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文講求主題鮮明、邏輯嚴密、結構緊湊、條理清楚、表意貼切、嚴謹平實,忌諱官樣化和空話、套話。前代留下不少文字精練、言簡意賅的范文,可供今人借鑒。
一
謝枋得《文章軌范》云:“凡學文,初要膽大,終要心小——由粗入細,由俗入雅,由繁入簡,由豪蕩入純粹。”此語本于歐陽修所謂“作文之體,初欲奔馳,久當收節,使簡重嚴正。”能夠作到簡練,深刻,嚴肅,正當,就可以避免官樣化和空話、套話。
《后山詩話》記載:
歐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處。頃有人買得他《醉翁亭》稿,初說滁州四面有山,凡數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環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這里是在提倡做好文章的開頭,應取喬夢符所言的“風頭”,也即開門見山,不必冗言。如果需要全面介紹滁州風景,不妨寫出四面諸山情形;但是文章重點不在此,沒有必要逐一介紹,就應該一筆帶過,只需讓讀者知道“環滁皆山也”,騰出筆墨來寫重點部分——醉翁亭。
二
作文寫詩敘事抒情需用精練的語言。所謂精練,即言簡而意盡。《唐子西文錄》有段文字作了最具體的剖析:
東坡詩,敘事言簡而意盡。忠州有潭,潭有潛蛟,人未之信也。虎飲水其上,蛟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人方知之。東坡以十字道盡云:“潛鱗有饑蛟,掉尾取渴虎。”言“渴”則知虎以飲水而召災,言“饑”則蛟食其肉矣。
唐子西以29字敘事:“潭有潛蛟,人未之信也。虎飲水其上,蛟尾而食之,俄而浮骨水上,人方知之”,已經相當簡明,而蘇軾的“潛鱗有饑蚊,掉尾取渴虎”,就更為高明,“潛”、“饑”、“渴”、“掉”,字字深義,引人思尋環境、事情、因果。唐子西真正是善讀知音。故知讀詩且不可大而化之,侈談“意味”,而忽略遣詞造句這一至要環節。
三
以詩詞評論史事,文字相當精練,蓋于每一字片中包蘊深意,使讀者自去尋覓。
某小說有詠岳王詩一首云:
臣飛死,臣俊喜,臣俊片無言世忠靡,臣檜夜報四太子。臣構稱臣自此始!
詩中每句都有“臣”字,然而前五位是宋臣,忠臣岳飛被害死,權臣張俊暗喜,重臣張浚、韓世忠遭受打擊,無可奈何;而奸臣秦檜里通外敵,陰謀得逞,報信邀功。結尾的“臣”趙構表面是宋國君主,究其作為,確屬賣國奸臣:殘害愛國將領,自毀長城,最終子孫稱臣乞和,國亡家破,沒有好下場。語,需要咀嚼尋覓深意,字字含褒貶,用筆嚴冷之至。
四
梁紹壬在《兩般秋雨庵隨筆》中說:十五歲時隨長輩葛嶺掃墓,先伯祖在湖舫述示祭文之簡古者;且訓之曰:“聞汝師述汝作文,動輒千言。少年‘舉筆,固以充沛為主,然不可不知凝練之法。偶單數則,可以隅反。”
《李觀察祭歐陽太夫人文》為:孟軻亞圣,母之教也。夫人有子如軻,雖死何憾?尚饗!
祭文立意不凡,擯棄俗套,雖屬旁敲側擊,確能突出關鍵:有子象賢,因為賢母善于教子。
《陸放翁祭朱文公文》為:
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傾長河入東
古人作文講求主題鮮明、邏輯嚴密、結構緊湊、條理清楚、表意貼切、嚴謹平實,忌諱官樣化和空話、套話。前代留下不少文字精練、言簡意賅的范文,可供今人借鑒。
海之淚。路修齒髦,神
往形留。公沒不忘,庶
其歆饗!
由于朱熹的道德文章,盡人皆知,故而省略贊頌,只將自己沉痛心情凝聚為簡短的比喻抒發。兩組對偶句工整妥帖,言簡意賅。
《明武宗祭靳閣老文》為:
朕在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渡江,聞先生訃。哀哉!尚饗!
代筆者擇其大端言之,“傅”有教導之恩,“輔”見贊助之勞,舍棄許多瑣事,所謂善于揀選。四字為句,仄聲落腳,聲音低沉可傳沉重悲悼之情,不需嘮嘮叨叨,敷衍塞責之語。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