櫓船歪腦殼,五支為一(亻單)。
行止如雁行,恰運一俄鹽。
——劉慎知:《富榮場景詩·鹽船》
帆檣林立,櫓船競發,是清末至民國時期自貢釜溪河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時移世異,如今,釜溪河風平浪靜,櫓船了無蹤影,我們只能從被譽為“當代清明上河圖”[1]的老照片中去追憶其昔日的榮光。櫓船究竟什么模樣,腦殼為何是歪的,新中國成立后為什么又神秘消失——是很值得探討的。
一
釜溪河又名鹽井河,是沱江的一條支流,由旭水河、威遠河在大安區鳳凰壩雙河口匯合而始,流經自流井、重灘、仙灘、沿灘、詹家井、王家井、鄧井關等場鎮,在富順縣李家灣注入沱江,全長73.2公里。釜溪河天然落差19.1米,平均比降0.03%,曲折迂回,彎曲系數為2.21。洪水期與枯水期相比,其水面寬度變化較大,比降平緩,易受沱江洪水倒灌影響。
釜溪河上的櫓船造型非常獨特,船頭由右向左歪扭,船尾由左向右歪扭,形成船頭與船尾相反方向的小傾斜,因此,又被稱為“歪腦殼船”、“歪屁股船”、“歪尾船”。歪腦殼船長14米,寬2~2.5米。歪腦殼船還有一條長達16米比船本身還長的船櫓(梢),所以,在史書中其學名為“櫓船”。歪腦殼船共有6個船艙,船頭長4米的部分叫剪子,用于擱置零星雜物,以后依次叫走艙、桅臺艙、前宮艙、后宮艙、太平艙、火艙。太平艙是船工用槳(長約4米,用柏木做成)劃船的地方,火艙用于船工們燒火做飯,其余各艙皆用于裝鹽包。船尾叫后剪子,用于放置零星用具,船行上水時也用來聚纜拉船。除船頭和船尾之外,歪腦殼船每艙都有篷蓋,中間兩艙的篷蓋是固定的,其它艙蓋則是活動的。歪腦殼船通常載花鹽90包(每包270斤),或巴鹽120包(每包218斤),約12噸。由于水運引鹽按俄配鹽行駛,每俄鹽需5只船聯組裝運,配備船工6人,合裝一(亻載)鹽,俗稱“一憚”。
釜溪河在唐代武德初年(618)開始分段通航,但航行條件很差。因此,自貢地區的食鹽運輸,宋代以前主要是陸運,以人力背、挑和畜力運輸為主。之后,釜溪河水運逐漸發展起來,但仍以陸運為主。清康熙三十五年(1796),釜溪河河道疏鑿后,全線通航,逐步成為自貢鹽場運輸食鹽的主要通道。清初水運為自貢鹽產量的70%,清末為80%,抗日戰爭時期占到90%以上,年平均運輸量高達17萬斤。自貢鹽場所產之鹽遠銷四川、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200余個州縣,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自貢鹽場的運鹽船經旭水河、釜溪河,將鹽運至鄧井關載盤驗稅后,轉入大船由李家灣入沱江,再入長江,運銷各省。同時,自貢鹽場生產和生活所需物資,如竹、木、油、麻、豆、粟、米、炭等,也大多經河道運入。[2]據統計,從民國初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水運食鹽497.93萬噸,燃料549萬噸,毛竹15.8萬噸,木料74萬噸,糧油食品4.5萬噸,合計1141.23萬噸。[3]
清咸豐、同治前,因釜溪河水淺狹,大船不能出入,運輸食鹽的船舶是一種名為“黃瓜皮”的小船,只有這種小船才出入方便。清光緒三年(1877),自貢地區的食鹽改辦官運。為利于食鹽運輸,官運局決定“增堰蓄水”。于是,從次年(1878)起對釜溪河航道再次進行整治,在金子凼以下共增修石、板堰7道,加之道光年間(1821—1850)在重灘、仙灘、沿灘和老鴉灘修筑的4道石、板堰,水位提高1.5米,淹沒19處淺灘,使水運能力大大提高。釜溪河航道拓寬,船只噸位加大,歪腦殼的櫓船應運而生,并成為清末至民國時期釜溪河上運輸食鹽的專用船。
二
那么,自貢釜溪河上的運鹽船為何要制造成歪腦殼和歪屁股(尾)的特殊形制呢?
