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釋了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理念的含義,并基于重樹的人權保障理念,從人 權保障法定原則#65380;無罪推定原則#65380;刑事訴訟的立法宗旨和程序設計#65380;證據展示制度#65380;保障律 師享有單獨會見權和偵控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時律師的在場權等方面闡明了如何完 善我國刑事訴訟人權保障機制#65377;
[關鍵詞]刑事訴訟;人權保障;法定;程序意義[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6 )06-0078-02
隨著媒體將諸如故意殺人案#65380;搶劫案等冤假錯案公諸于世,國人在驚詫之余將滿腔怒火噴向 了人民法院#65377;到底誰對誰錯,探究其深層原因,就是我國在刑事訴訟中尚未樹立理性的人權 保障理念#65377;對此,筆者就我國刑事訴訟中應樹立何種人權保障理念以及根據重樹的理念如何 完善人權保障機制略抒己見#65377;
一#65380;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理念本意探源
隨著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人權禁區”在我國法學研究領域的突破,人權研究開始成為法學界 的熱門話題#65377;近代人權觀念根植于“人為了作為人而自下而上所不可缺欠的權利”這一思想 體系#65377;一般來說,人權僅指人類作為人當然擁有的權利,即人生而具有不可侵奪不可轉讓的 權利#65377;而國家權力只是保障公民個人權利得以實現的工具和手段,它存在的唯一合法性,在 于為公民個人正當權利提供保護#65377;因此國家權力的行使必須受于法律控制,不得濫用,以防 公民人權非法受侵#65377;
刑事訴訟中保障人權的理念最早出現在1354年愛德華三世時代,即“凡是剝奪某種個人利益 必須保障他享有被告知權#65380;陳述權和傾聽的權利”#65377;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歐洲各國資產 階級革命的勝利,這一原則成為各國法律中保障人權的根本原則,并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65377; 與此同時,聯合國也制定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文件,確定了上述基本原則#65377;從聯合國大會19 48年通過并宣布的《世界人權宣言》;1966年頒布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1957年 通過的《囚犯待遇最低限度標準規則》;1984年通過的《關于保護面對死刑的人的權利的保 障措施》;1984年通過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65380;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1988年通過的《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的拘留或監禁人的原則》等國際文件可以看出,除極 少數涉及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外,絕大多數是被控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標 準#65377;在刑事訴訟進程中,逮捕#65380;拘留#65380;搜查#65380;扣押等強制性措施的采用,構成了對公民人身 權#65380;財產權的巨大威脅;而被告人一旦被判決有罪,將面臨著被剝奪自由#65380;財產乃至生命的 嚴重后果#65377;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理念應當是指保障被追訴人在刑事訴訟中為了作為人而自 下而上所不可缺欠的訴訟權利#65377; 它既不應當包含懲罰犯罪和保障全社會人權的含義,也不 應當包含受害人#65380;證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的人權的含義#65377;我們不能因為聯合國所制定的上述 一系列國際性文件極少數涉及被害人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就認為它被包含在刑事訴訟的 人權保障之中了,因為這些實際上屬于普遍意義上的人權保障#65377;
二#65380;我國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機制完善
在較長時期內,人權這一概念不僅不被重視,反而被當作“資產階級的專利”和“自由化” 的口號來批判#65377;鎮壓反革命和打擊敵人的破壞活動,一直被當作首要任務來抓,特別強調要 “穩#65380;準#65380;狠”地打擊犯罪#65377;在“人治主政”的年代,刑事訴訟的程序根本不被重視#65377;我國 第一部刑事訴訟法直到1979年才產生,1980年才施行#65377;1996年修改后,因為以人權國情論和 以犯罪控制為主#65380;人權保障為輔論等為理論基礎,依然未能改變這種狀況#65377;所有的程序設計 和程序保障都只有一種基本的工具性價值,保障權利本身不具有獨立的意義和價值#65377;〔 1〕由于 刑事訴訟程序#65380;律師辯護制度#65380;證據規則等方面均存在忽視對被追訴人人權保障的缺陷,加 上司法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疑罪從重”#65380;“疑罪從輕”和“疑罪從拖”等習慣勢力根深蒂 固,涉訟公民的人權極易受侵#65377;而我國現行憲法制定于1982年#65377;1988年#65380;1993年#65380;1999年三 次修憲法均未涉及公民基本權利的內容#65377;只有在十五大#65380;十六大提出了“尊重和保障人權” 后, 2004年的第四次修憲上第一次引入“人權”這一概念#65377;憲法的修定必然要求刑法作相 應修改#65377;因此,在修改后的刑法中重樹人權保障理念非常必要#65377;基于保障被追訴人在刑事訴 訟中為了作為人而自下而上所不可缺欠的訴訟權利的刑事訴訟人權保障理念,筆者認為應從 以下幾方面完善人權保障機制#65377;
(一)確立人權保障法定原則并作為刑事訴訟基本原則
