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靈運(385—433),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一帶)人,出身名門望族。他寄情山水,以追求適意娛情的漫游道路。他在長期的旅游覺悟中,開發了大量潛在的旅游資源,創作出大量優美的山水詩文,修建了許多人文景觀,為我國旅游文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一、南朝劉宋時期的大旅游家
永初三年(422),謝靈運以“構扇異同,非毀執政”出為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他“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動逾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1]景平元年(423),謝靈運辭永嘉太守,回到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老宅,開始修治莊園,作《山居賦》,繼續登臨游覽,創作詩文。元嘉三年(426)初,宋文帝征謝靈運為秘書監。任職期間,謝靈運經常稱疾不朝,仍然鐘戀旅游。他“出郭游行,或一日百六七十里,經旬不歸,既無表聞,又不請急”[2]。謝靈運40歲時,上表稱病,宋文帝批準給假,他再次回到會稽始寧修養。在始寧,他曾“與隱士王弘之、孔淳之等縱放為娛,有終焉之志”;又曾“與族弟惠連、東海何長瑜、潁川旬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賞會,共為山澤之游,時人謂之四友”。[3]他“奴僮既眾,義故門生數百,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自始寧南山伐木開徑,直至臨海,從者數百人”。[4]謝靈運的這些努力,為后代旅游景觀的開發創造了條件。他還發明了“謝公屐”,方便了后人旅游。元嘉八年(431),宋文帝委派謝靈運做臨川(今江西臨川)內史。這時的謝靈運仿佛在進行人生中最后的享樂,“在郡游放,不異永嘉,為有司所糾”[5]。謝靈運的一生,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遨游山水、尋訪名勝上,可謂劉宋時期偉大的旅游家。他的認識已經接近近代旅游的本質待征:旅游是一種非功利性的旅游活動,意在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謝靈運淡泊名利,從人生價值的高度來認識旅游。他的旅游活動只注重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悅。
二、劉宋時期偉大的山水旅游詩人
“好詩來自旅游的佳境,來自于旅游者的旅游活動中的特殊感悟;旅游,是詩之母”[6]。謝靈運創作了大量的山水旅游詩,進而成為中國山水詩的鼻祖,對后世的李白、王維、杜甫、孟浩然均有深遠影響。他的山水旅游詩對大自然美麗風光的描繪非常細致逼真,一首首詠美的詩篇如同一幅幅秀美的畫卷,給人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對旅游美學的研究和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精神財富。謝靈運的山水旅游詩有以下三個特點:
首先,謝靈運的詩情景交融,情理合一,闡明一定的道理。“……洊至宜便習,兼山貴止托……懷抱既招曠,外物徒龍蠖。”(謝靈運:《富春渚》。以下引詩未注明作者者,均為謝靈運著)謝靈運在描寫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特的景色同時,悟出一個做人的道理: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不能超越了自己的本位。再如,“客游倦水宿,風潮難具論……春晚綠野秀,高山白云屯……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入彭蠡湖口》)作者寫彭蠡湖的各種景色,實際是在闡述“難具論”的理。景、情、理三者合為一體,是這首詩的最大特色。
其次,謝靈運的山水旅游詩給人以美感享受。他將山水景物的光亮色彩、所聽到的各種聲音等寫進詩中。例如“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陰霞屢興沒。周覽倦瀛壖,況乃陵窮發。”(《游赤石進帆海》)這首詩描寫初夏時節,他乘船而出,朝看日出,夕賞晚霞,海天遼闊,氣象萬千。這是最早描繪大海風光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學價值。又如“云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登江中孤嶼》)謝靈運將藍天、白云、麗日、江水這幾種亮度極強的景物融合在一起,給人以鮮明、闊敞的印象。他尤其喜歡寫旅游過程中所聽到的聲音,如“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登池上樓》);“交交止栩黃,呦呦食蘋鹿”(《過白岸亭》);“活活夕流駛,嗷嗷夜猿啼”(《登石門最高頂》);“鳥鳴識夜棲,葉落知風發”(《石門巖上宿》)等。
