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理念作出相應變革,教育實踐也要與時俱進。而研討式教學是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一種有效途徑。結合當前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的實際需求,從教學方法改革的具體實踐入手,試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達到教學方法改革與創新能力培養之統一。
關鍵詞: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3544(2006)03-0050-02
研討式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使整個教學活動向更深層次的科學研究方向進行的教育教學模式,它是民主的、開放的教育教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其宗旨是為了激發、引導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其基本特征為:一是突出雙邊性。研討式教學的本質在于它是師生的雙向活動,教學過程是師生雙方主動介入的過程;二是具有啟迪性。研討式教學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尋,喚起他們積極的學習情緒;三是突出學生的能力發展。研討式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討論、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無形中提高了科研能力,形成了獨立獲取知識信息的興趣、信心,并能夠準確分析、利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本文結合研討式教學在課程教改中具體應用的實踐,闡述了如何開展研討式教學的有關體會及改進思路。
一、研討式教學是一種能夠體現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
在大學課堂上采用最多的是教與學單向信息流通的教學模式,如填鴨式、注入式等。這種教學模式固定了教與學的主體,使學生完全處于被動的地位,既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不利于教師的知識更新和工作熱情的提高,致使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陳舊,能力較低,無法適應新時代對學識、能力的全面要求。舊有的教學方法沒有很好地把教法與學法有機地統一起來,違背了“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影響學法”這一辯證關系??梢?,大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使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研討式教學不失為推行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研討式教學要求教與學的主體是平等的,在互相尊重的氛圍里完成教學內容,是一種和平、民主、公平、體現公理的教學方式。當然,研討式教學的具體操作應該有很多種方式,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因材施教不僅對學生而言,對教師也是一樣的,因人而異。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學生的特點、課程的特點設計能夠體現研討式教學法精神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終究要為教育目的服務。
二、研討式教學與培養學生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能力是影響人的活動任務順利完成的個性心理特征,是能夠勝任某種工作或完成某項任務的主觀條件?,F代心理學還將能力區分為一般能力與特殊能力。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這些解決一般問題都需要的能力是一般能力,而從事某項專門活動如繪畫、音樂、寫作等的能力則是特殊能力,它需要以一般能力為基礎,又需要掌握某個專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
科學研究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不僅需要掌握某個專門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具有本專業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要完成預定的科研任務,至少需要如下10種能力:(1)檢索文獻的能力,即要懂得查找與命題有關的資料線索、著作、論文,使用相關的工具書;(2)收集資料的能力,即按照索引有目的地查找和搜集有關資料,這就要學會利用圖書館、閱覽室等,力求詳細地占有資料,必要時還須進行實地調查;(3)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既要能閱讀古代文獻和歷史資料,又要能閱讀最新文獻和外文資料。這是在檢閱文獻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4)鑒別資料的能力,即對搜集或調研得來的各種資料進行處理,鑒別其真偽與價值;(5)歸納綜述的能力,即要把收集和閱讀的文獻資料加以梳理和歸納,綜述有關命題的研究現狀和前沿情況。這是做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環;(6)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就是能從眾多的資料和事實中發現和提出有一定創新意義和研究價值的問題;(7)邏輯思維和分析綜合能力,也就是能夠遵循邏輯規則,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分析,將其聯系起來加以思考,在新的聯系中發現研究對象的新屬性;(8)創新能力,也就是通過對問題的分析,運用新材料解決問題或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新角度,或提出新看法、新觀點、新假設。這就要求運用創造性思維,要創新,要有新意;(9)文字表述能力,即要將研究的結論用文字有條有理、有論有據地表述出來,以成果的形式呈現出來或予以發表;(10)口頭表達能力,這既是進行交流和研討的需要,也是在研討結束或告一段落后作學術報告的需要。
上述10種能力對于全面完成科研任務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形成科研能力的必要成分,可以把它們視為科研能力這個大目的的10個細目或子目。勿庸置疑的是,科研能力這樣一個極其復雜的富于創造性的特殊能力,既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也不是一下子從整體上可以培養起來的。它需要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培養過程,更需要從各個方面加強訓練以促進整體能力的提高。因此,對上述10個子目中任何一個子目的訓練成效都有助于達到這一目標。
三、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步驟
研討式教學之所以有助于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從根本上說,是因為研討式教學的每一個步驟在強化著包括科研能力在內的多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研討式教學的全過程分五步進行,故又稱五步教學法。這五步分別為:指導選題、獨立探索、小組交流、全班講評和總結提高。
指導選題是研討式教學的第一步。為了使學生從當前金融教育和教學的實踐中捕捉科研視點,尋找科研熱點,集中攻克科研難點,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在選題的內容上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突出內容的實踐性;二是在選題的形式上注重共性與個性的統一,采取集中選題與分散選題相結合。所謂集中選題就是全班圍繞一個總課題,學生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占有材料的情況參加某個子課題的研究。