釜溪河從自流井到鄧井關這段河道彎曲狹窄,峽岸束江,波翻浪涌,水流湍急。對此,當時的隆昌縣令朱云駿有詩云:“船迎層霧上,峽束怒濤飛。”[4]不僅如此,釜溪河十里九灘,從關外至鄧井關計有釣魚臺、金子凼、斑竹沱、斑鳩石等險灘57處;其中,最險灘5處,枯水灘22處,洪水灘35處。由此可見,釜溪河航道運輸條件較差,河窄灘險,洪水時湍流毀船,枯水時水淺擱舟。這正如民國20年(1931)《富順縣志》所描述的:
過自流并,至牛心灘,亂石嶙峋,水涸,大舟不能上。又至百節灘,中多巨石。大水浪險,出峽子口,左受阮家墳之水,至金子蕩,右受戴家溝之水,東北流繞樊家壩,東流屈曲為重灘……又南為仙灘……徑沿灘雙溪口,水涸亂石叢積,貨栽盡出空舟,牽挽始上,前上下舟相爭致訟,知縣熊葵向諭,以雙單日分上下,至今為例。至簸箕灘,左受馬溺溪水……雙繞雁灘壩,合望子河。又過三梅灘受蘆溪水。又過王家井至老鴉灘,水涸險訊……過太原井,至鄧井關洞梁灘,水涸槽狹洞高,舟用多人牽挽始上,勢甚險惡……
為了適應釜溪河這段十分艱險的河道,船工們設計制造出了一種頗為奇特的運鹽專用船——歪腦殼和歪屁股(尾)的櫓船。
首先,船頭和船尾逆向歪扭的櫓船,十分巧妙地適應了釜溪河道狹窄的要求。釜溪河面不是很寬,特別是枯水期,可用的有效航道寬度就更為有限,上下相向而行的船只很容易迎頭相撞,這樣就會造成卡船。一旦發生卡船,滿載鹽包的下行船只就會大量堵在河道中,待放水期水頭一過,就會被擱淺在河道里。為了防止上下相向航行的船只卡船,在釜溪河中的行船規則是“無論上行還是下行,船只一律走左手”。櫓船船頭統一從右向左歪扭,不易向右撞上相向而行的船只;即使迎頭相撞,因“各歸左手”,也不會卡船。櫓船上行或下行從后面撞上同方向的前面的船尾,因船頭和船尾向相反方向歪扭,就會很好地“回到左手”。因此,櫓船向相反方向歪扭的船頭和船尾,使釜溪河因河道狹窄發生撞船而卡船的難題就應刃而解了。
其次,船工們把櫓船船尾做成由左向右歪扭的歪屁股,非常科學地解決了釜溪河彎大急曲的難題。屁股歪扭的櫓船,船尾高聳,左舷與船體不相對稱,把屁股扭到一邊,便于行駛“之”字型航道。船工在過灘時站在船尾便于觀察灘漕的彎曲度,手持船櫓,自如應對。所以說,歪屁股船正是利用這種“歪”,使其在急流險灘中從容而過,游刃有余。同時,櫓船船尾呈鴨尾狀,適宜過埝放灘時的水位落差,以減緩顛簸傾斜,保持行駛平衡,比較安全。[5]
第三,船工們把櫓船船頭做成由右向左歪扭的歪腦殼,異常有效地化解了釜溪河流湍灘多的險狀。釜溪河險灘密布,水流如飛。運鹽船一旦撞上險灘,就會造成船毀鹽失。然而,這種情況被櫓船從右向左歪扭的船頭有效地化險為夷了。當櫓船下行遇到險灘時,從右向左歪扭的歪腦殼可以輕而易舉地避讓,不會使船體與險灘正面相撞。與此同時,櫓船高高向左翹起的歪腦殼船頭也起著壓浪的作用,以免河水濺起將鹽包打濕。
由此可見,運鹽櫓船之所以制作成歪腦殼、歪屁股(尾)的特殊形制,主要是為了提高船體的抗扭曲能力,增大扭矩,以適應釜溪河道彎曲、狹窄和灘險的情況,提高船身的結構強度。
釜溪河每到雨季河水豐滿,運鹽船只航行就十分順暢。然而,冬春枯水季,滿載鹽包的船只由于吃水深就無法行船了。為了在枯水季也能順利運鹽,船工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到了枯水季,就在釜溪河的河道中用土石修筑起一道臨時的攔水壩,把釜溪河水蓄起來。當水蓄到足以能夠把攔水壩里的運鹽船沖入沱江時,就開壩放水。每到開壩之時,千百條滿載鹽包的歪腦殼船被水沖著快速地順流而下,70多公里的水程一天即可到達。開壩之前,政府事先張榜告示放水的確切日期和時間,以便眾多船家做好準備。告示一出,船家奔走相告。開壩放水當天,政府官員、鹽商和鹽工等相關人員,集聚釜溪河三爺廟河段兩岸,為即將起運的歪腦殼船送行。攔水壩一開,水流湍急,千船競發,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此情此景,實在是視覺上的一大享受。看熱鬧的人們為飽眼福,從四面八方擁來,好不熱鬧。年復一年,放水便成了自貢鹽場冬春兩季的頭等大事,特別是每年正月的放水之日,是自貢鹽場僅次于大年除夕的一個重要節日——放水節。
