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而神秘的大理國經金庸先生《天龍八部》描繪后,成為廣大讀者向往的夢幻之邦;而生活在茶花飄香、佛音縈繞中的大理國皇族段氏其獨特的人物形象也打動著讀者:癡情純厚的段譽、風流倜儻的段正淳、仁德威儀的段正明、歷經磨難心志扭曲的段延慶……這些人物或真或幻,金庸先生將深厚的歷史底蘊寄予俠士俠女身上;而書中提供的歷史環境又是如此的真切,不由地使人翻閱典籍,希望找到自己心中俠士的生活軌跡,不過有時還真讓人吃驚……
一、段譽其人
大理國國君中,真有一位國君不但其歷史活動時間與段譽吻合,名字也相近。金庸先生在《天龍八部序》的釋名中交代:《天龍八部》的年代在《射雕英雄傳》之前。本書故事發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紹圣年間,公元1094年前后。而大理國第16代國主段和譽(又名段正嚴)在位時間是公元1108—1147年,是大理國22位國主中在位時間最長的,并且也是首位得到宋朝統治者認可的大理國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宋徽宗封段正嚴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云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其在位,頗得民心。”[1]段和譽與段正明、段正淳是堂兄弟的關系,他們都是第12代國王段廉義(上德帝)的孫子。
《天龍八部》第六回:“黃昏時分,一行人進了大理國城南門。‘鎮國’‘保國’兩面大旗所到之處,眾百姓大聲歡呼:‘鎮南王爺千歲’‘大將軍千歲’,鎮南王揮手作答。”風流多情而又勤政的段正淳從此登場。史料中對這第十五代國主段正淳的風流并未提及,但對他的功績還是相當贊賞的:號“中興之主”,“文安皇帝”。請讀者留意《天龍八部》第四十八回:“鎮南王薨于道路、世子扶靈歸國的訊息,早已傳入大理京城。鎮南王有功于國,甚得民心,眾官百姓迎出十余里外,城內城外,悲聲不絕。”金庸先生這種將人物與史實、人文關懷相結合的寫作技能真讓人嘆服。
二、段氏與高氏
在《天龍八部》中保定帝段正明是一代明君,但金庸先生在書中第八回還是留有伏筆的:“(保定帝)轉頭向高升泰道:‘令尊若是在世,想來也有此意(皇位歸還段延慶)’”。其實這里也蘊涵了歷史玄機。
《天龍八部》中關系段譽身世之謎并迫使其生身之父段延慶出走的“楊義貞叛變”也是史料記載、經研究者認可的:后晉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十二傳至段廉義。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大臣楊義貞篡弒段廉義,奪取王位,自稱“廣安皇帝”。后四月,鄯闡(今昆明)岳侯高智升起兵,誅殺楊義貞,復立段氏(第十三代國主段壽輝)。其后段壽輝迫于高氏,不自安,以“災異迭興”為由禪位于段思廉之孫段正明。段正明為君不振,人心歸高氏,便于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段氏(段正明)被迫讓位給高智升之子高升泰,高氏為君王,改號“大中國”。升泰立二年寢疾,遺命還國政于段氏(段正淳),高氏仍為國相。[2]“高氏世代為大理國相國,先后任此職者達十二人,被封為‘中國公’執掌權柄,號令咸出其門”[3]。《天龍八部》中大理國的司徒、司空兩位高官都得為救人而挖掘地道,但高升泰卻可在皇帝面前獨坐。這對不太了解大理國國情的人是不好理解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大理國會有先后八位國主出家為僧了。當然,這與大理的崇佛的風俗有關,但也不可忽視高氏為鞏固其政權而脅迫其出家的影響。高氏也有眾多的子弟出家為僧的,1998年在云南楚雄出土的阿吒力元碑就是明證。[4]
三、段氏與佛緣
佛教自南詔時期傳入云南后,得到統治者的支持,發展成為滇密(又名阿吒力,密宗的一派),并形成了獨特的大理國佛教特色。具體表現在釋、道、儒兼容并包,官為僧,僧為官的大理國政治;專院為學校,僧侶為教師的大理國教育;積染佛教禮儀較深的大理國民俗;亦僧亦俗的阿吒力僧人。[5]
大理國創立者段思平“歲歲建寺,鑄佛萬尊”。段氏的皇家寺院——天龍寺又名崇圣寺。其所遺的大理三塔已成為今天的旅游勝地:三塔公園。崇圣寺為唐宋時期南詔大理國的皇家寺院,當初院占地7里,規模宏大。三塔位于崇圣寺山門前,主塔名千尋塔,建造于南詔時期,至今已1100多年,是唐代的典型建筑,高69.13米,為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為18級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建筑年代稍晚于主塔。兩塔間距97米,與千尋塔相距70米,三塔形成鼎足。[6]
注釋:
[1]那吉:《云南社科院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理國史研究”結項》,《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第2期。
[2]參見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上冊,中華書局1987年10月版,第612頁。
[3]段玉明:《大理高氏考略》,《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4]參見顧吉辰:《楚雄出土阿吒力元碑述略》,《楚雄師專學報》1999年第4期。
[5]參見何貴榮:《大理國佛教崇拜的社會化現象》,《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版)》1997年第1期。
[6]參見劉揚武:《大理三塔公園》,《佛教文化》2004年第3期。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歷史旅游學院(成都)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