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的“若”字大致有十三四種詞義,主要有選擇、順從、如此、好象等義。從《說文》:“若,擇菜也”分析,“選擇”是其初意。但在一些殷周金文及早期古文獻里出現的“若”字,無論用上述哪一種詞義解釋,都很牽強。如果我們觀察甲骨文、金文中的“若”字,此種解釋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擬對早期漢語中的“若”字初意作一探索,懇請指正。
一、“若”最初之意是為了探聽神意進行祈禱的活動,或者儀式,“若”與神或上天有關
漢字不僅是古代語言的形象化,具有同時性、同質性,而且它的文字體系是把創立文字以前的傳承原封不動的集約在字形中。有時神話式的傳說也被原封不動的字形化,如甲骨文中殷始祖王亥便是以鳥形神話的形式來表示的。

商周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現為巫教,信仰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又有帝、天、皇天、昊天等種種稱呼,上帝是主宰天國和人間的至高無上的宇宙大神,日月星辰,風雨雷電,水旱豐荒,興衰治亂都被認為是上帝意志的體現。商周最高統治者自命為“天子”,受天命而治臣民,如《左傳·定公四年》:“君命,天也?!鄙掏鮿t假托為“上帝”的代表,來實現對臣民的統治,他既是“神意”的傳達者,又是溝通“神”與“人”的聯絡者。商代統治者對人民發號施令往往借助上帝,處理各種事務也常常向上帝請示。
在君權神授的社會里,統治者的一言一行,就是上帝意志的體現,自然被蒙上神秘色彩,而人們的一舉一動自然必須聽命于天?!叭簟弊畛踔馐菫榱颂铰犐褚膺M行祈禱的活動,或者儀式,“若”與神或上天有關,以致于后來“若”字常常與王或與王有關的事項連在一起,以證明統治者的行為的合法性,這在宗教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社會,具有極大的欺騙性和威懾力。
二、金文中的“王若曰”,相當于后世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類套語
在商周青銅器銘文中,“若”字出現常常與王或與王有關事項連在一起。如西周早期的青銅重器《二十三祀盂鼎》:“唯王九月,王在宗周,命盂。王若曰:‘盂!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載武王嗣文王,作邦……?!?/p>
另外,《師虎簋》、《牧簋》、《乖伯簋》、《蔡簋》、《詢簋》等都涉及“王若曰”。
被譽為晚清出土的四大國寶之一的《毛公鼎》云:“王若曰‘…丕顯文王,皇天弘
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毛公鼎》記載周王對毛公的冊命,開頭追述周文王、武王的功績,皇天才授予大命,賜予周朝。接著講到時局的禍亂,即厲王晚年的國人暴動,厲王被迫奔彘以來的國家大事。周王對毛公非常信任,委命他管理王朝的重大事務,并加以告誡。最后詳記周王對毛公的各項賞賜,賜物達二十余種。在西周,賜物的數量之不同與爵位身份及重視程度有關,像《弭簋》只有兩種,《靜簋》才一種,可見周王對毛公此次冊封之重視。
也有“王曰”格式者,但兩者敘述的內容是有區別的。如作于孝王元年(公元前891年)的《師詢簋》,開門見山云:‘師詢!丕顯文武爰受天命?!芡跏紫染拺盐奈涠醯奈闹挝涔皫熢兊淖嫦葹榧е芡醭慕⒓办柟趟龀龅墓儯缓蠊P頭一轉,“王曰:師詢,哀哉,今日,天疾,降喪……”。表明上一王末年周室曾經發生禍患,即《史記·周本紀》所載的“懿王之時,王室遂衰,詩人作刺”。這一事件《漢書·匈奴傳》也有反映:“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中國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嚴狁之故?!?/p>
“王若曰”是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中常見的一種格式,常常被譯為“王如此說”或“王是這樣說的”,或者認為“若”在這里沒有實際意義。
但從上引文不難看出,“王若曰”是一種固定格式,它的出現一定是涉及王朝大事。若按本文觀點,“若”最初之意是為了探聽神意進行祈禱的活動,或者儀式,“若”與神或上天有關?!巴跞粼弧弊畛蹩赡茉从趯λ^上天意志的轉達,以證明統治者行為的合法性,后來逐漸成為一種固定格式,用來敘述王朝重大的事件,相當于后世“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之類套語。
