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通過承擔風險獲取收益,同時,通過為家庭和企業融資,銀行承擔風險的意愿和能力也為經濟增長做出了貢獻。商業銀行在現代經濟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決定了監管機構在調空信貸運行中需實行審慎銀行監管措施。雖然銀行審慎監管制度不是為調控宏觀經濟運行而專門設計的,但其對宏觀經濟運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于那些銀行體系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更是如此。審慎銀行監管措施控制銀行信貸過快增長的機理在于:通過加強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貸款集中度等方面的審慎監管,促使銀行信貸擴張的速度與抵御風險的能力相適應,并通過及時的風險提示,督促商業銀行有效管理風險,推動商業銀行信貸規模合理擴張。
近年來,中東歐國家在經濟轉軌過程中持續出現信貸快速增長的情況。信貸高度增長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商業銀行未能有效識別潛在的信用風險導致的盲目貸款。對此,各國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都予以高度重視,并采取措施加以調控,其中,審慎監管措施是重要的一部分。
實施審慎監管的必要性
中東歐國家目前處于后轉軌時期,寬松的貨幣環境和對經濟增長前景的過度樂觀促使銀行高速增長。例如,保加利亞、愛沙尼亞和羅馬尼亞等國家宏觀經濟穩定運行和金融業的改革開放,私人部門收入預期的不斷上調,強勁的消費與投資引發了信貸需求的急劇擴張;同時,一些計劃加入歐盟的國家,如金融中介水平較低的立陶宛、摩爾多瓦等國由于回歸歐洲的美好前景及預期也導致了銀行信貸的快速膨脹。銀行信貸保持快速增長的勢頭。具體來看,中東歐大部分國家的資本市場規模較小且發展尚不完善,經濟增長對銀行信貸的依賴性很強,擴張銀行信貸是推進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銀行信貸快速增長給中東歐各國的經濟帶來諸多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外貿易急劇惡化,經常賬戶赤字不斷擴大;二是造成對外部資金的高度依賴,增加了各國經濟的不穩定性;三是由于宏觀經濟運行波動性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自我約束機制不健全,信貸高度增長對信貸質量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理論上說,實施緊縮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影響社會總需求,可以降低實體經濟的貸款需求和銀行體系的貸款供給能力,緩解信貸過快增長的壓力。然而,大多數中東歐國家實行的是盯住或嚴格管制的匯率制度,不能全面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來管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影響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因為提高利率吸引資本流入進一步推動貨幣和信貸擴張;而且匯率政策放寬的空間非常有限,結果是一些國家的外匯貸款顯著增加。高度歐元化削弱了貨幣傳導機制,難以通過利率的調整影響貸款利率。部分國家財政政策緊縮力度已經很大,財政政策難以進一步發揮作用。
由于宏觀經濟和金融運行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并相互影響,審慎監管措施與宏觀經濟措施配合使用,能夠有效地抑制信貸增長,緩解銀行資產質量惡化的趨勢,糾正銀行貸款中扭曲的問題,如高風險行業的貸款集中度過高、銀行借款沒有進行套期保值的安排、銀行未經認真審查而盲目的貸款行為、信貸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引發房地產泡沫等問題。由于中東歐國家外匯貸款占比很高,借款人能夠用以對沖風險的工具較少,要求商業銀行和監管當局必須加強評估和管理外匯貸款風險的能力。
審慎監管措施及實施審慎監管措施的內容
一是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或實行差別資本充足率管理,根據貸款的類型、期限和貨幣構成提高相應的風險權重;計算資本充足率時充分考慮到市場風險及其他一些風險。如烏克蘭在2004年3月將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標準從8%提高為10%,塞爾維亞也于2005年3月將這一標準提升至10%。二是加強貸款分類和準備金要求,如貸款增長過快的銀行,提高一般貸款損失準備金要求,對不同類型的貸款實行差別貸款損失準備金管理。三是提高授信標準,如限制抵押貸款的抵押率,防范因抵押率過高導致的處置抵押品無法足額清償債務的風險。例如,羅馬尼亞通過審慎的標準加強對消費者貸款和住房抵押貸款的資質要求,規定消費者貸款和個人抵押貸款的每月償還額不能超過個人凈收入的30%,首付款不得低于25%。四是嚴格抵押品管理規定,如對抵押品資產進行分類,采取逐日盯市的資產估價方法,防止銀行貸款組合質量惡化、形成資產價格泡沫。五是規定貸款集中度,限制關聯貸款、大額客戶貸款比例和行業貸款比例,避免向高風險行業的信貸投放過度集中。如烏克蘭規定,銀行必須對關聯貸款額外計提資本。六是調整外匯貸款限額,降低匯率風險。
審慎監管政策的實施手段
一是加強對問題銀行的現場和非現場檢查,系統地檢查和監督銀行的報表、風險評估及管理能力,以便及時地識別風險并加以控制。如烏克蘭在2004年3月起采用一套“風險評估系統”對銀行進行檢查。羅馬尼亞建立了國家征信局(Credit Bureau)來監測銀行的消費者信貸和商業信貸。波蘭也開發了一個信用信息庫并組成專門部門監測銀行的信用風險。二是加強銀行和借款人財務報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政策的披露規定,強化市場紀律、提高金融體系的透明度,限制貸款過度擴張的空間。三是銀行和監管當局要定期檢查借款人和銀行的外匯貸款總額,以便有效監督、評估未套期保值的外匯貸款。如波蘭監管當局定期檢查銀行的外匯頭寸以具體了解外匯貸款情況,包括借款人對外匯貸款的偏好、客戶對沖外匯風險的比率及形式、貸款套期保值成本占貸款的比重、貸款分類及損失準備金等。四是加強對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交易的監管,防止銀行通過向監管較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以規避監管當局采取的審慎監管措施。如克羅地亞于2004年10月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統一對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以填補監管真空。五是加強與外資銀行母國監管當局的對話和交流,以減少外資銀行貸款給國內銀行體系帶來的系統性風險。

