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涪江上游火溪河的一段較開闊、平緩的山間谷地的沿河山坡上,用木條、木板、小青瓦構筑而成的木頭房舍鱗次櫛比。這便是白馬藏族同胞的主要聚居地——白馬古寨。在這片坡地上耕種、放牧和狩獵的白馬人,是已在歷史上消失的氐民族后裔。他們有自己的民族語言,但無文字,一直以宗族為單位聚居。男女老幼都喜歡頭戴手工制作的白色羊毛氈帽,上插幾根白羽毛作為本民族的一種標志。男人一般穿白色、青色右衽大襟長袍、長衫,腰扎單色腰帶;女人上身穿窄袖、緊身的彩色上衣,肩、袖位置用紅、黃、綠等鮮艷布條縫補成圈狀圖案裝飾,腰扎彩色寬腰帶,下身著后擺多褶的長裙,裙邊有彩色布條縫成的花邊,給人靚麗古樸的美感。
一、古老的神山傳說
白馬人至今還保持著古老民族的某些生活習俗。崇拜、敬畏并依戀大山,是白馬藏族顯著的民俗特點。白馬古寨的村前有座拔地而起、林木茂盛的山頭,滿山林木郁郁蔥蔥,充滿無限神秘的氣氛。鄉民都尊呼之為“神山”。神山上不能放養牛羊,更不能隨意砍伐。據說,連鳥獸也不敢在山林內棲息。鄉民尊呼神山為“白馬老爺”。歷代相沿的習俗,使神山上的自然生態保持很好。遠望神山濃蔭覆蓋,近聽則水聲潺潺,清泉、溪流瀉出于蒼巖之下。它背負雪峰而立,千百年來庇護著古老的村寨。
傳說很久很久之前,當地有一個鄉民染上了瘧疾(俗稱“打擺子”),痛苦不堪,萬般無奈之下抱病去乞求神山保佑。他正禱告跪拜之時,突然有一個面目猙獰、齜牙咧嘴,似人似獸的怪物向他撲來。他驚恐萬分,顧不得病痛起身便跑;回到家中汗透全身,病痛居然消失了。此事在村村寨寨流傳開來。大家一致認為,那怪物就是神山之靈,是他趕走了病魔。后來,有人依照病人的描述,用木頭斧砍、刀鑿,雕刻成一張面具,來再現神靈的形象。鄉民稱這種木制面具為“曹蓋”(也寫作朝蓋)。此后,各村寨制作“曹蓋”面具的習俗便延續下來,直到今天。
曹蓋有男女之別,男的叫“曹袍”,女的叫“曹瑪”。寨子里面每個家庭都有“曹蓋”。平時懸掛在大門上方,或火塘邊墻壁正中,類似漢民族供奉先祖靈牌的位置。曹蓋和漢民族地區作為門神之一的吞口的功能一樣,可以鎮宅、避邪,確保家庭男女老幼、牛羊牧畜的平安。因此“曹蓋”常年都受到供奉和崇拜。
二、熱烈的曹蓋舞蹈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五這天,白馬藏鄉各村寨都要舉行大型的祭祀活動,表示辭舊迎新、驅邪逐疫,并祈求山寨的人畜興旺。祭祀活動中鄉民要頭戴面具,跳古老神奇、野性十足的曹蓋舞。初四,白馬人便把酒肉、食品、彩旗等祭祀用品匯集到村寨附近的河灘上或寬闊的曬壩上。入夜,燃起一大堆篝火,全山寨的男女老幼一起出動,輪番圍著篝火跳舞。白馬人喜歡跳“圈圈舞”(俗呼貓貓舞)和鍋莊(舞),熱烈歡快,可以一直跳到黎明。初五,當朝陽從雪山頂上升起來,金色的陽光照射到村寨時,精壯的白馬男人即頭戴曹蓋面具,上身反穿山羊皮襖,腰上捆扎大紅布帶,在“白莫”(巫師)的率領下正式開始起舞。眾多鄉民則抬著用松枝、柏枝綁扎的神樹和酒肉、紙錢、彩旗等祭祀用品,一邊燃放鞭炮,鳴放火藥槍,一邊高聲吶喊。當龐大的祭祀隊伍行進到神山前面開闊地段時,曹蓋舞便進入到最熱烈的高潮階段,吶喊之聲不絕于耳,火藥槍炮陣陣轟鳴。從早達旦,山林為之震動。曹蓋們好似神靈附體,完全進入一種如癡如狂的狀態之中。
