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百年的發展和不斷調整,美國逐步形成了包括社會養老保險、企業養老保險和個人儲蓄養老保險在內的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美國企業養老保險(包括政府公職人員的職業年金計劃)覆蓋了一半以上的勞動人口,主要有待遇限定型(Defined Benefit,簡稱DB)和繳費限定型(Defined Contribution,簡稱DC)兩種。繳費限定型正成為主流,2005年底繳費限定型計劃的資產占養老保險總資產的比例已超過60%,企業養老保險已成為員工退休收入的最主要來源。繳費限定型計劃中,401(K)計劃是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因享受美國稅法第401條K款稅收優惠政策而得名。企業養老保險是美國發展最迅速、形式最靈活、影響更深遠的養老保險方式。
美國企業養老保險取得成功的原因
美國的企業養老保險制度在短期內成功發展,一方面受益于強勁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和較為和諧的勞資關系,更重要的是緣于養老保險領域的各項政策措施的積極作用。
健全的法律制度
美國對企業、員工、基金管理者以及投資者的行為有嚴格而詳細的法律規定。當然,有些法規對各種類型基金管理者(信托人)和投資者皆有約束力。例如:為保護債權人的養老保險資產。依據401(K)相關法規,個人401(K)賬戶的資產是個人資產,而不是企業資產,即使企業破產也不能將員工賬戶上的資產彌補企業的虧損。企業不能以維持經營為由占用員工賬戶上的資金。總體來看,政府在企業養老保險中的作用主要是運用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和監管。
多支柱的社會保障體系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001年的消費者財務調查顯示,2000年年齡在65歲以上的家庭中,企業養老保險占總收入的18%,各種社會保障占38%。有研究表明,受退休年齡提高、社會保障稅提高、醫療費提高及社會保障福利縮減等因素的影響,社會保障在退休收入中的替代率將進一步下降,對62歲退休的平均收入者而言,將從2003年的30.2%下降到2030年的19.9%;對65歲退休的平均收入而言,將從2003年的38.5%下降到2030年的26.3%。
與歐洲大陸的多數國家不同,盡管在“二戰”結束后美國也受到“福利國家”政策和凱恩斯主義的影響,但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并沒有過度膨脹。1980年,美國政府的社會養老保險支出在養老保險總支出中占60.9%,而意大利、德國、法國、奧地利、瑞士等都在70%左右,而挪威、瑞典、新西蘭等更高達80%以上。隨著戰后“嬰兒潮”一代進入就業隊伍及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出現,美國較早地意識到多支柱的退休收入保障體系的作用,并通過立法鼓勵企業養老保險的發展。
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責任
美國是一個篤信自由市場經濟的國家,強調個人責任和自我負責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養老被美國人所普遍認同。在美國,雖然社會保障的覆蓋率很高,但社會保障水平一直較低,難以滿足老年人口高質量生活的訴求,這種低社會保障水平強化了非強制性養老保險的必要性。多支柱的養老保障體系中,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進行養老責任分擔的意義在于,一方面避免了政府責任和負擔過重以及由于負擔過重可能導致的各種矛盾。例如當政府承擔的養老壓力過大時,可能的措施只能是增稅或降低待遇,而增稅或降低待遇水平必然會對特定群體的既得利益構成損害并可能導致社會矛盾。另一方面,責任分擔也能夠對個人以及企業形成激勵機制,有利于經濟效率的全面提高。

有效的稅收優惠政策
