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仲淹的名篇《江上漁者》與唐李紳的《憫農》詩一起,都被收進小學語文“課標必背七十首”中。這首語言樸實、形象生動、對比強烈、耐人尋味的小詩,反映了漁民勞作的艱辛,與《憫農》一樣,喚起了人們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該詩中的“江上往來者,但愛鱸魚美”已成名句;但對本詩中的“江上”的解釋,各家卻大有不同。
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的刊文在對本詩的簡介中說:“首句寫江岸上人來人往,十分熱鬧。次句寫岸上人的心態,揭示‘往來’的原因”,可見,是把“江上”釋為“江岸上”的。《漫畫唐詩宋詞》(中國網掛歷版)則將此句解釋為“江邊往來的旅人”,這里“江上”被解釋為“江邊”。“江邊”雖然字面上與“江岸”不同,但實際與“江岸”無別,都指江的外面或岸上。事實上,這種解釋拋開了標題“江上漁者”。同一首詩的兩處“江上”,其實并沒有什么差別。如果把標題“江上漁者’聯系起來看,就不難理解:“江上”就是江上(即水上),并非江岸。詩歌的正解當為:江上往來的過客只知喜歡鱸魚的味道鮮美;殊不知卻是江上打魚的人們乘著小舟在風口浪尖上拼了身家性命打來的。
正是這種鮮明對比,才獲得了強烈的情感效果。釋“江上”為“江岸”,失當。
作者單位:新華通訊社(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