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先生著的《毛澤東詩詞鑒賞》(長春出版社1994年版)一書,是有關毛澤東詩詞講解的權威性著作,到1998年就印刷了第11次。筆者近來陪同小孩觀看電視劇《長征》之余,又一起翻起了這部書,不料卻在里面發現張國燾與婁山關之戰產生有關系。公木先生在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的“題解”里,在講解發生婁山關戰役的原因時,寫道:“……四方面軍也被‘竟發展到進行反黨反中央的背叛活動’的張國燾給帶跑了。不得已,長征的計劃臨時作了改變。”這樣,才同敵人遭遇上,發生了毛澤東此詞所說的婁山關戰斗。顯然,公木先生把一、四方面軍會師后的有關內容混淆在了此處。
學過黨史和看過電視劇《長征》的人都知道,紅軍在遵義會議后經過短期休整,于1935年1月19日離開遵義繼續北上,未經戰斗越過婁山關,取道桐梓、松坎,向赤水挺進,計劃進入四川與四方面軍會合,然后進行北伐;但因敵情變化,該計劃未能實現。2月12日,紅軍又由云南扎西回師貴州,19日重渡赤水,25日占桐梓;當日晚由北面進逼婁山關,發生了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所寫的婁山關之戰。這個時候,張國燾還遠未發展到“反黨反中央”的程度。
張國燾個人野心膨脹,是1935年6月紅軍一、四方面軍在懋功以北兩河口大會師以后的事。許多文獻對此都有記載。比如,由胡繩主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這樣寫道:“本來,在兩大主力會師后,紅軍實力大大增加,又有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局勢是十分有利的。但那時,紅四方面軍有八萬多人,而紅一方面軍只有三萬人左右,張國燾自恃掌握的兵力多,個人野心大大膨脹。”事實上,8月3日紅軍總部在《夏洮戰役計劃》中是把紅軍分為左、右兩路軍北上的。到8月底,與黨中央隨行的右路紅軍走出草地等待左路紅軍前來會合時,卻等來了張國燾要分裂和危害黨中央及10月5日另立“中央”的消息。但是,這時已經遠離了婁山關所在地,婁山關戰役根本不可能發生在紅一、四方面軍會師以后。
可見,毛澤東《憶秦娥·婁山關》詞中的婁山關之戰與張國燾是毫不相干的。
作者:武警工程學院學報編輯部(西安)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