這種大型的群體祭祀活動,明顯保留了遠古先民的原始信仰——圖騰崇拜的驅邪儺儀。《倫語·鄉黨》記載說:“鄉人儺,朝服而立于阼階。”《周禮·夏官》則云:“方相氏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事儺,以索室毆(驅)疫”。白馬寨的曹蓋舞當屬古儺舞的一種孑遺。它既充滿神秘性,而又具有上古先民粗獷奔放的文化氣息,給人心靈上強烈的震撼。隨著歲月的推移,這種古老而神秘的祭祀活動也逐漸染上某些現代色彩。近年,白馬人的曹蓋舞就似乎成為一種舞蹈競技。其間跳躍得最有力度、最富激情、最能持久者,顯然是白馬人中最勇敢、最堅強的漢子,理應受鄉民的熱愛和尊敬。這些頭載笨重木面具,身穿厚實羊皮袍的曹蓋們,在鑼鼓聲、吶喊聲、槍炮聲中大幅度地手舞腳蹈,一定是煞費體力的。筆者曾見一位年歲稍長的老鄉,因為體力不支,取開面具在一傍喘息片刻之后,又投入到舞蹈行列中。曹蓋舞是對參與者的意志力和身體素質的考驗,所以凡參加跳曹蓋者都不愿示弱:雖力盡而不息。曹蓋舞的參與性很強。凡村寨里的男女老幼,既是觀眾,也可以是表演者。
一整天的吶喊、歡呼和舞蹈過后,太陽落山,白莫才宣布祭祀活動結束。鄉親們都相信,所有的災害和邪惡都被趕到村寨和山林之外了。大家高高興興地回到村寨;曹蓋面具則被取下來,供奉在木樓顯著的位置,待來年再讓它大顯威風。
長達數十公里的火溪河山谷中,分布著諸如“刀切加”、“色臘路”、“八普加”、“水牛家”、“白馬寨”、“木座”等大大小小的村寨好幾座。白馬寨是山谷中較大的一座,聚居的鄉民較多,每年跳曹蓋活動組織的規模大,并且熱烈又隆重,遠負盛名。
三、神奇的曹蓋面具
見到的曹蓋面具一般寬25厘米左右,有30至40厘米高,制作古拙質樸,顯得笨重又粗獷。如果按照其基本形態特征,可歸納為三種類型。第一類,原始神怪造型。其既像人又似獸,五官形態高度夸張,完全用圖案符號表示,雙眼為兩個圓圈,牙齒像鋸齒狀排列,鼻腔高高聳起,形成一個大窟窿(供舞蹈者由內觀外)。額頂上用三角齒狀排列,或以波浪狀線條圖案表示毛發。額面上還陰刻各種圖案,最常見有佛教“卍”符號。這類神秘而怪異的曹蓋面具寨子里較少見。從面具木質、色澤的陳舊老化程度來分析,它們起碼也有上百年歷史。其基本特征,像人又似獸,面目猙獰,最符合白馬人的功利初衷。這是曹蓋面具中很有研究價值的一類。
第二類面具,模仿各種動物頭像而制作。常見造型有“狗”、“熊”、“猩猩”、“雄鷹”以及想像中的“龍”。這類面具的風格,與川西甘孜、阿壩乃至西藏地區藏戲演出中所戴動物面具十分相似。其為求逼真,往往粘貼真獸皮毛,觀看起來很嚇人。在風格上,它們與美洲印第安人木制面具頗為相似。在漢族地區有十二生肖的說法。在岷江上游,南坪地區白馬藏人的村寨里也有十二相的造型面具,如“熊”、“牛”、“虎”、“羊”。白馬語稱其為“挫喔”,也是供祭祀時舞蹈用的。
第三類面具一般雕刻成方頭闊面,冠帽儼然,好似漢族地區宗教寺廟內的天王、力士、護法神像,威嚴神圣。這類面具新制作頗多。年輕一代的白馬鄉民,在漢族地區寺廟神像,舞臺上天王、力士的造型影響下,近年制作的曹蓋,其世俗化成份更濃重。他們用單純的紅、黃、藍、綠、黑等原色,去區分、刻畫五官形態,色彩對比強烈,五官形態夸張突出。 從總體上看,白馬曹蓋面具,都具有“兇神惡煞”的基本特征。當面具雕刻完成之后,他們一般用彩色紙花、紙符來裝飾,用牦牛的尾毛來做頭發、眉毛或胡須;有的還配戴上羊、牛的雙角,使之更顯神奇。還有一些面具,并不追求光潔,不打磨,雕刻后留下粗獷的刀斧痕跡;有的干脆就不漆,不著彩,只用黑色在木質上勾畫五官。因為久放火塘邊沿,煙薰火烤,年深月久,這類面具呈現黑中透紅,紅中又泛藍的面貌,光怪離奇,不可名狀。
如今,交通條件改善,由平武經白馬寨可到南坪作九寨游;由白馬寨沿河谷上行,可到王朗自然保護區。白馬寨已敞開那古老的大門,歡迎四方客人來實地考查它獨具魅力的民族之花——曹蓋舞。
作者單位:四川省川劇
藝術研究院(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