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季鸞是中國新聞評論史上劃時代的人物,新聞生涯豐富多彩,先后或參與或創辦或主持過《夏聲》雜志、上?!睹窳蟆?、北京《民立報》、《大共和日報》、《中華新報》、《新聞報》、《大公報》的編輯工作。尤其是在1926年和吳鼎昌、胡政之接辦《大公報》后,主持《大公報》言論達15年之久。1941年《大公報》獲得殊榮,被授予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最佳外國報紙獎,這是對張季鸞先生最好的肯定。1941年9月他去世時,周恩來、鄧穎超曾送挽聯一副,上聯是:“忠于所事,不屈不撓,三十年筆墨生涯,樹立起報人模范?!睂埣钧[先生贈予了“模范”的高度評價。徐鑄成先生十分欽佩推崇張季鸞,并以他為師。他在《報海舊聞》等回憶錄中多次滿懷深情地談到張季鸞,說:“在業務上、品德上,張季鸞先生給我的教育最多最深。后來,我‘當家’時總忘不了他的風范?!毙扈T成先生對前輩風范念念不忘,那么,張季鸞究竟有何風范呢?
一、辦報氣魄宏大
張季鸞辦報十分有氣魄、有抱負。張先生欣賞英國有影響的《泰晤士報》,他認為這張報紙銷路不多,卻有影響,因為它講話公正,頗有代表性。而解放前的《大公報》,既力圖顯示公正,又有一定的主張,銷路并不廣,格調高雅,編排不俗,類似當年的《泰晤士報》。張季鸞等人接辦《大公報》時,發行量不足2000份,最后發展到97000份,這對現在的一些大報來說不足為奇,但在當時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它使《大公報》成為自成體系的有全國影響和國際聲譽的大報,顯示了張季鸞及其合作者的非凡勇氣和魄力。后來,徐鑄成辦的《文匯報》,“以言論自由為最高準則”,“不偏不倚”、“大公無私”,《文匯報》雖然在上海發行,卻面向全國,尤其受知識分子的歡迎。這正是和張季鸞辦報的精神一脈相承的。為了不受制于人,實現自己的抱負,《大公報》始終堅持獨立經營,只依賴本國同股,不受政治投資,不納外人資本。力求無成見,無背景,不以言論作交易,不盲從、盲信、盲動、盲爭。這在當時的辦報環境下,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二、文人放言論政
張季鸞先生向來有“新聞救國”、“言論報國”的愛國思想和政治抱負,并長期堅持實踐。主張政治家辦報是張季鸞的一貫思想,他認為:“成熟的記者應該是第一等的政治家?!彼目谔柺恰皣抑辽?,民主第一”。這與毛澤東所說的和我們現在提倡的政治家辦報異曲同工。接手《大公報》后,續辦的第一期《大公報》即開宗明義:“不黨、不賣、不私、不盲。”所謂不黨,即“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于國家者,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在以后的辦報實踐中,一再重申,并努力堅持。秉公論政,敢于放言,這是張季鸞主持言論的風格。他曾撰寫過三篇人稱之為“三罵”的社評,一罵吳佩孚,二罵汪精衛,三罵蔣介石,轟動一時,膾炙人口。
三、政論開拓創新
創新是名家大師的典型風范。張季鸞將梁啟超開創的“文人論政”的報業傳統推向了頂峰,開創了近代中國報紙的新政論。徐鑄成說:“從前,報紙的評論只能說是一般的政論而已,時間性很差,像章士釗、孟心史的文章,只是對一個時期的政局有所評論。張卻抓住當天的大事,疾筆成文,馬上見報。這種社論及時、有力、影響大?!薄洞蠊珗蟆返睦蠄笕瞬芄缺壬爬◤埣钧[的政論:“如昌黎,如新會,無僻典,無奧義,以理勝,以誠勝,故感人深而影響遠?!币詮埣钧[比之于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昌黎)和開創一代文風的梁啟超(新會),正是對張季鸞在政論寫作中開拓創新的最好稱贊。張季鸞目光如炬,才思敏捷,判斷準確,思維嚴密,知識廣博,閱歷豐富,文筆優美,因而,寫出來的社評自然高人一籌。他不僅在政論方面有自己開拓性的貢獻,在編輯、采訪等各個領域都有創造性的貢獻,這已經得到了新聞出版界的肯定,無可否認。
