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詩歌都有受制于自己語言特點的音律美,語言特點的不同,構成詩歌音樂美的形式也不同;但都能對本民族的受眾產生美感,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比如,漢族詩歌,一般是偶句末一音節押韻,也可以是每句末一音節押韻。蒙古族詩歌是句首押韻。壯族詩歌大多是押腳韻和腰的,也講究平仄。正因為詩歌的音律受制于語言,所以就是在一個民族內部,方言差別太大,也會使詩歌的音律表現出很大的差別。比如:黔東南苗族詩歌則只押調,而湘西和滇東北、川南、黔西北地區的苗族詩歌,押韻又押調。彝族母語詩歌之所以為過去的彝人所喜聞樂見,除了內容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感情之外,就是長詩具有音樂美,能給人以形式美的享受。但彝族傳統母語詩歌的音樂美,既不同于漢族的押韻,也不同于壯族和苗族,自有與其語言相應的音律特點。其實,在彝族文學的發展長河中,早在彝族古代文論家的文論中,就有關于探討構成彝族詩歌音樂美的要素“音”、“聲”的論述。①彝語詩歌與其他任何民族的詩一樣,其音樂美依附于語言的聲音。從漢語詩歌來看,構成其音樂美的元素有三個:第一是聲律即平仄之美,使漢語詩歌表現出抑揚美、變化美。第二是音律之美,即運用韻母潛存的音樂美而安排各種的式,可收到詩歌作品的諧和美與呼應美。第三是詞句對仗之美,這種美是語音的對應美與語意的襯托美。在彝語詩歌中,沒有所謂的平仄“聲律”,但詞句對仗之美是存在的;至于“音律之美”的形式表現,則具有彝族自己的特點而與漢語詩歌不同。構成彝文文獻長詩的“音樂美”的“音律”之美,由若干的“小節或構件”組成,即由基本的“音律美”所構成。
為了說明彝語詩歌的音律與其他民族的不同,
有德古的豪言,
有青年的壯語,
有姑娘的愛情,
有富人的歡欣,
有窮人的苦情,
有勇士的業績。
請先看一個例子(見上)。②
本例載于彝族著名民間文藝家、彝族文化人阿魯斯基的內部刊印本《彝族“克智”翻譯》(涼文出[2000]字第055號)下冊開篇第一頁。在這個例子里,如果說要押韻,從注音符號中可知,是押的“0”韻;但我們從彝文原文可知,所押的是一個字,從音節的角度看是一個音節。這個音節,照顧原文音律翻譯是“有”。
從這個例可知,無論是從彝文注音符號“qo”和譯為漢語的“有”,我們都會想到這樣一個事實:雖然在彝文原文里押“0”韻,譯為漢語后押“ou”韻,但是,如果以漢語詩歌音律為押韻,便只把彝族詩歌的這種音律美說成是“押韻”,就沒有完全反映出彝疾詩歌的韻律特點。很顯然,彝語詩歌的這種音律特點,不是單純的押韻,還押聲母,聲調也相同,所以是押字或音節的音律形式。從大量的文本可知,這種押字或音節的音律,其形式為相同的音節在詩句的一定位置上出現。如出現于詩句的每一行的一定位置,形成句句押的形式。具體表現,一般是在詩的每句句尾、或句首、或句中押,即相同的音節或出現在詩行的最后,或出現在詩行的最前,或出現在詩行的的中間。在彝語詩歌中,所押音節在詩句句尾的音律形式最多而豐富。剛才這個例子,就是屬于在詩句句尾押音節的。這種在詩句句尾押音節的音律形式,從母語原文看,在詩的美感上,有時有一種激情洶涌澎湃、勢如破竹、勢不可擋的氣勢。但有時在表現憂傷的情感時,運用這種模式,則表現出傷心難抑,情感纏綿,悲痛難止,無可奈何。如馬錦衛先生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彝語修辭研究》一書的67頁之例即是。在該頁的例子中,所押音節在詩句句尾,所用通用注音符號是“ssy”,而且是行行押的形式。
押音節作為彝族詩歌音律的表現形式,除了上述的基本模式外,還有在基本模式上形成的一些生動活潑的表現方式:句中押、句首押、隔行押、段尾押等。詩句句中或句首的音律形式,限于篇幅,在此從略。
隔行押:所謂隔行押,就是所押音節在詩作中,每隔一定行數而有規律地出現在一定的詩句位置上。在所押詩句的位置上,除了押于句尾之外,還有押于句首或句中的。在所押的詩行行數上,有相隔一行的,有相隔兩行以上的。
彝族詩歌音律的押音節模式,有的彝族作者以漢語創作的詩歌仍能保持其押音節原樣,比如人們所熟知的一首“在一起”的彝族民歌,所押音節就是每一詩句句尾的“在一起”③。彝族押音節的這種音律模式,多數譯為漢語時,由于語言之間的差異,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絲絲入扣地保留原來的特點;有的能保留其特點,但所押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比如前面所舉出的例子,在彝語原文里,所押音節在最后,但經翻譯后,雖然保留了押音節的形式,但所押音節的位置從句尾移到了句首,而且在翻譯成的漢文里多了個“的”音節。有的文本,則因為兩種語言的差異而根本不可能把押音節的形式翻譯出來。
以上所列述的彝族詩歌的音律,在一般短小的一首詩中,往往是以某一音節一押到底。但在篇幅長的文本特別是本文所講的彝文文獻長詩文本來看,則是對以上所述模式的靈活應用,往往是某一段或某一小節押一個相同的音節或交叉押幾個音節,有的則是某一段押某一音節,然后若干個小段的最后所押音節相同,有的則是某一段換押幾個音節。彝文文獻長詩中的這種押音節的音律形式,使作品在音律藝術上表現出錯落有致和節奏感,使人獲得最大的美感享受;并通過這樣的形式美,領略到作品的內在美。
注釋:
①關于彝詩押音節的音律,參見布麥阿鈕原著,康健、王子堯等翻譯整理《論彝詩體例》一書,貴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12月出版。
②因為現今只有極少數單位安裝彝文軟件,本文涉及彝文的例是掃描的。由于系統輸入復制(打印輸出)彝文的困難,為了敘述方便,在闡述彝族母語傳統詩歌音律時,用經國務院批準的通用注音符號及音標。
③彝族民歌“在一起”,其歌詞為:“星星和月亮在一起,珍珠和瑪瑙在一起,莊稼和土地在一起,勞動和幸福在一起,漢彝兄弟在一起,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這首民歌所押音節為“在一起”。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彝學學院(成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