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美國是一個戰場。”這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中的一句臺詞。而眼下種類繁多、內容各異的選拔賽也同樣是一個又一個兇險的戰場。
為了最終能看到“絕對可能的一唱成名”,選手們不分男女老幼,可以忍受海選中可能遭遇的羞辱,可以委曲求全地改變自己迎合評委與大眾口味,可以面對一輪又一輪嚴酷的PK考驗(PK是網絡游戲用語“Player killing”的縮寫,意為“玩家殺戮”)……在“新聲帶”的比賽過程中,數千人加入“一唱成名”的行列,但終究不過幾個人才能看到“成名的絕對可能”。其余的人怎么辦?生命不息,PK不止嗎?難怪每個選手在被淘汰出局時,大多都會有“一路走來”如何如何的萬千感慨。這一過程總讓人覺得,這樣的比賽并不是一場簡單的自娛自樂的游戲,而是某種“青春殘酷物語”。在這里,青春不是反叛,不是另類的開拓,不是想像力和自由,而是競爭中的殘酷對決,是輸贏決定一切價值的文化理念。
當然,這樣的現象存在于“打造平民明星”的各類選拔活動中,但就“新聲帶”而言,我想說:這是一個溫馨的競技場!
“新聲帶”是一場“庶民的勝利”。“新聲帶”的“民主”氣質尤其值得表彰。
“海選”,這個曾用來形容中國鄉村干部選舉的名詞,被用于比賽的初選淘汰,很容易讓人順理成章地將此類比賽看做鄉村民主的“娛樂牌”。不同的是,鄉村干部的海選是選民投票決定的結果,“新聲帶”的海選則是評委老師裁決選手是淘汰還是勝出。雖然積極的歌唱愛好者與積極的公民可能都要求強烈的“參與”精神,但兩者的性質卻大不相同。不過,從規則程序上來看,將演唱活動搞成一種變相的體育選拔賽,在一定程度上,它的確伸張了某種平等與公平的理念。
“新聲帶”學習并延續了“海選”這種相對比較平等、公平的選拔方式。在此基礎上,為了增加比賽的透明度,河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還建造了晶瑩剔透的開放式玻璃演播室,并將演播室轉移到室外,把這一“造星車間”建立在主干道廣場中心。如此別出心裁的創意,使得現場的觀眾以及電視機前的觀眾都能充分感受到“新聲帶”大賽的公開、公正和透明。透過玻璃演播室,觀眾可以清楚地觀看到選手的比賽情況以及評委的評判,比賽設立現場觀眾評審團、場外觀眾短信投票、發送感言等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參與性,提高了互動性。開放型的比賽方式實現了與觀眾的零距離接觸,嶄新的觀眾參與和互動形式把“新聲帶”大賽打造成了平民化的表演和娛樂平臺。對于比賽的公平、公正、公開,許多觀眾朋友也表示了極大的信服。12天的戶外海選以及每周的晉級賽都是場面火爆、盛況空前,造出了極大的聲勢。
“新聲帶”,給予了選手最溫柔的關懷。有很多電視人總是愛擺出一種較高的姿態,有一種教訓的氣息,往往顯得過于高談闊論和目中無人。這種自負在很多娛樂節目里常被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對于選手來說,競爭與輸贏是我們世界的現實,學習在競爭中生存就是一種成長,但是“新聲帶”卻把對選手的人文關懷放在了首位。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來自于專業的評委。“新聲帶”大賽的評委由中視協的專業人士以及當紅歌星、著名作曲家、著名音樂節目主持人等擔任,人性化的點評專業到位。評委向選手獻花,贈送帶有電視劇頻道標志的遮陽帽、雨傘等溫馨行動,都使參賽選手在激烈的比賽中倍感關懷。另一方面,在海選過程中,烈日當空,工作人員為現場的觀眾送上了遮陽帽、礦泉水;大雨傾盆,工作人員為現場的觀眾送上了雨傘;并且還準備了凳子、扇子等人性化服務。由于天氣較熱,大賽還專門設置了醫療站,為方便參賽選手化妝造型,大賽還安排了化妝造型師。這一切都在為“新聲帶”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有利保證的同時,也為所有參賽選手營造了一個輕松、溫馨的參賽氛圍。
“新聲帶”是選手張揚個性的舞臺。張揚個性是21世紀的青年人最引為自豪的時代特點,“新聲帶”的宗旨就是發掘選手的潛質,推選個性新人。進入河南賽區前三名的三位選手就各具特點:安旭沉穩、帥氣,沈琦另類、自由,郭娛孜清純、活潑。即使沒有成為前三名的入圍者,所有報名的選手也通過自己的實力與個性展示走過了比賽的不同階段,展示了自我風采。眾多選手的姓名通過“新聲帶”的舞臺被河南的觀眾所熟知,他們的特點、容貌被喜愛自己的觀眾記在心里。這場平民化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激烈不失溫情,緊張不失關愛。
一群原本默默無聞的普通大眾,用他們未被開掘的表演,創造了中原大地的轟動效應,這樣的影響毫無疑問來自“新聲帶”智慧的創意與設計:“海選”渲染了一種“草根性”的親和力;現場淘汰和PK對決營造了懸念氣氛;短信投票(并多次階段性清零)反復建構了觀眾的“參與想象”;緩慢的比賽進程既強化了品牌認同,又延長了廣告投放時間;而且,當“超級女聲”風靡全國的時候,“新聲帶”仍很好地堅持了自己人性化的品性,使激烈的比賽戰場不再硝煙彌漫,而是充滿了溫馨關懷。在這里,每一位選手的熱情都得到了釋放、每一位選手的優勢都得到了肯定、每一位選手的歌喉都得到了尊重,并且每一位觀眾都變成了主人,“新聲帶”贏得了河南廣大觀眾的關注與熱愛。
編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