無論DB還是DC型企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都能在繳費和支付階段有所體現,例如401(K)計劃,在繳費階段的每一個繳納期的期末,企業為員工自動劃撥一定比例資金至401(K)賬戶,該資金可以在稅前列支(占工資的比例平均為15%左右)。在投資階段,員工作為投資主體,其投資收益享受延遲納稅的待遇,可以遲至退休后才繳納相應稅款。延遲納稅的效果雖然不像減免稅收那樣立竿見影,但其稅收方面的優惠其實非常顯著。經測算,如果銀行一年期利率為2%,員工如果參加401(K)計劃40年才退休,其延稅效果相當于只繳納應繳稅款的45.3%,如果利率為3%,員工只需參加計劃20年,其延稅效果就可相當于減稅一半。具體延稅效果如下表所示:
稅收優惠還通過免稅限額的提高而體現。2001年401(K)賬戶存款中最多允許扣除10500美元,對這部分存款免征當期所得稅。從2002年開始該限額逐年增加,2002年為11000美元,并在以后年度每年增加1000美元,到2006年將增加到15000美元,之后每年增加500美元。此外,原來規定的員工存款和企業配套資金存款的比例限制也被取消,員工和企業可向賬戶存入任意比例的存款,只要不超過11000美元的限額即可。
員工擁有較多選擇權
員工可以在退休后選擇一次性支取,也可以選擇定期領取,直至賬戶中基金支付完畢,或該員工死亡,由其繼承人獲得所有權。企業養老保險也允許員工因緊急情況提前支取或以貸款方式支取養老金。值得強調的是,員工還享有投資選擇權,可以選擇多樣化的投資組合。員工可自主選擇養老金存款的投資方式,如購買股票、債券、專項定期存儲等。具體操作時,養老保險投資經辦機構先對市場上眾多的投資機構以及更多的投資產品進行選擇,通常是選擇一個或多個投資機構以及這些投資機構的幾個或最多幾十個具體投資產品,然后將所選清單提供給參保員工,并提供投資方式、風險程度、收益前景等方面的咨詢服務,最后讓員工個人進行選擇,決定自己賬戶中的資金究竟投向何方。
美國企業養老保險存在的問題
經過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不斷改革和調整,美國的企業養老保險實現了較快發展,成為美國養老保障體系的最主要支柱,被世界各國學習借鑒。但是,美國的企業養老保險也存在一些問題,短期內將難以化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政府的作用不夠明晰
在企業養老方面,政府的角色比較模糊,不利于管理職能的發揮。不論是待遇限定型(DB)還是繳費限定型(DC),政府的作用都包含兩方面:一是提供稅收優惠政策以鼓勵更多的人參與;二是監督資本市場運行,防范風險。而政府職責的主要差異在于:政府為DB計劃建立專門的養老金擔保公司進行擔保,但卻未對DC計劃提供擔保。實際上,美國政府一直想減輕政府責任,本來以為賦予企業和個人較大的抉擇權和稅收優惠,政府的責任和壓力可以減輕許多。但由于養老保障問題并非簡單的經濟問題,實質上是影響深遠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攸關社會經濟發展全局。因此,當一些大型企業由于財務危機引發養老金支付危機時,會因為進入破產保護程序而把養老金支付責任扔給半官方性質的養老金擔保公司,實質上將支付責任轉嫁給了政府,而政府卻發現自己難以袖手旁觀,必須通過專項援助等官方行為扶助遭受損失的員工。
在企業養老金出現巨額虧空的同時,美國聯邦和各級政府承擔的公共養老負擔狀況也在惡化。但由于受制于黨派和集團的利益博弈,且工會力量日漸勢微,政府并未制定出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強的養老政策,對員工的權益保護只是在大選投票前或發生支付危機時才予以重視。因此,政府、企業、員工三者關系并不和諧。
易受大企業財務風險拖累
紐約州養老基金是美國第二大養老基金——由于擁有大量電信巨頭世通公司股票,而世通公司于2002年6月爆出假賬丑聞后,公司股價一路狂瀉,從1998年的每股64.5美元跌至不到10美分,為此損失了3億美元,而此前,該養老基金已經因安然破產而損失超過1億美元。其他幾家大型養老基金也不例外,擁有900億美元資金的佛羅里達州養老基金在安然事件中損失了3億美元,在世通公司上再度損失了約900萬美元。
2005年初,美國聯合航空公司和美國航空公司先后申請破產保護,9月達美航空公司和西北航空公司步其后塵,4家公司的養老金缺口總計為259億美元。美國第一大汽車配件制造商德爾福公司也于今年10月提出破產保護申請,美國媒體披露該公司養老金虧空高達85億美元。此外,在鋼鐵、電信、汽車等行業同樣有一大批美國公司面臨養老金支付危機。
