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雜文寫作,高潮在離開廣電廳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特別是1993年初離休以后的時日。
2002年末,在加拿大學習的外孫女來電詢問:什么是雜文,怎樣寫雜文?我寫了《雜文姓雜》的短文,傳送給她。這算是我學習雜文、寫作雜文的一點體會和小結(jié)吧!文章說——
“雜文是新聞評論的一種形式,是一種有效的輿論監(jiān)督。雜文是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藝術(shù),因而也是人格的藝術(shù)。雜文姓雜,此情百態(tài),萬事萬物,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鄉(xiāng)村寨,社區(qū)里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各個角落,眾多領(lǐng)域,無所不包,有感而發(fā),皆可成文。雜文又稱雜談、雜感、隨筆、小品文。河南已故雜文學會會長王大海先生說:凡論文以外的文章,皆可稱為雜文。
“雜文弘揚正氣,針砭時弊,短小精悍,開門見山,筆鋒犀利,一針見血。對敵人,如魯迅所說:它是投槍、匕首,是最鋒利的戰(zhàn)斗性很強的輕武器;對人民內(nèi)部,是帶有辛辣氣味的苦口良藥。它旗幟鮮明頌揚人間真善美,無情鞭撻世上假惡丑。決不含糊其辭,吞吞吐吐,模棱兩可。讀起來振聾發(fā)聵,精神振奮。
“雜文一事一議,談古論今,廣征博引,縱橫捭闔,名言警句,民俗民諺,故事笑話,恰當引用,風趣幽默,言簡意賅,內(nèi)涵深邃,給人啟迪。富于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是很受歡迎的一種評論文體。
“雜文文風樸實,新鮮活潑,真言實話,表露心聲。一般幾百字,千把字,稱為千字文。有些問題,可以一談、二談、三談……一次談一個側(cè)面。要注意導向性,防止隨意性,決不能認為雜文沒有導向,可以隨便亂談。要講究辯證法,防止片面性。要嚴格分清敵我,必須是滿腔熱情地用保護人民事業(yè)和提高人民覺悟的態(tài)度說話,而不能用嘲笑和攻擊的態(tài)度來說話(毛澤東語)。這決不是要削弱雜文的戰(zhàn)斗風格,那種主張寫軟雜文的觀點是錯誤的。”
《文章要別人寫是很危險的》是我根據(jù)毛澤東同志的講話寫的。毛澤東在《毛澤東選集》出版的時候說:“我的文件都是自己寫的。只有在有病的時候,我口講,別人給我寫……文章要別人寫是很危險的。”我在文章中寫道:“毛澤東的這句話,字字千鈞,如晴天霹靂,振聾發(fā)聵。危險在哪里呢?我思之——
“懶了自己的腦袋:使自己成為人云亦云的傳聲筒,照葫蘆畫瓢的代言人,沒有思想的傀儡,沒有精神的木偶。
“懶了自己的手:連筆也不拿,字也不寫,一切的一切,都要別人代辦,還能靠一雙手,勞動創(chuàng)造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嗎?
“懶了自己的嘴:要秘書寫文章,起草講話稿,連指導思想、文章要點,也懶得動口講一講。一切照稿子念,能感動聽眾和讀者嗎?
“動腦、動手、動口,加上動腳,到群眾中去,到實踐中去,到生活中去,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調(diào)查研究,吸取營養(yǎng),增進智慧,親自起草講稿,寫出文章,才能提出真知灼見,分析問題底里,找出辦法,作出決策,指導工作。如此,才能有效地推動全面建設(shè)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原崛起的歷史使命。一切按別人起草的稿子念,照本宣科,只能是老念‘死本本’,葬送四化大業(yè)的罪人。這才是最危險的。”
文章最后寫道:“胡錦濤總書記號召全黨同志發(fā)揚求真務(wù)實的精神,大興求真務(wù)實的作風。讓我們每個同志都動腦、動手、動口、動腳,從文章自己寫做起吧!牢記毛主席的諄諄教導:‘文章要別人寫是很危險的!’”
