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體驗成都的慵懶閑適,最好從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開始。長長的懶覺起來,在小巷、河邊、街頭隨意挑一間茶館,泡一碗三花蓋碗茶,半倚在竹椅上。茉莉花的清香,攜著悠悠的時光,一起從指縫逸出。
“頭上晴天少,眼前茶館多”,放眼成都,茶館洋洋灑灑地遍布于城市的各個角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對于成都人來說,似乎茶才是應該放到第一位的。
欲將閑情吩咐予
著名作家沙汀說:“我回故鄉已經半個月了?;蛘叽_切點說,我回到茶館里來已經半個月了……”且不論他的語氣里是褒是貶,或譏諷或戲謔,成都就是這樣一個慢吞吞不著調的城市,那滿街的茶館,即是最好的證明。
據說這座城市每年消耗的茶葉數量達數萬噸之多。游走于成都,無論是在車水馬龍的商業中心,鱗次櫛比的住宅小區,或是人聲鼎沸的農貿菜市,你不必為茶館如此之高的復現率而感到驚詫。你會發現,即使是鋪天蓋地,每個茶肆也都少不了一幫閑情部落的捧場。喝茶,搓麻,擺龍門陣,懶洋洋的太陽、懶洋洋的心情、懶洋洋的節奏、懶洋洋的人生,日復一日,不知今夕何夕,大致就是成都人的生活了。如果你來自某個亢奮的部落譬如上海,面對如此“墮落”的生活狀態,也許會更加坐臥不寧了。
而這種閑適是與生俱來的。在成都生活不需要操太多的心,富饒的土地、溫濕的氣候,讓種子撒在地里自己就會生長。千百年來大自然對這片土地眷顧異常和“半年忙、半年閑”的農耕文化,使得成都人自古就習慣了泡在一滾三開的花茶香中,茶館于是成為了成都人生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花箋茗碗香千載
成都茶館歷史悠久,《茶經》中有“蜀嫗做茶粥賣”的記載。可見一千多年前,成都已有“茶攤”。飲茶之風在中國固然是源遠流長、隨處可見,但是,幾乎沒有一處的茶客,千載以來對茶館保持著如此忠貞。
正宗的老成都,往往是天一蒙蒙亮,便打著呵欠出門,沖開蒙蒙晨霧,直奔熱氣騰騰人聲鼎沸的茶館。只有到了那里,他們才會真正從夢中醒過來。先呷一小口茶水漱漱嘴,再把滾燙清香的茶湯吞下肚去,才會覺得神清氣爽,遍體通泰。成都茶館固然也有極盡奢華的, 但更重要的是那些質樸簡潔、專供市民們休閑的老茶館。它們大多散布在清風習習的河畔或樹木掩映的公園,與清幽的自然一齊融為獨特的城市景觀。
平民精神恐怕是成都茶館大得人心之所在了。 成都茶館從不對窮人、俗人關閉,也從不高看雅人、富人;它接待一切意欲懶散、閑適的人。文人雅士盡可以在此談文弄墨,窮人俗夫也能在這里打拳、說粗話,彼此互不相干,而且還可以時時交叉互滲,直到讓人分不清他們的身份。環境隨意,場地簡單,來往之人也就隨意。三教九流,會聚一堂,不講等級,勿須禮儀?;蚝炔枇奶欤瑏y擺一氣;或讀書看報,閉目養神。話可以隨便說,水可以盡管添,瓜子皮不妨滿地亂吐,想說就說,想罵就罵,各盡所需。
紅泥小爐閑烹茶
成都茶館的火爆,不僅在于它平易近人的姿態,也許還在于它對茶客們無微不至的貼身關懷。
比起江南小茶館里的長板凳,南京雞鳴寺、北京京味茶館和上海湖心亭的骨牌凳,成都茶館的竹凳更為人性化。竹制的扶手椅完全符合人的關節屈伸,但是又不像沙發或躺椅那樣使人昏昏欲睡,讓你舒適的呆上一天也不覺疲憊。顧客既坐得舒服,便愿久留,以至影響茶館的周轉,然而成都茶館的老板們絲毫不計較這些,茶客們如果中途有事暫時離開,只須將茶盞蓋揭開放于座椅上,店家即不會收茶,茶客也不來占座。
沏茶不用茶壺,這是成都茶館的獨創。茶具歷來使用“三件套”,即茶盞、茶蓋、茶托三位一體的“蓋碗茶”。它們還有著獨特的寓意:天蓋之(茶蓋)、地載之(茶船)、人育之(茶碗),其中包含著蜀人樸素的人文思想。
茶館里還經常伴有著各色人等,提供各種服務。如相面的術士、賣花的小姑娘、挑豆腐腦的漢子,賣報紙的人們。他們如同游魚一般在桌椅間逡巡。其中最多的是掏耳朵的“手藝人”。俗語道:“到成都不泡茶館等于白去,泡茶館不掏耳朵等于沒來?!碧投涫遣桊^頗有名氣的附屬服務,五元一次,將鋼簧撥出鳴響是招攬顧客的一大賣點。掏耳師傅干活如手術醫生一般有條不紊。先調好座椅,再用棉簽潔耳,再以小匙探入耳道。在這過程中,茶客可以體驗到一種伴隨陣陣酥癢的快感。
八方薈萃共一樓
舊時,茶館的內堂稱為“堂口”,茶客們每天在這里說古論今閑磕牙,稱之為“擺龍門陣”。成都老茶館之所以至今興旺,追究起來恐怕跟成都人的饒舌有很大的關系。沒有茶,說得口干舌燥,興趣便會大減,以致聊不下去。有了茶,那可就大不一樣。茶既能解渴生津,又能健腦提神,一盞清茶下肚,頭腦也靈光了,舌頭也靈便了,那原本就說不完的話,也就更加滔滔不絕。