罪刑法定原則,即“無法無罪,無法不罰”或“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能夠保障懲罰刑法明文規定的犯罪,同時保障公民不受任意的司法追究,使公民的合法 權益受到切實保護#65377;將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法定是在程序意義上使用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 障的含義#65377;它是從刑事訴訟程序的運行過程來看待人權保障;是刑事訴訟中人為了作為人而 自下而上所不可缺欠的訴訟權利的明確化#65380;規格化#65380;法定化,并將明確化#65380;規格化#65380;法定化 的訴訟權利程序化,并依靠該程序的法定化#65380;正當化來實現對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是在與 懲罰犯罪相對立的概念上使用人權保障,因而也就是在與罪刑法定相對立的概念上使用人權 保障#65377;
(二)全面確立無罪推定原則
無罪推定原則指“在法官判決之前,一個人是不能被稱為罪犯的#65377;只要還不能斷定他已經侵 犯了給予他公共保護的契約,社會就不能取消對他的公共保護#65377;”〔2〕它是現代刑 事訴訟的核 心原則,是人道主義和人權觀念在刑事訴訟中最集中的體現#65377;在無罪推定思想由理論上升為 法律原則之后,人們將其概括為四項基本規則:一是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經依法公開審判 證實有罪前,應視為無罪;二是證明犯罪的責任由控訴方承擔,通常是由警察和檢察機關承 擔;三是罪疑從無,證明有罪的證據必須達到法院確信有罪,否則不能使“任何人”成為罪 犯;四是被告人有沉默權,不能強迫其作出對自己不利的供述#65377;因此,在我國司法實踐中, 為了從預防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刑事立法上應當全面確立無罪推定原則,賦予被追訴人 在法院最后宣判前無罪的法律地位,從而更好的保障人權#65377;
(三)重構刑事訴訟的立法宗旨和程序設計
現代法治國家的刑事訴訟將保障被追訴人的權利的價值,置于刑事訴訟制度的首位#65377;而且明 確提出對于犯罪控制的追求必須服從人權保障的價值目標,在兩者發生沖突的情況下,原則 上人權保障應當優先于犯罪控制#65377;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我們應當調整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的 主從關系,將后者作為前者不容忽視的前提條件而不是在兩者之間保持平衡,宗旨平衡論的 結果必然導致司法實踐中無所事從;在程序設計上拋棄重實體輕程序的模式,確立法律正當 程序的模式#65377;
(四)建立證據展示制度
根據現行刑事訴訟法第37條的規定,律師自行調查#65380;收集證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作為辯方 的律師和作為控方的公訴人因職責不同#65377;盡管在庭審中辯護律師可以申請法院調取對其辯護 有利的證據材料,但決定權在法院,而法律并未規定法院要求查閱的而檢察機關是否有權拒 絕#65377;檢察機關一旦拒絕,法院便無計可施#65377;所以,控方質證前已掌握案件全部材料,如果辯 方也全面了解案情,當庭質證就具有全面性,有利于審判人員審證#65380;認證并對案件作出正確 的判斷#65377;對此,應當采取證據展示,即規定辯方和公訴方有權要求對方展示其所有收集到的 資料,否則法院有權強令其展示,并對突襲證據不予采納#65377;
(五)保障律師享有單獨會見權和偵控人員訊問犯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時律師的在場 權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對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有諸多限制,對偵控人員訊 問犯罪嫌 疑人#65380;被告人時律師的在場權也沒有規定#65377;犯罪嫌疑人與律師會見,應“在不被竊聽#65380;不經 檢查和完全保密的情況下,在執法人員能看得見但聽不見的范圍內進行”#65377;在偵控方訊問犯 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時,律師有權在場,可以防止偵控方用不正當的語言和行為引誘#65380;強迫犯 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承認犯罪,從而獲得虛假證據;律師單獨會見犯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可以 使犯罪嫌疑人#65380;被告人面對維護自身權益的律師,就有關不法行為#65380;犯罪行為等作真實自愿 的陳述,以便得到律師的法律幫助#65377;而現代世界法治化國家和地區都承認偵控人員訊問時律 師的在場權和律師單獨會見被告人的權利,對此我國應予以借鑒#65377;
(六)建立和健全證人#65380;鑒定人#65380;受害人出庭作證制度
現行刑事訴訟法沒有規定在何種情形下,證人#65380;鑒定人#65380;受害人必須出庭作證,導 致庭審時 絕大部分案件的證人#65380;受害人#65380;鑒定人都不出庭,控方只是宣讀證人證言#65380;受害人陳述及鑒 定結論#65377;如果辯方對上述陳述及鑒定結論提出質疑時,因證人#65380;受害人及鑒定人不到庭而無 法接受質證,控方不能夠也不可能代替質證#65377;最終法庭則以偵查機關收集證據時程序的合法 性為由而認定控方出示的證人證言#65380;鑒定結論及受害人陳述的可靠性,由此給被告人定罪判 刑,辯護方實際上喪失了質證權,對被告人也如此#65377;所以,要以法律形式強化出庭作證的義 務,規定何種情況下證人#65380;鑒定人必須出庭作證,不作證應當承擔何種法律責任,同時還要 對證人因出庭作證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給予必要的補償#65377;特別是被告不認罪,對證據存在 分歧的案件,庭審時必須傳喚主要的證人出庭#65377;如果證人不出庭,控方只宣讀證詞不能認為 已經過質證,也不能當作定案的依據#65377;只有這樣,使控#65380;辯雙方的舉證對案件事實有較強的 證明力,減輕法官審證#65380;認證的盲目性,從而使審判更加公正,保障被告人的人權#65377;
三#65380;結語
“徒法不足以自行”,我們不僅要從立法層面上重樹刑事訴訟中的人權保障理念, 重構 人權保障機制,而且還要從司法層面重樹公安#65380;司法人員的司法理念,改革現行司法體制中 與上訴理念不相適應的部分#65377;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對刑事訴訟中被追訴人的人權保障 ,從根本上預防和減少冤假錯案的發生#65377;
[參考文獻]
〔1〕陸錦碧.評刑事訴訟中人權保障的若干新論〔J〕.法學,2004(1):29.
〔2〕黃風譯.論犯罪與刑罰〔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31.
〔責任編輯:金風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