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教育活動中,著名作曲家呂其明在41年前創作的管弦樂作品《紅旗頌》魅力不減。每天央視播出《永遠的豐碑》節目便能聆聽到這首震撼心靈的主旋律。其全新總譜也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多次再版,各地訂購者甚眾。其實,在慶祝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期間,在每年紀念黨的生日、歡度國慶佳節期間,《紅旗頌》總在北京、上海、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青島等地頻頻奏響。在廣州,《紅旗頌》的旋律曾被兩千多名合唱團員、三百多名樂手、七十多架鋼琴同時演奏,這是這部作品問世以來最大的一次演出陣容。
呂其明曾任上海電影樂團團長和中國電影學會副會長。他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紅日》、《城南舊事》、《孫中山》、《焦裕祿》等兩百余部電影、電視劇作曲,獲得數十項音樂創作大獎。他近年新創作的交響曲《雨花祭》、《龍華祭》尤其感人。他告訴記者,41年前,即1965年2月,在上海音樂家協會的一次黨組會上,主要負責人賀綠汀、丁善德、黃貽鈞等對上報的“上海之春”音樂會初選節目進行了仔細研究,一致認為歌頌祖國、歌頌人民、歌頌中國共產黨的現代題材作品還應加強,于是決定由青年作曲家呂其明趕寫一首。黃貽鈞建議曲名定為《紅旗頌》,其主題為歌頌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紅旗是革命的象征,是千千萬萬革命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呂其明的父親呂惠生,就是一位革命烈士。呂其明本人在剛滿10歲時(1940年),父親帶著他和姐姐參加了新四軍文工團。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長期戰斗生活的往事以及他在紅旗下成長的歷程,像電影一樣,一一在眼前閃過。經過一個星期的日夜拼搏,激動的淚水伴他寫完了《紅旗頌》。當年5月,《紅旗頌》在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首演獲得成功。
年已77歲的呂其明對記者說:“41年來,《紅旗頌》沒有被人們遺忘,這使我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作曲家要通過畢生的努力,去歌頌時代、歌頌黨的事業!作為烈士子弟、共產黨員,我將永遠歌頌紅旗、歌頌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