四、工作風格獨特
張先生有獨特的工作風格,周恩來同志曾這樣評價他:“做總編輯,要像張季鸞那樣,有優哉游哉的氣概,如騰龍飛虎,游刃有余?!毙扈T成也說:“我看到張季鸞先生多年領導編輯工作,總是忙而瀟灑、緊張而從容,真是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睋扈T成先生說,張季鸞對《大公報》的文章、出版的書,都極細致地修改、潤色。曹谷冰寫的《蘇俄視察記》,王蕓生寫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由張季鸞先生出題目,并且安排章節,還作序文。在領導編輯工作中,既注意“宏觀調控”,又不忽視細節,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張季鸞為中國報業事業的發展,堅定不移,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在逝世前不久,他還奮筆為創刊不久的《大公報》(桂林版)寫了好幾天的“重慶專電”,那時他已臥病在床。1941年7月7日,他寫下了一生最后一篇社評《抗戰四周年紀念辭》,病危之際,仍對報紙的社評念念不忘。張季鸞先生忠于新聞事業,堪稱后來者的楷模。
五、職業品質高尚
徐鑄成說:“北伐成功時,許多政客投機,紛紛到南方活動,人稱‘政治南伐’。張看到這種情況,立即寫了《悼丁佛言先生》一文,稱贊丁的道德高尚,不趨炎附勢,不投靠哪一派,始終為國為民,自己卻窮困而死。張以此批評‘南伐’的政客。文章鞭辟入里,很有說服力?!边@其實可以說是張季鸞的自我寫照。解放前,有人說:“沒坐過牢,不是好記者?!痹谀欠N黑暗的天地,辦報要豁出命來,是危險的行當。而堅持進步,爭取民主、自由,更是“大逆不道”。張季鸞曾被袁世凱、段祺瑞兩度囚禁,險些喪命。盡管如此,在邵飄萍遇害后,張季鸞還十分關心邵飄萍的家屬,每月發給相當于一個正式編輯的工資,給予諸多照應。由此可見,張先生不僅職業品質高尚,生活品質也同樣高尚。
六、一生虛懷若谷
張季鸞生平寫了不少文章,不乏精彩之作,尤其是他的社評文章引人注目,影響深遠,不少文章情文并茂,字字經得起推敲。但他從不像別人那樣,自我吹噓,自我膨脹,出什么“文存”“全集”之類的。他曾對徐鑄成說,報紙的文章,只是評述當天的時事,是急就章,不可能寫得如何深刻。如果再出什么集子,不僅是騙人,而且是害己,將來自己看了一定會臉紅的。他生前并未出什么文集,一直到他逝世后,《大公報》才由胡政之主持,挑選了他一部分文章,出版了《季鸞文存》。相形之下,現在的一些集子滿天飛,某些人自我意識極度膨脹,這與張季鸞先生虛懷若谷的精神境界相比,確是不可同日而語。
七、愛國矢志不渝
張季鸞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愛國志士,愛國思想貫穿于他的整個報業生涯,而在關系到民族存亡的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得尤其明顯。早年留學日本時,張季鸞先生即樹立了“新聞救國”、“言論報國”的理想,回國后,再苦再險不墜其報業愛國之志,兩度身系牢獄之災仍然不改其初衷。他早年超然于黨派之外,盡管晚年未能很好地堅持這一點,為的就是實現其辦報理想。他撰寫社評,大無畏地批評權勢人物,宣傳蘇聯建設成就,反戰爭、反屠殺、反暴政,主張堅持抗戰,痛斥叛國投敵,都是在愛國思想指引下的愛國言論和行動。他的社評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直到病勢已沉重危殆,王蕓生等人去探望時,他卻忽然擁被而坐,很興奮地要寫《我們在割稻子》的社論,宣傳英勇抗日的中國老百姓。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張季鸞念念不忘的是報紙、是國家、是愛國抗日,這值得當代中國報人深思和記取。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