效果及存在的問題審慎監管措施效果
實踐證明,中東歐國家審慎監管措施實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銀行體系貸款供給能力,充實了銀行資本金,增強了銀行吸收外部沖擊的能力,大部分國家國內信貸增長總體放緩,其中,克羅地亞和波蘭的效果最為顯著。克羅地亞的實際貸款增長率從2001年的17.2%經歷了2002年27.5%的高峰,至2004年成功地降至11.3%;波蘭在2000年的時候5.8%,至2004年已降至0.1%。特別是克羅地亞國內信貸和波蘭外匯貸款增長速度明顯降低。烏克蘭、阿爾巴尼亞等國信貸增長速度依然偏高,但增速已經開始下降。兩國的實際貸款增長率從2000年的32.9%和33.9%開始一直處于高位徘徊,至2004年情況已有所好轉,分別降至21.6%和28.5%。只有少數國家信貸增長速度依然強勁且沒有放慢的跡象,如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兩國的實際貸款增長率分別從2000年的7.4%和28.1%一路飆升至2004的39.5%和41.1%。各國采取的措施及效果詳見表格。
存在的問題
受中東歐國家特殊的經濟環境和銀行體制的影響,各國實施審慎監管政策面臨一些制約因素,影響了監管政策效應的發揮。具體來說,加入歐盟后許多中東歐國家國內貸款利潤極高,銀行擴大貸款規模以尋求高額回報的動機非常強烈;歐元區市場整合導致貨幣環境總體寬松,極易刺激信貸需求,銀行存款快速增加,銀行擁有穩定的信貸資金來源,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難以對其施以影響;外資銀行主導的銀行體制,使得外資銀行可以通過其母銀行方便地從海外金融市場融資,拓寬了籌資的渠道,并通過內部交易采取變通的手段發放信貸等規避監管,影響了監管措施的有效性。另外,部分國家已經高度歐元化,商業銀行缺乏有效的避
險工具,抑制了政策效果。
啟示與借鑒
我國銀行業在金融體系中占絕對主導地位。長期以來,受銀行體制、經濟增長方式、外部約束弱化等因素的影響,商業銀行信貸規模保持快速擴張態勢。1994~2003年,金融機構貸款年均增長17.2%,同期GDP的年均增長8.9%。這一方面說明了我國的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信貸驅動特征,另一方面也表明,銀行體系的資金配置效率低下,商業銀行資產質量較差。2004年以來,配合國家宏觀調控的實施,我國監管當局適時出臺了多項審慎監管政策,主要通過資本充足率、貸款損失準備充足性、貸款集中度(行業、區域、客戶)等主要審慎監管指標的監測和考核,控制信貸規模的快速擴張,建立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實踐表明,審慎監管政策的實施有力配合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并支持信貸規模的適度擴張,促進經濟穩定增長。2004年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增長14.4%,增幅比上年下降7.1個百分點;2005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同比增長13.2%,增幅較上年同期下降3.1個百分點。中東歐國家以及我國實踐都說明了審慎監管措施在控制信貸快速增長方面能夠發揮積極的作用。
審慎監管制度可以在控制信貸過快增長中發揮較大的作用。我國經濟增長對銀行信貸的依賴性短期內難以改變,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的速度和運行質量關系經濟持續增長的大局。審慎監管制度的實施有利于完善商業銀行資產擴張的約束機制,推進商業銀行戰略轉型,塑造理性發展模式,提高信貸資產質量,平滑信貸運行波動,增強商業銀行應對負面沖擊的能力,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現階段經濟轉軌時期,相對于貨幣政策的價格性工具而言,審慎監管制度的作用更為直接。
審慎監管制度可謹慎地配合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雖然宏觀經濟政策和銀行監管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但其著力點并不完全相同。宏觀經濟政策追求的是通過相機抉擇的政策工具改進宏觀經濟表現,其目標是短期的,政策導向是雙向的,可松可緊;而審慎監管制度更關注商業銀行的微觀決策行為,其行為是單向的,追求長期目標。我國作為快速發展的轉型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和審慎監管制度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如本輪宏觀調控主要手段是控制信貸,而商業銀行實施資本充足率約束也必須降低貸款增長速度,二者目標一致,相互促進。2006年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大力壓縮產能過剩,更為如此。但兩者的目標在特殊時期也可能存在沖突,相互制約。這也并不意味著實施審慎監管制度必須以犧牲經濟增長為代價,也不應該為追求短期的經濟表現而放棄長期制度建設,需要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的密切配合,審慎監管政策出臺前要評估對宏觀經濟的效應,而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也必須充分考慮對商業銀行行為以及審慎監管的影響。
審慎監管制度調控信貸運行必須關注金融業結構調整。當前我國金融業結構調整表現出兩個方面趨勢。一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種類不斷增加,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成之間的產權關系日趨復雜、業務合作領域逐步擴大;二是外資在銀行業中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這些新的變化既有助于分散銀行業風險,提高金融體系運作效率,也對審慎監管制度的實施帶來了挑戰。一方面需要不斷完善審慎監管制度,將新的風險納入監管范圍,避免出現信用風險下降的同時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不斷上升局面,防止不同性質的風險以及國際金融市場風險向國內擴散。另一方面加強國內監管當局之間的合作,避免監管真空,出現中東歐國家商業銀行通過其他金融機構發放貸款規避監管的現象,造成監管制度的有效性下降。
(作者單位:中國銀監會國際部中央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劉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