寫作靈感,有的來源于讀報紙,有的來源于聽廣播,有的來源于看電視。《人品與畫品》,是看了1997年8月28日河南電視臺《河南人》專欄播出洛陽專畫牡丹的畫家李松茂的專題片,他說“人品有多高,畫品就有多高;沒有人品,畫品再好也沒有用”;“以牡丹的錚錚鐵骨喻人的錚錚鐵骨,以人的錚錚鐵骨畫牡丹的錚錚鐵骨”;“畫畫先做人,要以誠待人,虛心處人,誠心做人,必須衷心地去愛人”,我對此深有感悟而動筆寫出的。文章說:“短短數(shù)語,把人品與畫品的關(guān)系說得明明白白,入木三分。由此想開去,人品與文品,人品與藝品,人品與……莫不如是也!不論作畫、作文、作藝,都必須先做正直的人,善良的人,誠實的人,高尚的人,頂天立地的人。而以誠待人、虛心處人、誠心做人、衷心愛人,才是走向人格高尚、人品高尚的通道。如此,作畫則畫出精義,作文則寫出精神,從藝則演出精品。
“進而思之,做官也要先做人。只有正以處心,嚴于律己,才能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從政,公公正正辦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焦裕祿、孔繁森、吳金印都是這樣的人民公仆,為億萬人民所敬仰。
“再而思之,每一個社會主義公民,不論從事什么事業(yè)、干哪種工作,從工、務(wù)農(nóng)、經(jīng)商、干教育、搞科研,都要先做人,以誠待人、虛心處人、誠心做人、衷心愛人。如此,都以高尚的人品,做好本職工作,為他人服務(wù),全社會就會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風尚,我們的社會主義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就會大大提高!”
有的雜文是生活的親身體驗,或由親友所聞所見,一吐為快而草就的。《究竟同誰保持一致?》是根據(jù)老鄉(xiāng)親、老同學、老同志戴延成對村干部提意見,支部書記卻要他同黨支部保持一致的事實,聯(lián)系新聞報道某市委書記公開講“要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也要同省委、市委保持一致”的情況,著文批評了此種謬論,強調(diào)口號只有一個,“就是同黨中央保持一致”。
有的雜文,是與親朋好友閑聊時,談出有趣味有意思的話題,引起沉思而動筆的。《“5·18我要發(fā)”與“7不出門8不回家”》,是聽女兒和老伴閑扯中,得到啟發(fā)而成章的。1996年5月18日,我們十多個老新聞工作者在鄭州物華大酒店評議1995年黨委機關(guān)報。午飯時,因有人在這里舉辦婚宴,二樓餐廳全給包了,我們只得到三樓小餐廳就餐。晚上回到家里,女兒說:“今天外面可真熱鬧,舉辦婚禮的人特別多。‘5·18’,我要發(fā),許多人都是沖著這一點來的。”老伴卻說:“按老規(guī)矩,是‘7不出門8不回家’呀!今兒逢8,犯忌諱哪!”文章由此展開,“我不明白,老迷信犯忌的東西,為什么現(xiàn)在倒成了喜慶的東西了?為什么生長在新社會,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父母輩,有的并不知道什么‘7不出門8不回家’的土迷信,也迷信起‘5·18我要發(fā)’的洋迷信,大操大辦起兒女的婚事來?甚至受過高等教育的現(xiàn)代青年,也非要在‘5·18’這一天,舉辦終身大事不可呢?”“提倡現(xiàn)代科學,建設(shè)精神文明,破除一切老的、新的、土的、洋的迷信,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大家都來投身于這場偉大而深刻的革命吧!”
生活的海洋是博大的,人民的土壤是豐厚的。平時讀報紙、聽廣播、看電視,遇到精彩之處,隨手摘記下來;參加會議,朋友聊天,有意味的東西,反復琢磨,深深印在心里;外出旅游,休閑散步,仔細觀察,細品其味……多多積累,用時隨手拈來。勤思多想,動筆動腦,就有寫不完的文章,說不盡的話題。
(作者曾任河南日報副總編輯、河南省廣電廳廳長)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