第二步是學生按照教師傳授的方式進行獨立探索,要求學生充分準備研討的主題,通過到圖書館查閱相關資料,消化吸收、分析綜合,通過獨立思考,撰寫3000字左右的講稿。這一步對于訓練學生的科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它至少可使前述科研能力中的6個子目得到一定程度的鍛煉,即檢索文獻的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閱讀文獻的能力、歸納綜述的能力、邏輯思維和分析綜合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第三步和第四步是將前一階段學生個人獨立探索的知識和心得在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和討論。區別在于前一步是小組交流,后一步是全班交流??紤]到金融專業的特色,這種交流應采取講課評課的形式。小組討論是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學生可輪流擔任組長。要求討論盡可能熱烈,大膽陳述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在小組內,每個學生分別走上講臺陳述自己的觀點,全組學生都必須參加聽課評課;小組討論結束后,進行全班討論,每組推選出來的優秀者(或小組長)依次上臺講課,各抒己見,每人10分鐘左右,師生共同聽課評課。每個發言者這時都有一份榮譽感、責任感,都會精心準備,希望自己的講解能博得同學們的喝彩。如果發言者之間有不同的意見,可以再進行激烈的辯論。由于研討式教學在第三步保證了每個學生在小組內都能上臺講課,在第四步中相當一部分學生有在班上講課評課的機會,從而強化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教學能力的培養。毫無疑問,獨立思考和口頭表達能力都是從事科研活動所不可缺少的。
最后,每位學生根據切身體會寫一篇評學議教的文章,或者是整理為理論成果;或者總結成實踐成果。再由老師整理歸納、總結分析,拓寬學生的思路,并將學生不妥之處加以更正,引導學生正確思維。
四、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效果
我在《貨幣金融專題》課程中運用研討式教學法,實踐證明教師和學生都感到輕松,同時也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相當活躍,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通過總結,學生普遍認為,研討式教學中理論更新了,視野拓寬了,把握了新的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學、科研能力。研討式教學之所以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因為它遵循了科學的教學規律,具有以下幾點優勢:
1.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證明,《貨幣金融專題》等課程的教學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一旦學生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整個身心就會處于積極投入的狀態。他們便能夠心情舒暢,樂此不疲地學習,為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在研討過程中,學生極力證明自己的見解是對的,當對方心服口服的時候,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功的喜悅感,就把“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的樂事。如果研討中沒有說服別人,他們就會發現自己知識上的不足,產生很強的求知欲,再加上教師的正確引導,就會將這種求知心理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從而增強學習的興趣。
2.加強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在《貨幣金融專題》等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克服那種死板枯燥的“注入式”說教,就必須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應適時適度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變“靜態”被動學習為“動態”主動學習。研討式教學法正是符合上述科學教學思想的實踐探索。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研討,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研討中學會思維。例如,在探討“利率市場化改革何去何從”這一熱點問題時,教師并沒有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讓他們針對我國利率體制改革的現實,結合國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進行思考,研討我國應該怎樣進行利率改革才能更符合中國國情,并闡述自己的理由。這樣便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和研討的空間,學生的思維也隨老師的提問(或提示)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在動態的思考和研討中循序漸進,輕松順利地完成了該問題的學習任務,從而使學生的綜合分析和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3.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起引導和幫助的作用,最終的學習成效要取決于學生本人。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實際上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在《貨幣金融專題》課程研討式教學法的應用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首先要讓學生學會查閱資料,歸納總結。因而這種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非常有用。在研討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是稀奇古怪的,教師不是要去完滿解答所有的問題,而是要理清問題的脈絡,給予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觸類旁通的思維導向,千萬不要捆住學生的思維觸角。對有些問題,粗聽起來是牽強附會的解答,但這未必不是真知灼見。只要師生一起作發散性的思維探討,就可以收到“此處無答勝有答”的效果。
4.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對課堂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課堂教學過程同時也是師生感情雙向交流的過程,學生只有對教師感到親切可信,才會積極地陳述觀點,發表看法,才能大膽地獨立思考,提出疑問。在課程研討式教學法中,教師和學生都盡可能以輕松愉快的心境進行教學和參與討論,努力創造一種歡快愉悅、和諧融洽的課堂教學情境,從而使課堂擺脫“悶氣”,充滿“生氣”和“靈氣”。同時,教師與學生間的距離拉近了,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基礎,這些都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責任編輯:盧艷茹;校對:閻東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