抗日戰爭開始后,沿海產鹽區相繼淪陷,自貢鹽場奉命增產,由年產350萬擔提高到650萬擔,以解決軍需民食。自貢鹽場增產后,釜溪河航道無法滿足運輸的需要。為此,川康鹽務管理局于1938年決定首先在釜溪河的金子凼、沿灘和鄧井關建造船閘,提高水位,渠化河道,以達到全年通航,確保運輸任務的完成。1942年,金子凼、沿灘和鄧井關3座船閘全部建成,釜溪河航道徹底改善,歪腦殼船每次往返航期,由30多天左右縮短為10天左右,全年通航噸位達25萬噸,滿足了當時趕運鹽、煤的需要。因新船閘建成,航期縮短,船多鹽少的矛盾亦隨之出現。為了降低運費,1943年川康鹽務管理局裁減多余的運鹽船,歪腦殼船由422(亻單)2110只減為211憚1055只。1952年成渝鐵路通車,公路建設逐步發展,貨物大部分改走鐵路和公路,給水運帶來較大影響。1953年,歪腦殼櫓船全部轉港鄧井關,在釜溪河絕跡,完成了其歷史使命。
三
自貢釜溪河上的歪腦殼船正是以其奇特的造型和優越的性能,深受國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的青睞。英國著名科學家、中國科技史大師李約瑟博士在任英國駐重慶辦事處官員時,曾親自考察過自貢釜溪河上的這種運鹽專用船,并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給予了相應的描述。另一位英國駐宜昌海關的官員渥賽斯特,在他的著作《揚子江上游的船舶》中也用相當的篇幅對自貢釜溪河上的歪腦殼船做了專門的介紹。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史研究所周世德教授撰寫《中國造船史》一書,不僅專程到自貢考察了歪腦殼船,而且還以歪腦殼船的照片作為該書的封面。歪腦殼船在我國造船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見。
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新型便捷的運輸工具的出現,如今,在昔日“夾岸列肆,帆檣如發”[6]的釜溪河上,再也覓不到歪腦殼船的蹤影了。所幸的是,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還收藏著一條按歪腦殼船實物比例縮小的模型,可以使我們看到鹽都人民充滿智慧的設計思想和造船技藝。
近年來,自貢市為了豐富釜溪河的旅游功能,仿制了歪腦殼船置于釜溪河上,便于市民和外地游客觀光,使我們又能看到昔日歪腦殼船的景象了。
注釋:
[1]1938年4月,為了大力宣傳井鹽,金陵大學教師孫明經先生在自貢鹽場科學考察時拍攝的880多幅照片(“文革”被毀,僅存127幅),是目前最早的全面而完整地記錄自貢鹽場井鹽生產、運銷和管理的影像資料,是研究自貢鹽業史和城市史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被有關專家譽為“當代清明上河圖”。
[2][4][6]《富順縣志》。
[3]自貢市交通管理委員會編《自貢市交通志》,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第172—173頁。
[5]自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自貢市志》,方志出版社,1997年版,第312頁。
作者單位: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