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電視問世后,以其前所未有的“大覆蓋率”和“直接性”打破了原電視業的時空觀。
亞洲的衛星電視,由于近些年來亞洲經濟連年增長,市場潛力增大,它已經成為西方衛星電視關注的對象。為了與之抗衡,弘揚本國本民族文化、宣傳本國企業產品,亞洲各國和地區也紛紛開辦衛視,包括中國、中國香港地區、日本、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新加坡等,這些國家與地區的衛視加上西方衛星電視已經覆蓋亞洲40多個國家,觀眾至少在2億以上。
一、我國衛星電視的發展與現狀
我國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地無線電視臺陸續興建以來,國內一直是中央臺一統天下、各省級電視臺分據各地的大致格局,只有個別省級電視臺(廣東和上海是突出代表)與中央電視臺、省會電視臺和省級電視臺這兩類競爭稍顯突出,而這些競爭都局限在一定的程度和范圍之內,對總的格局并無影響。然而衛星電視打破了這一格局,一些實力雄厚的省級電視臺上衛星之后,它們和中央電視臺的競爭立刻加劇,中央電視臺原有最為重要的傳播范圍優勢被打破,盡管中央電視臺本身也邁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步伐,并同時引入制片人、主持人、欄目承包、人員招聘等新機制,力圖以節目的權威性,而不是單純地依賴以往的行政手段維持原有的地位,但是,上星省臺和中央電視臺之間的差距,卻并未因此被拉開。
當然,在這些上星臺之中,最為出眾的便是湖南電視臺。1998年全國電視界刮起了一股“湖南風”。湖南衛星電視上星后,有兩個欄目在全國引起轟動,一個是“快樂大本營”,另一個是“玫瑰之約”。2005年的“超級女聲”則再次吸引了全國媒體和觀眾的目光,也讓湖南衛視成為敢于和央視叫板的地方電視臺,在廣告費上首次超過了央視。
湖南電視臺、山東電視臺和浙江電視臺上星后,對周圍省份的影響要遠遠大于中央電視臺的影響。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們給全國觀眾提供了一種另類選擇,也就是說,它們的節目和中央電視臺并不發生太多的正面沖突,而更多的是央視節目的一種補償和豐富。
二、衛星電視臺存在的問題
無疑,上星的省級臺也存在著諸多問題。我國按地域條塊分割體制限制了省級臺的發展,在一個省,往往同時存在省有線電視臺、省電視臺,還有衛視。下面的地市也都辦有自己的有線和無線電視臺,省級臺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狹小。上星只是給予各省級臺以競爭的硬件。但是各臺的軟件——電視節目并未有重大創新。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塊硬傷:
(一)新聞節目處境尷尬: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節目具有權威性,各個城市臺的新聞節目有貼近性。在此情況下,各個省臺往往試圖建立自己新聞節目在省內的權威性,但由于我們國家的現行體制,削弱了各省臺的權威性,而省級臺在每天30分鐘的新聞節目中大量播出來自全省以及各個市地的消息,又無法產生和各地觀眾的接近性,最后只得處于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境地。
(二)欄目設置大同小異:據調查,眾多上星省級臺的欄目設置并未因各自的地理位置、民族風情、社會發展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別,很多欄目的播出時間和風格都比較接近。
(三)上星和落地的巨額費用差異和現代商品的銷售模式也是影響上星省級臺的原因。一家省級臺每年為衛星傳送和各地有線電視臺的轉播付出的費用高達數千萬元,即使對于沿海的省級臺也是不小的支出。
可以這樣說,我國的上星臺雖然具有各種各樣的先天優勢,但自身節目設置無法凸顯上星的優勢,在費用與節目購買方面又背負著包袱,所以要想有良性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的。
三、衛星電視臺的發展對策
當然,我國國內衛星電視的發展受到的限制,確實有新聞體制、新聞單位性質、行政法規等各個方面的因素。但我們不能只單單地強調客觀原因,而任其緩慢發展,且不敢與外國媒體相競爭。目前,我國面對國外涌入的衛星電視節目,還可以通過行政、法規等手段加以限制。但衛星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趨勢,使得信息的傳播越來越透明,單單靠技術手段很難起到限制作用。到那時,我國的衛星電視如不能“長大成人、自立門戶”,與國外衛星臺相抗衡,恐怕損失的就不僅僅是我國電視業了。那么,應從哪些方面予以注意呢?
(一)堅持“內容為王”
內容何以為王,要做到這一點須在電視內容生產中處理好以下四大關系:一是必視性與可視性:“可視性”簡單地說就是要“好看”,“必視性”就是“一定要看”。例如,天氣預報就有“必視性”的特質。二是相關性與懸念性:所謂“相關性”,就是內容與觀眾之間的一種關聯度,即節目是觀眾所迫切需要的、高度關注的,并與觀眾緊密相關的,所謂“懸念性”就是電視內容自身的結構、敘事應當充滿懸念,充滿故事性。三是點與面:所謂“點”包括情節點、事件的轉折點,也包括具體個別的細節點、興趣點和高潮點等,是觀眾可以直接捕捉、感受的具體生動的內容,所謂“面”則往往是相當宏觀的,具有普遍性的內容。四是情與理:情感與理智,感性與理性,感受與理解,這一對關系是電視內容生產中經常面臨的關系,對這一對關系的理解,在認識上我們都懂得情理交融,寓情于理,寓理于情的道理,但真正做起來則難免有所偏頗。
(二)關注硬新聞
在目前我們可以選擇的空間里,除了民生的、社會性的內容之外,似乎空間不多。但是,我們將來選擇的趨勢可能向硬性、重要性、重大性、突發性方向發展,這樣做也許很難,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壓力和風險。但是如果最終要提升電視的關注度、影響力以及電視對公眾的吸引力,就必須在貼近受眾和貼近生活的同時,還要想辦法使新聞的選題和內容越來越硬化,讓更重要、更重大的選題和內容進入我們的視野。
(三)發展衛星電視直播產業
直播衛星產業已在全球形成發展熱點,它在21世紀必將成為寬帶、高速、多媒體的太空國際互聯網絡,也必然是我國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是最適合發展直播衛星的國家,又是少數擁有如此巨大市場潛力的國家之一。中國地域遼闊,海島、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0%,人口眾多但分布不均,有線電視網不發達,許多邊遠山區看不到電視,收不到調頻廣播。衛星電視直播可以用一顆衛星,將100多個電視頻道覆蓋我國全部陸地和領海,徹底解決15%電視人口覆蓋盲區。衛星電視直播是解決上述各種難題的最快捷、最經濟的途徑。
發展中國的衛星電視產業,任重而道遠,只有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和我們面臨的諸多難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才能不斷發展衛星電視產業,滿足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教育需求,才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分別為:河北經貿大學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燕山大學文法學院)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