在茶館這塊方寸之地,更藏著另一個四方城。正所謂蜀山一彎月,萬戶搓麻聲。其實麻將從清末傳到成都也就百年左右時間,可現在成都任意一個茶館都可以看見全民皆麻的場面。在麻將這座四方城里,也可以集中的體悟到成都人的風情。此時的語言,也是最豐富最有創造性的。成都話少了南方語言的細軟少了北方語系深厚扎實的根基,有點像肥皂劇中旁白的聲音,中庸略帶自己的個性。而麻將場中略微發生爭執時,成都話立馬活靈活現起來,似乎特別適合吵架時用,平仄起伏有棱有角煞是好聽。
古意滄桑佐茶聲
川劇代表著四川文化的精髓,而成都則是名副其實的川劇之鄉。憶往昔,川劇藝術家們在各地巡回演出,往往是場場爆滿,而這種盛況今日已經不復存在,只有在茶館里,人們才能無拘無束地感受這些藝術帶來的歡欣。茶館,是茶客戲迷們的精神孤島,也是傳承民間文化的最后陣地了。
在成都的眾多茶館中,“悅來茶館”當屬老字號了,在茶客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因為它是全川公認的“戲窩子”。悅來茶館有上下兩層,底樓中部有一舞臺天井直通玻璃屋頂,此戲臺是該園的核心和靈魂。茶園幾經修葺,從上世紀初的木質戲樓到五十年代改建的錦江劇場,直到如今這氣派的仿古茶樓,這座川西名園與在此上演的一幕幕川劇一樣,飽經著世事滄桑。每到開戲之時,茶客們蜂擁而至,把兩層廳堂擠得滿滿當當,遲到者就只能手捧茶碗作壁上觀了。茶客幾乎青一色由戲迷組成,邊品茗邊看戲,順便吃一些瓜子、糖果之類的零食。不少人在此一泡就是一天。一個個搖頭晃腦,也伴隨著一陣陣的掌聲雷動。
周作人說:喝茶,當于瓦屋低窗下,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成都人深得閑之真味。清代大閑人陳繼儒也說:春飲宜庭,夏飲宜郊。而成都這兩個季節特別長,尤其是春天,細雨在夜間下了,白天風和日麗,正是喝茶、打望(尋找美女)的好時光。而茶館,理所當然的成了安置這份閑心閑情的處所。
Among the teahouses in Chengdu, the places where Chengdu folk culture can best be demonstrated are those small tea houses located along the street and lanes. Dozens people in groups of two or three are seated at more than ten long tables. They are telling stories while drinking tea, gossiping about different families, with bursting laughs heard now and then. After dinner or work is finished, it is comfortable to drink a bowl of tea in a tea house. Three or four people gathered to play Majiang in a tea house is also enjoyable.
Actually, tea drinking sometimes is not because thirst, but is just for creating a mood or an atmosphere. If you are really thirsty, you can make tea at home and drink it slowly by yourself. Why should you fight your way into a noisy tea house! Going to a tea house is just because you like sitting in the crowd and listening people telling stories, because you like to see the old men besides you drinking tea one bowl after another turning the tea colour from yellow to light green, then to no colour, and then it is replaced with a new bowl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