自我投資使風險倍增
企業養老保險基金大量投資于本企業股票,風險倍增。不少企業之所以鼓勵員工這樣做,是因為:一方面購買本企業股票省去了委托代理機構的繁瑣手續和相關費用,另一方面企業往往還向購買股票的員工提供一定的折扣。據統計,目前參加401(K)養老保險的企業員工,平均將資金的75%投資于共同基金或公司股票。統計顯示,美國大公司的員工將自己的養老基金中約1/3的資金投入到了本公司的股票。在可口可樂、通用電器、麥當勞等公司,超過3/4的員工養老基金用于購買自己公司股份,寶潔公司在這方面的比重竟高達95%。
2001年底,安然公司破產,給大量投資于安然股票的本公司員工造成巨大損失。因為他們既因失業喪失了薪酬,又因股票崩盤痛失退休金,而此種禍不單行的慘痛事件屢有發生、并不鮮見。
投資風險轉嫁給員工
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員工雖然享有較多選擇權,但同時也承擔了大量的投資風險。尤其是參加DC計劃的員工,員工擁有選擇權固然可以保障員工的知情權,有利于加強對養老金投資運營的監督,但不少企業賦予員工投資選擇權的初衷絕非從尊重知情權角度考量,而是為轉移投資風險。因為如果員工因投資選擇遭受損失,企業可以輕易將損失的主要責任推卸給員工本人。實際上,和企業管理層相比,員工處于明顯的信息不對稱,對投資決策的把握處于絕對弱勢地位,且大部分員工欠缺金融知識和投資經驗,其對投資組合的選擇帶有盲目性,易受投資經辦機構和企業管理層的不良誘導。據調查,安然公司的29名高級主管在股價崩盤之前已拋售大量股票,獲得11億美元的巨額收益。公司卻禁止員工出售大幅貶值的股票,使他們投資于該公司股票的養老儲蓄金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企業員工承擔最終損失,由此可見一斑。
退休收入差距擴大
美國的養老金水平相差較大,由于員工退休時的養老金取決于其個人賬戶中積累的數額,也即取決于參加養老保險的初始年齡和在崗薪酬,積累制的養老金因此會加大退休收入差距。
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消費者財務調查顯示,年收人在l萬美元的人群中,只有11%的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年收入在1萬~2.5萬美元的人群中,有33%的人參加企業養老保險;而年收人在5萬~10萬美元以及10萬美元以上的人群中,參加企業養老保險的比例高達77%,而企業養老保險中DC計劃比重具有逐年提高的趨勢。DC計劃的資金積累性質,使賬戶的受益者能從金融市場的發展中受益,并且資金規模越大,受益越多。與DB計劃相比,DC計劃通過金融市場的投資對不同類型退休者的退休收人差距具有放大效應。
公平難以保障
待遇限定型養老保險采取兩種繳費方式,一是企業和員工共同繳費(通常各負擔一半),另一種是企業繳費。就企業和員工共同繳費而言,由于實施的是基金制,并且支出水平是預知的,而基金增值則不太確定,所以繳費通常是不確定的,如果投資收益率高,則可降低進一步的注資水平,如果投資收益率低,則要上調注資比例。理論上分析,員工的繳費額度應隨時間發生波動,但實際上,投資收益率高時,企業可能會降低老員工的繳費水平,卻很少如此優待新員工;如果投資收益率低,則很可能新老員工一起承擔較高的繳費水平。顯然,此種繳費模式對于新員工尤其那些變換工作頻繁者不太公平。
此外,在支付階段,因制度設計導致的不公平現象也時常凸現。例如:養老金在退休時如果一次性領取,因數額較大,所得稅率也較高,且會對當初享受的延期稅收優惠額征收懲罰性賦稅,最高可達35%左右;而分期領取則享受延期優惠的低稅率。不同的支付模式和檔次之間缺乏緩沖和過渡,級差過大,人為造成不公。
由于美國企業養老保險存在上述問題,不易緩解,因此其發展的態勢并不穩健,對政策變動和經濟波動相當敏感。一方面,巨額財政赤字、黨派工會之間的紛爭使企業養老保險成為近年勞資爭議主題,頻頻發生的罷工事件也幾乎都和養老金問題有關。另一方面,企業養老保險已倍受美國經濟不景氣和股市縮水的拖累,尤其“9.11”事件后,股市下跌,主要投資于股票的401(K)養老資產損失嚴重,無異于雪上加霜。毋庸置疑,美國企業養老保險正面臨改革難題,亟待破解。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