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對于眾多電視傳媒從業人員而言,很值得思考。就在這一年里,“夢想中國”、“超級女聲”等活動紛至沓來,令人眼花繚亂,諸多外來品牌逐鹿中原之際,由河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主辦的“新聲帶”影視歌手大賽,以其鮮明的特色脫穎而出。那么,“新聲帶”的成功,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呢?
“新聲帶”驗證電視傳媒買賣關系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電視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無論是受眾的范圍,還是節目的影響力,都稱得上中國第一傳媒。在改革與發展的過程中,傳—受關系已經由過去的“皇帝女兒不愁嫁”式的賣方市場,逐漸轉變成各類媒介間激烈競爭的買方市場,這也是如今電視傳媒的首要特征。
我們不妨回看一下近年來膾炙人口的歌曲,從前幾年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到2004年的《老鼠愛大米》,再到2005年的《兩只蝴蝶》,不論是歌詞還是旋律,都深深銘刻著民間話語的烙印,和精英文化的審美情趣格格不入。這些事件的出現,已經暗示出大眾對平民偶像、平民文化需求的旺盛。而就在此時,河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成功舉辦了“新聲帶”影視歌手大賽,大賽的報名方式實行“零門檻”——不論選手的年齡、職業、性別、地域,提出“一唱成名,絕對可能”的口號,并使之傳遍中原大地。
大賽舉辦期間,短短3個月內,就吸引了近萬名選手報名參加比賽,其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剛上幼兒園的稚童,另外,還有成千上萬的電視觀眾以短信投票的方式積極參與。“新聲帶”能夠擁有如此魅力,不僅因為它驗證了當下電視傳媒買賣關系的變化,滿足了平民文化需求,彌補了平民審美的空當,滿足了不同觀眾的觀賞趣味,更為根本的是,它已經將觀眾擺在正確的位置上,還原觀眾的文化意識和審美思想,而又不離實際地加以引導。
“新聲帶”凸顯娛樂節目終極方向
“出名要趁早呀!”數十年來,張愛玲的這句名言被廣為傳誦。對于很多普通人來說,心里都有極強的渴求成名成星的心理,“新聲帶”的口號“一唱成名,絕對可能”,以及它所采取的切實可行的措施,迅速地吸引了他們,而他們身邊人群的關注也成為一種心理必然,又帶來大量的關注者。“新聲帶”作為一檔以音樂選秀為外殼的娛樂性節目,“零門檻”的參賽方式,連同節目中大眾投票決定選手去留的淘汰制,倡導一種全民快樂的娛樂方式。另外,“新聲帶”還請來音樂制作人和歌手做評委,比賽中,他們大都以溫和的語言鼓勵選手,從專業角度耐心地指出他們演唱技巧上的不足。這些,都贏得了廣大電視觀眾的認可,從而打造了一場平民化、“卡拉OK式”的電視盛宴。
這樣的大眾娛樂,也注定要喚醒電視傳媒對傳播多元化的思考,并直接促進電視思維方式的更新和傳播視野的拓展,從而使傳媒角色不再固定為單純宣傳機關,而是在不改變傳媒屬性的基礎上,根據傳媒特性,針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各種需要進行分類,通過具體的傳媒產品表現出來。它也向我們指出了娛樂節目的終極方向:人人自娛自樂,讓觀眾自己看自己比讓觀眾看明星來得更真實更刺激。
“新聲帶”比賽期間,采取大眾評委投票的方式,以及PK賽制,將選舉權直接交給民眾,這種電視節目的民主是對觀眾的尊重和信任,也掀開了電視節目的神秘面紗,使之公開公平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一唱成名,絕對可能”的口號,其核心的文化密碼就是起點公平,將精英化的演唱比賽轉移為“草根族”的唱歌比賽,對草根利益的尊重,也是“新聲帶”的文化密碼之一。起點公平和機會均等,從終極意義上說,就是對人的一種最大尊重。
“新聲帶”的品牌價值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電視節目是電視傳媒產業的主營產品,節目生產經營是電視傳媒產業的主營業務,這是一個電視機構綜合實力的象征,對電視傳媒產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電視節目生產經營這一主營業務水平的高低,不僅會輻射性地影響到其他產業經營,而且將決定整個電視傳媒產業經營的成敗。目前,中國電視節目始終在收視率和廣告之間徘徊,尋找利潤點。而“新聲帶”的出現,沖破了傳統電視節目的生產、營銷瓶頸,變兩點為多點,實現單向給予性消費到公共參與性集體狂歡的轉型,將傳統電視節目并入一條嶄新的品牌流水線。
長久以來,電視傳媒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導致在固有的市場很難實現利潤增長模式。“新聲帶”作為中國大眾娛樂的一部分,它本質上不是一個專業級別的比賽,而是一個全民參與的娛樂活動,這迥異于強調藝術性及專業性的某些電視歌手大賽。同時,這個活動并不是靠明星取悅大眾,它打出的是“大眾取悅大眾”的創意品牌,它是一個品牌。品牌不僅是企業經營的無形資產,也是整個社會的精神財富。在消費者心目中,會在特定的品牌與特定的精神內涵之間形成一種關聯,品牌是精神、意義的載體,消費者正是通過購買這種品牌來擁有這種意義。
正是基于此,河南電視臺電視劇頻道在成功舉辦了2005年“新聲帶”影視歌手大賽后,緊跟著又舉行了“新聲帶”走進許昌、濮陽等地區的社區推廣活動,借助“新聲帶”的東風,來擴大電視劇頻道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這些活動都取得了圓滿成功,電視劇頻道在河南省各地區的影響力正在逐步增強,這也證明“新聲帶”作為一個品牌,正在逐漸發揮它特有的作用。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