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10月17日,北京上空烏云密布。一架從首都機場起飛的圖104型飛機在前蘇聯楚瓦什蘇維埃自治共和國境內失事墜毀。飛機上乘坐的數十名文化界和體育界知名人士無一幸存,死難的乘客中有一個很多人都很熟悉的名字——鄭振鐸。[1]
40年之后的1998年,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他的一篇寫作十年未完成的文章《懷念振鐸》里寫道:“當時我在莫斯科,得到消息最早,我總疑心是在做夢。考慮半天,我才對冰心大姐講了,我只記得冰心說了一句;我想他最后在想什么,她沒有告訴我她的想法,我也沒有多問。過了幾天在回國的航機上,我一直想著振鐸,我想知道,他最后在想什么?”
遭遇不幸之時,鄭振鐸正擔任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兼文物管理局局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職務。循著這樣的角色,我們追尋著鄭振鐸與文物保護和考古的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
1957年9月6日,中央新華通訊社向全世界播發了這樣一條消息,位于北京昌平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已被文物考古工作者打開。
“在北京城北郊外,4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明十三陵,這片40平方公里的墳塋地里,坦葬著明朝從永樂起,一共十三個封建帝王,那時這里是一片警衛森嚴的禁區”。
電影膠片記錄了當時的情景。新中國的第一任國家文物局長鄭振鐸,在現場注視著萬歷皇帝的棺木被緩緩打開;明朝萬歷皇帝的尸骨呈現在300多年后的燈光下,周圍堆滿金銀器皿、錦緞絲綢,各種文物精美絕倫……
而此時鄭振鐸的內心是復雜的,在被300多年前的輝煌深深震撼的同時,他依然為這批文物的未來隱隱擔心。
這還得從他和吳晗的爭論說起……
1955年10月4日,一份題為《關于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送到了國務院秘書長習仲勛桌前。報告落款是中國文化界赫赫有名的郭沫若、沈雁冰、吳晗、鄧拓、范文瀾和張蘇。這份報告提出,要對明十三陵中埋葬著明朝永樂皇帝的長陵進行挖掘。
這些人中,最熱心的是當時的北京市副市長吳晗。作為明史專家,吳晗對長陵的主人明成祖朱棣充滿了好奇。
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很快就聽說了這個報告,當時在他身邊工作的謝辰生回憶道:“他急了,破壞文物,他急得不得了了,非常著急,他說這絕對不行。”[2]
其實,早在1949年6月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鄭振鐸作為從海外回歸的著名學者,被周恩來總理邀請作為代表參加會議。會上,他提出了文物保護的思想。作為新中國第一任文物局局長,在他的主持和參與下,新中國于1950年相繼出臺了《關于征集革命文物命令》和《關于保護古文物建筑的指示》等第一批保護文物的法令、指示和辦法。
對這份《關于發掘明長陵的請示報告》,周恩來總理也采取了謹慎的態度。謝辰生還記得:“總理說不要挖長陵,先找一個次要的,挖一個試試看,這樣才挖了定陵。”
定陵是明朝第14位皇帝明神宗的陵墓,與明成祖的長陵相比,規模小了許多。但一說到要挖掘皇陵,鄭振鐸還是十分擔憂:那些沉睡在地下300多年的文物,一旦和空氣日光接觸之后,會發生什么情況?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能否妥善地將它們保存下來?
鄭振鐸又一次找到吳晗,希望他能收回提議。
然而,鄭振鐸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于是,1957年9月6日,明定陵在鄭振鐸忐忑不安的目光注視下被徐徐打開。
僅僅幾個月之后,定陵發掘現場的工作完成。由于沒有成熟的文物保護技術和科技條件,地宮里的許多精美絲綢和成匹的織錦,沒過多久便灰飛煙滅了。后來,這些陵墓中的許多無價之寶,也被人為地損毀甚至破壞了。
當年目睹挖掘定陵的謝辰生,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那令人痛心的一幕:“定陵出土的像龍袍這樣一些絲織品,挖出來的時候是鮮艷奪目,跟新的一樣,但很快就變顏色,現在陳列的一些東西都是復制品。”歷史不幸被鄭振鐸言中。
鄭振鐸去世7年后,1965年,當有人再次提出發掘長陵時,周恩來予以了堅決否決,并說:“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3]
注釋:
[1]《人物》,1989年第1期,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18頁。
[2]《百年記憶》第2期,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發行。
[3]《國寶檔案》,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出版發行,第105頁—10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