最后,謝靈運的山水旅游詩再現了旅游活動的探奇探險、養生之道。謝靈運往往選擇一些高峻、險奇的山峰作為游覽目標,或者夜游,以極大的探險勇氣和敢于挑戰的熱情游覽山水,從而獲得無窮的樂趣。如“晨策尋絕壁,夕息在山棲。疏峰抗高館,對嶺臨回溪。長林羅戶庭,積石擁基階。連巖覺路塞,密竹使徑迷”(《登石門最高頂》);“我行垂日落,放舟侯月圓”(《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險徑無測度,天路非術阡。遂登群峰首,邈若升云煙”(《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宵濟漁浦潭,旦及富春郭。定山緬云霧,赤亭無淹薄。溯流觸驚急,臨坼阻參錯。亮乏伯昏分,險過呂梁壑”(《富春渚》)等詩句都描繪了詩人的探險經歷。謝靈運認為,旅游可以擺脫煩惱、放松精神、休養生息。“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不同非一事,養疴亦園中。中園屏氛雜,清曠招遠風。”(《田南樹園激流植援》)在這首詩中,謝靈運將樵夫與隱士進行對比,突出隱士在山中乃是為滿足養生的需要。又如“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石壁精舍還湖中作》)這一名篇,不但寫了從石壁到湖中再到家中的一天行蹤,而且從中悟出了養生的道理,深得后人如李白等喜愛。
三、卓越的旅游文化傳播者
(一)謝靈運的文學創作流傳于世,促進了旅游文化的建設。其大量的旅游詩,如《過始寧墅》、《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從斤竹澗越嶺溪行》,辭賦《山居賦》以及由他編定的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三卷“四部書”目錄,與名僧慧平、慧觀一道對《大般涅槃經》做的翻譯等,都成為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對我國旅游文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謝靈運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旅游遺產”。永嘉的謝公嶺、謝客崖、謝公亭、謝公池、謝公樓、王(羲之)謝祠、謝康樂祠、澄鮮閣等故址,至今猶存。這些景觀已成為我國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一部分,在如今迅速發展的旅游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謝靈運所發明的“謝公屐”為后人所稱贊,這是我國旅游史上的一個突破。《宋書·謝靈運傳》記載:“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后齒。”唐代大詩人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也寫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元朝人范惇在《送張諫師歸武當山》中亦有云:“始來當時,祗著謝公屐。”可見“謝公屐”對后世影響深遠。這些都構成了我國旅游資源中不朽的“遺產”。
(三)謝靈運成為旅游宣傳的形象大使。通過謝靈運的山水旅游詩,我們說他是劉宋時期著名的旅游家不容質疑。筆者認為他還是旅游宣傳的形象大使。在其詩中,我們可以體驗到夜游、舟游、春游、月光游、探險游、養生游等多種旅游類型,感受到他對旅游的宣傳。陳祚明曾評價謝靈運的詩曰:“康樂情深于水山,故山游之作彌佳,他或不逮。抑登覽所及,吞納眾奇,故詩愈工乎?龍門足跡遍天下,乃能作史記。子瞻海外之文益奇。善游者以游為學可也。”[7]可見,謝靈運給后人留下的旅游形象已根深蒂固。
謝靈運在旅游時,在創作山水旅游詩時,并無意于建設旅游文化。但是旅游生活是文藝創作的源泉之一,旅游生活的佳境即是詩的佳境。[8]他暢游山水時對自然景色的詩詠文賦,身體力行的探險實踐精神,對后來的旅游者有著很大的鼓舞。謝靈運的創作、發明,修建的各種建筑都成為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這些都對中國旅游文化的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將大大促進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注釋:
[1][2][3][4][5]《宋書·謝靈運傳》,中華書局版。
[6]王淑良編著《中國旅游史》,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七。
[8]參見黃平芳:《謝靈運的旅游審美觀》,《華夏文化》,2003年第4期。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歷史
文化學院(南充)200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