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沈寧先生頗有家學淵源,他的伯父沈鈞儒、外祖父陶希圣都是現代深富學養的政治人物。
沈寧先生感嘆道:現在青少年受教育程度太低,于文史方面幾乎沒有任何學問。他的話雖然有些刺耳,但的確道出了部分真相。據我所知,時下在大學學歷史的不讀《史記》、《漢書》,學文學的不讀《莊子》、《文選》的現象并不鮮見。這種不重視原典閱讀,沒有根基和依托的育人模式存在很多弊端。我曾在大學修了多年歷史,現在回想起來,我真希望那時每學期只重點攻讀兩三部中外經典,免得到頭來什么都是半生不熟。
經典著作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關聯性,熟讀其中的一二十部,其收獲一定比到處浮光掠影要大得多。我們其生也晚,一睜眼就要面對中外幾千年的文化史,想起來著實累人。但也不必灰心喪氣,文史之學總與人性和情感有關,可謂萬變不離其宗。我們擇其要者而讀之,花一番精研深討的工夫,當不至于辜負古人之遺意。
中國的文史之學堪稱厚重,古漢語的深邃表現力也勿庸置疑。僅《史記》一書,絕妙好辭就俯拾即是。司馬遷講到秦漢易代,說是“王跡之興,起于閭巷”;談及文景之治,又稱“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即便是敘述歷書之沿革,也有“冰泮發蟄,百草奮興”這樣的神來妙筆。白話文的出現是歷史之必然,只可惜古漢語的語言元素丟失得太嚴重了,找回并激活它們需要長期的努力。我平時看過一些報紙上的社論,總感覺文章辭藻貧乏,轉承呆板,沒有充分發揮令人感奮興起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雅深婉、意味悠長的內容,知識界有責任傳承它們,并將它們推廣到民間。香港的鳳凰衛視在這方面功不可沒,特別是其“鳳凰大視野”欄目推出了不少有文化品位的節目,如“粉墨春秋”、“解讀河洛文化”等等,解說詞也寫得文采斐然。而內地的某些電視臺卻一味拼湊所謂喜聞樂見的娛樂節目,營造狂歡景象,還自以為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呢。
文化的發展一方面需要認真求新,另一方面需要莊嚴守舊。不認真求新,守舊必然不得要領;不莊嚴守舊,求新便會辱沒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