三、在早期的文獻中,“若”字也常常與王或與王有關事項連在一起
《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命,歷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書·盤庚》:“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北P庚首先追緬先王先臣,接著是對群臣的告誡,要求他們謹慎地辦理政務,勤奮地率領臣民建立家園。
周宣王命仲山甫筑城于齊,尹吉甫作《烝民》詩送行。詩中“天子是若,明命使賦”。一般認為“若”引申通訓為擇,“天子是若”亦謂天子是擇,擇能而使之,故下即言“明命使賦”。如果以本文看法解釋,“天子是若”即天子代表上天,自然他的言行就是上帝意愿的體現,他交給仲山甫的使命也就具有了合法性,意在強調使命的合法性。其實《詩·小雅·大田》:“既庭且碩,曾孫是若?!薄对姟旐灐らs宮》:“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茁掖T,萬民是若。”《(余阝)王(井量)鼎》:“世世是若?!倍际菑娬{合法性。
四、在神話傳說中,“若木”也與天、神有關
在神話里,中國古代巫師溝通天地時所用的工具之一就是若干種樹木,主要有扶桑和若木。這也是薩滿文化中常見的所謂“宇宙之樹”?!渡胶=洝ご蠡谋苯洝罚骸按蠡闹?,有灰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淮南子·地形訓》:“若木在建木西,未有十日,其華照下地?!薄冻o·離騷》云:“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袁柯先生認為若木即扶桑?!渡胶=洝ずM鈻|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薄洞蠡臇|經》又云:“大荒之中,有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烏。”扶木,即扶桑,太陽都住在扶木上,一個出行返回后,另一個方才出行,太陽都是乘烏飛行的。《古小說鉤沉》輯《玄中記》云:“天之高者,有扶桑無枝木焉;上至于天,盤延而下曲,通三泉。”《太平御覽》卷三十六引古本《淮南子》:“扶桑之上,眾帝所自上下。”眾神均由扶桑(若木)上下天地,若木自然是“神木”了。
五、“若石”即天石(隕石)
深深影響秦國歷史的“若石”,也反映出“若”與神或上天有關。
《史記·封禪書》:“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坂城祠之。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野雞夜錐。以一牢祠,命曰陳寶?!薄稘h書·郊祀志》也有類似記載:“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坂城祠之。其神來,若雄雉,其聲殷殷云。野雞夜雊。以一牢祠,號曰陳寶。”何為“若石”?《史記索引》引蘇林云:“質如石,似肝?!薄端涀ⅰ芬嘣疲骸暗萌羰?。其色如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彼坪跻参凑f明“若石”是什么,為什么叫“若石”!
其實,文公時的“若石”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隕石,它自然來自天外,古人由于受科學知識限制,也難怪給它披上神秘色彩。“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于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云?!惫湃酥枋鲲@然是隕石拜訪地球時的生動景象。
大約在文公時,時人還知道“若”字的本意,即“若”與神或上天有關,“若石”也就是指神石或天石。西漢末年揚雄《羽獵賦》中有:“追天寶,出一方?!薄段倪x》注:“(東漢)應劭釋天寶,陳寶也?!?/p>
即使在明清文人的文章里,也反映出“若”與天或神靈有關的痕跡。如明萬歷己未歲《重修(扶風)城隍廟獻殿鐘鼓樓及道院記》云:“越萬歷乙卯,乃今上御極之四十三年,久道化成,歲大熟。民曰:‘天子庥?!熳釉唬骸蝗?,維神雨賜時,若之庥。”’庥:庇蔭,保護。顯然“若”在這里應指“神靈”講。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考古工作隊,7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