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托兒”盛行,買房的,會遭遇“房托兒”;買藥的,會遭遇“藥托兒”;看病的,會遭遇“醫托兒”;買車的,會遭遇“車托兒”;找伴侶的,會遭遇“婚托兒”;上學的,會遭遇“學托兒”;跑官的,會遭遇“官托兒”;被采訪的,會遭遇“記托兒”,甚至飯有“飯托兒”,電話有“聊托兒”,互聯網有“網托兒”,諸如此類,可謂不一而足。然而,諸如“房托兒”這類詞,古今工具書沒有收入。而在《現代漢語詞典》卻有“托兒”這樣一個詞。《現代漢語詞典》將其解釋為:“tuōr〈方〉指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人。”①給“托兒”如此定義,相當準確。顯然,以上“房托兒”等詞是“托兒”一詞的衍生。
我們說,“方言”是古語的活化石,這也是為學界所共認的。所以,作為“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這種“托兒”“職業”,并非現代出現的,應該說古已有之。但是,細究起來,作為這種“職業”的載體“托”字,是否具有這種“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義項呢?我們留心一下古今工具書便可知曉。
《說文解字》沒有收“托”字,而收有“詑”字。《說文解字》:“詑,寄也。從言,乇聲。”②后來,《辭海》、《現代漢語詞典》將“詑”作為“托”的異化字,而簡化為“托”。不可否認,“托”(或“詑”)有“假托”義,如《漢語大字典》釋“托”:“⑨假托(言辭、理由)。《官場現形記》第十七回:‘乃地方官為規避處分起見,索性張大其詞,托言土匪造反,非地方官所能抵御,以冀寬免處分。’”③又釋“詑”:“……④假托。《正字通·言部》:‘詑,寓言也。’《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為君,厚藉斂而詑之為民,近讒諛而詑之用賢,遠公正而詑之不順,君行此三者則危。’《后漢書·姜肱傳》:‘見肱無衣服,怪問其故,肱詑以他辭,終不言盜。’”④由《漢語大字典》釋“托”、“詑”的書證可知,“托”或“詑”的這種“假托”義,與“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這種“托兒”“職業”不符。
既然“托兒”是“方言”,那么在我國的古籍中,就應該有所記載。然而,就筆者視力所及,沒有看到用“托”字記載這種職業的。但是,卻有兩個與之音相同的字有這種含義,即“詑”和“詑”。
《荀子·解蔽》:“辯利非以言是,則謂之詑。”⑤這句話是說,言辭漂亮,口舌便捷,卻說的不是實話,就叫做詑。
《戰國策·燕策一》:“燕王謂蘇代曰:‘寡人甚不喜詑者言也。’”⑥
《鹽鐵論·散不足》:“今世俗寬于行而求于鬼,怠于禮而篤于祭,嫚詑親而貴勢,至妄而信日,聽詑言而幸得,出實物而享虛福。”⑦
《漢語大字典》釋“詑”(四):“tuó《集韻》唐何切,平歌定。同‘詑’。欺。《集韻·戈韻》:‘詑,欺也。或從也。’”⑧
其實,“詑”與“詑”是字體在隸變過程中形成的異體字,諸如,“詑”與“蛇”,“他”與“佗”皆是。
《漢語大字典》釋“詑”:“《說文》:‘詑,詑州謂欺曰詑,從言,它聲。’(一)tuó《廣韻》土可切,平歌定,又土禾切,《集韻》待可切。歌部。欺。詑州,即兗州。《說文·言部》:‘詑,詑州謂欺曰詑。’《玉篇·言部》:‘詑,謾而不疑。兗州人謂欺曰詑。’”⑨段玉裁注“詑州謂欺曰詑”句:“此不見于《方言》,《方言》秦謂之謾。郭云言謾詑。詑音,大和切。按《戰國策》曰:‘寡人正不喜詑者言也。’”⑩《方言》一書為西漢揚雄撰,是一部語言和訓詁書,類集古今各地同義的詞語,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圍。其材料的來源有古代的典籍,有直接的調查,可以看出漢代語言分布情況,是研究古代詞匯的重要材料。晉郭璞撰《方言注》,對于此書有整理、闡發之功。段玉裁注中的“郭云言謾詑”的“郭”,即指郭璞。《說文·言部》:“謾,欺也。”{11}《玉篇·言部》釋“詑”為“謾而不疑”,就是說“欺騙人不使人懷疑”。《辭海》有:“詑(tuō)欺。《說文·言部》:‘詑州謂欺曰詑。’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吳揚之間謂以虛語欺人曰跳駝子,其虛巧甚者謂之飛駝,皆詑字也。’”{12}章炳麟(號太炎)是近代語言學的奠基人,所著《新方言》探語源,明流變,頗多創見,其言可信。
至于“詑”的讀音是“tuó”,還是“tuō”,只不過是一音相轉問題,因各地方言有出入,其讀音有變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由上述可知,將“從旁誘人受騙上當的人”稱作“托兒”是欠妥的,應作“詑兒”或“詑兒”。雖然說,將“詑兒”記為“托兒”,大有約定俗成之勢,但作為我國目前所常見的一種語言現象,不可不辨。另外,有些“方言”在古代書面語中已出現,現在再作“方言”處理,也是失當的。如《現代漢語詞典》釋“不勝”就是明顯的例子。其釋“不勝”④為:“〈方〉不如:身體一年~一年。”{13}其實,“不勝”釋為“不如”的書證,在古文籍里早已出現,如《荀子·強國》:“積微,月不勝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梁啟雄先生釋此語:“啟雄按:這是說,事的積微成著,與其月計,不如日計;與其時計,不如月計;與其歲計,不如時計。時,謂四時。”{14}雖然說“不勝”作“不如”義仍是現在人們的口頭語,但它已不是“方言”。同樣,“詑”或“詑”在古代書面語中已出現,而今再將其視作“方言”,也是欠妥的。
注釋:
①{1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1285頁、第107~108頁。
②⑩{1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95頁,第96頁,第96頁。
③④⑧⑨《漢語大字典》第769頁,第1640頁,第1641頁,第1647頁。
⑤{14}梁啟雄:《荀子簡釋》,中華書局,1983年,第306頁,第218頁。
⑥劉向:《戰國策》,齊魯書社,2005年,第339頁。
⑦馬百非:《鹽鐵論簡注》,中華書局,1984年,第232頁。
{12}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年,第442頁。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