沒有任何答復,更談不上作任何處理。因此,要建立起能夠及時處理犯罪嫌疑人及其律師控告的有效機制,使得行使控告權的渠道必須暢通,對于控告必須及時受理和公正的處理。為此,受理和處理司法人員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行為的控告,應當由獨立于司法機關的權威的第三者進行,對于控告是否受理和如何處理應當通知控告人。
4.完善監督制約措施。犯罪嫌疑人人身權利受侵害多發生在刑訊逼供中和被羈押期間。在這兩個易發生人身侵權環節,可以采取多種措施防止或減少侵權現象的發生。一是賦予律師在偵查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時的在場權。這樣既有利于增加偵查的透明度,有效遏制刑訊逼供。二是完善律師在偵查階段與犯罪嫌疑人的會見權。刑事訴訟法應當規定,律師有權隨時會見犯罪嫌疑人,不受不正當干擾,讓律師及早介入成為一種制約侵權現象的力量。三是偵查機關的訊問必須有保存一年以上的可供調查的訊問全程錄像或錄音資料。四是對于偵查行為有無侵犯犯罪嫌疑人人身權的監督由類似于人權保護委員會這樣的獨立于司法機關的組織進行,而不能由控方檢察機關來一統天下。
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保障是一個老問題,在理論研究與司法實踐中,人們較多的從司法公正的角度關注犯罪嫌疑人一些權利。其實,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是一項最基本的權利,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保障是實現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錯案的基礎,是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必然要求。追求司法公正,理應把審前階段犯罪嫌疑人的人身權利保障作為重點。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