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輿論監督越來越成為傳媒和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少媒體上開設的欄目,例如中央電視臺的“焦點訪談”等,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原因,是這些欄目的報道敢于揭露時弊、懲惡揚善、開展批評報道,正確發揮了輿論的監督作用。
所謂批評報道,即對社會錯誤或不良現象做事實陳述和說理評析的報道。批評報道相對于正面報道,是新聞宣傳的一種有效形式。從內容上看,它以否定的態度揭露和批評社會生活中反映出來的一些錯誤或不良現象,從而發揮新聞報道參與輿論監督的社會職能。批評報道以其獨特的魅力贏得了受眾的青睞,個中意味不僅反映了批評報道本身所具備的“光環效應”,更深刻的含義是它為受眾敞開了社會民意的表達通道。
電視批評報道是輿論監督中影響大、震撼力強、見效快的一種監督方式。同任何其他形式的批評報道一樣,擔當著匡正時弊、引導輿論的職能。作為一種能夠制造公眾情緒和公眾壓力的“強勢媒體”,人們無法否認電視對傳播新聞、傳播知識和塑造民意的支配作用。電視通過畫面、聲音、色彩使觀眾的感官親歷新聞事件,直接激發公眾情緒,并對政府決策帶來影響。鑒于這種特殊性,電視批評報道更要把握好自身的特性,正確發揮批評報道引導輿情的社會功能。
一、選題時要有政治敏感
現在,不少媒體中都設立有“新聞熱線”、“生活熱線”等熱線電話,使媒體與受眾的交流變得十分簡單快捷,在受眾提供的信息中,有關批評報道的線索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那么,如何在這些大量的線索中選擇我們應該關注和報道的題目呢?
首先必須清楚輿論監督的目的是什么。輿論監督的目的主要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深化改革,維護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維護社會政治穩定。輿論監督的出發點應該是積極的、建設性的。批評性報道作為正面宣傳的重要補充,對社會的陰暗面、和假、惡、丑予以揭露、批評,同樣也為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作出了貢獻。電視批評報道“與正面宣傳相比,在分量上只能占次要位置,但是它和正面宣傳相輔相成,互相構成了客觀全面的新聞輿論”。電視批評報道決不是新聞輿論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黨和國家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時代的客觀需要。因此,記者在確定輿論監督的對象和批評報道的選題時,必須具有政治家的敏感意識,決不能為批評而批評,單純追求報道的轟動效應。
其次要預見到批評報道所產生的后果。輿論監督的結果應該是促進事情的解決,完善有關部門的工作,或者是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鑒。電視批評報道是“幫忙”還是“添亂”,其標準在于報道能否擺正負面批評與正面引導的關系。批評報道是負面批評與正面引導的統一,兩者缺一不可,它的社會功能也只有在正確把握這兩者關系中得到實現。如果批評報道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社會的不安定,那么這樣的批評報道就背離了輿論監督的初衷。對于電視批評報道,有人曾經有這樣的憂慮,認為電視批評報道是一把鋒利的“雙刃劍”,批評得好,則有利于活血化淤,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改革開放;批評得不好,不僅不能“幫忙”還會“添亂”,妨礙社會穩定。這種觀點不能說沒有道理,但仍然是不夠全面,沒有把握住電視批評報道的深層意向。
最后要把握選題是否帶有普遍性和全局意義。新聞單位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如果過多過濫地追求輿論監督,發表過多的批評報道,容易在群眾中滋養不滿情緒,不利于黨和國家的總體利益。我們評估電視批評報道的質量,就要看報道能否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高屋建瓴,審時度勢,能否配合正面宣傳報道從整體上形成一種抑惡揚善、積極向上的輿論氛圍。
二、采訪時要處理好幾個問題
記者必須時刻明確自己的身份和擺正自己的位置。記者不是國家公務人員,不是執法者,記者只是新聞的傳播者,他無權對事件的是非曲直進行決斷。明確記者在采訪中的位置,是輿論監督中所必須的。
在批評報道的采訪中,面對邪惡、腐敗、消極等違法違紀和其他不良現象,記者很容易出以正義感而感情用事,這樣不但會使記者先入為主,同時會影響對被批評一方的采訪,難以做到客觀全面地了解事實。具體來說要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批評與建設。對于電視批評報道,確實存在一些誤解,以為批評就是一場“爆破”,就是展示陰暗面、發掘“幕后新聞”。應該說,我們展開電視批評報道的目的,出發點是匡正時弊,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是建設性的批評。如果電視批評報道具有明顯的建設性目標,就會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才會真正實現批評報道的目的。
2.觀點與事實。電視批評報道的傾向性是很突出的,它態度堅決、旗幟鮮明,決不掩飾或遮蔽自己的觀點,也不因矛盾突出而繞道走。它往往抓住社會“熱點”、“焦點”,聚焦透視,宏觀立論,體現出以批評、批判為主的鮮明個性。但是批評報道也必須遵循新聞報道的基本規律,嚴格讓事實說話,決不能道聽途說、似是而非、斷章取義。只有事實清晰、準確,對事情的破解、剖析才有了前提和基礎,媒體和報道才談得上可信性、權威性,從而使報道經得起歷史、實踐和群眾的檢驗。
3.尖銳與穩妥。批評報道引導人們思想觀念向正確方向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以急風暴雨或用搞運動的方式來解決思想意識問題,往往有悖愿望,甚至帶來副作用。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經濟轉軌、結構調整的大形勢下,各種社會矛盾都或明或暗地擺在我們面前,這就要求我們的電視批評報道要準確把握時機,掌握火候,講究分寸,并實施有效的引導。
三、寫稿時要負起社會責任
近幾年在黨和政府的重視下,輿論監督得到明顯的加強和改善,輿論監督在許多問題的解決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黨和國家領導人對輿論監督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我們必須看到,輿論監督的社會環境還不是很寬松,一些發表批評報道的記者和新聞單位常常會被莫名其妙地冠以“名譽侵權”的罪名推上被告席,或者受到恐嚇和報復。在這種環境下,記者在采訪報道時,一定要做到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獲取新聞素材、核實報道內容都要通過合法的途徑、程序和正當的方式,不能采取非法和不道德的手段進行采訪,必須符合憲法和國家法律。
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同樣,真實也是輿論監督類節目的根本。只有在事實準確的基礎上,再加上相關的法律、政策的支撐,批評報道才能有雙保險。
總之,電視批評報道的著眼點應該是幫助、推動和促進。破是為了立,立應是破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作者單位:河南油田新聞中心)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