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道德示范一直是我國德育的優良傳統,并在我國道德建設中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65377; 然而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道德示范接受性有所下降,許多人因此便認為道德示范在 新時期已不再適用#65377;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道德是否可教爭論的展開,道德示范的合法性進一 步受到一些人的質疑#65377;道德示范究竟是否可能?道德示范的理論基礎是否存在?對這些問題 的回答,不僅關系著道德示范理論的豐富,更直接影響到道德示范實踐的開展#65377;因此,深入 研究道德示范的理論基礎,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道德示范的一項重要任務#65377;
[關鍵詞]道德示范;理論基礎[中圖分類號]B820-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 6)06-0011-02
道德示范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法,也是道德教育的優良傳統之一#65377;從孔子的“以友輔 仁”#65380;“見賢思齊”,到荀子的“師賢師”,再到王夫之的“明人者先自明”,道德示范一 直是我國傳統德育的重要手段#65377;近代以來,通過榜樣進行道德教育,更是我黨的優良作風之 一#65377;無論是革命年代的英雄戰士,還是建設時期的勞動楷模,他們都是時代精神的具體凝聚 ,都是國人道德學習的重要典范#65377;道德示范在我國道德教育中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65377;
然而目前,由于種種原因,道德示范接受性有所下降,許多人因此便認為道德示范在新 時期已不再適用#65377;此外,近年來我國學界關于道德是否可教的爭論也加劇了一些人對道德示 范合法性的質疑#65377;道德示范究竟是否可能?道德示范的理論基礎是否存在?對這些問題的回 答,不僅關系著道德示范理論的豐富,更直接影響到道德示范實踐的開展#65377;因此,深入研究 道德示范的理論基礎,是新時期加強和改進道德示范的一項重要任務#65377;
一#65380;道德示范的倫理學論證
道德示范是否可能,是道德示范存在的首要理論前提#65377;而道德示范的可能與否又直 接取 決于道德教育是否可能#65377;因此,美德是否可教這一問題便成為道德示范的首要理論前提#65377;
道德是否可教?自蘇格拉底起始,在西方一直是一個古老但至今尚爭論不休的問題#65377;然 而在中國,道德是否可教,似乎從未成為一個問題#65377;近年來學界關于“道德是否可教”的爭 論,不僅沒有動搖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德育可能的信念,反而使這種信念建立在更加理性的基 礎之上#65377;道德可教有其深厚的理論基礎#65377;
(一) 道德可教,是因為知識可教#65377;“道德是什么?”與“道德是否可教?”這兩個問 題,可以說是如影隨形#65380;相伴相隨#65377;對道德本質屬性的理解直接關系著對道德是否可教的判 斷#65377;歷史上,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的觀點后,遭到后人的大量抨擊#65377;亞里士多德#65380; 康德#65380;叔本華#65380;包爾生#65380;賴爾等人都提出了不同于蘇格拉底的觀點#65377;但是道德究竟是什么, 學界目前仍無定論#65377;盡管如此,在道德與知識具有相關性這一點上,卻無人能夠否認#65377;知識 不等于道德,因為有知識不一定就有道德,甚至道德先生有可能最沒道德#65377;但是道德卻始終 不能離不開知識,這不僅是因為道德過程本身就包括道德之知,更因為知識還可以賦予人的 情感和行為以理性,而理性恰恰就是現代道德生活的基本精神#65377;知識的獲得離不開教育,道 德的養成更離不開教育#65377;如果說知識是道德的催化劑,那么教育便是道德的助推器#65377;因此, 道德可教首先源于知識的可教#65377;
(二) 道德可教,是因為道德可以間接地教#65377;如果說前面的論證是從美德是什么這一問 題出發,那么接下來的論證將主要從什么是“教”著力#65377;教育學中,“教”一般分為“直接 的教”與“間接的教”#65377;“直接的教”,主要是針對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而采取的口授和訓 練等教育方式#65377;而“間接的教”,則是指采取比較間接#65380;隱蔽的方式使人獲得進步#65377;
由于現在,人們逐漸認識到,“美德學習”或“道德學習”雖不免涉及知識和技能問題 ,但其核心是“態度學習”或“情感學習”#65377;這是一種有別于“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 的特殊學習類型#65377;單純用口授和訓練等方式不能直接教人以道德,但是,通過直接的教有意 識地間接滲透種種道德影響,卻不是不可能的#65377;從“教”的直接意義上說,道德是不可教的 ;從“教”的間接意義上說,道德是可教的#65377;
總之,中國人對道德可教之篤信一方面形成了中國德教至上的重要傳統,另一方面也造 成了中國德教的輕率與長期低效#65377;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各種懷疑道德可教的思想觀點 ,并不是學校德育的敵人#65377;它們實際上比那些‘道德可教’的盲目信念更富理性#65377;”〔1〕所以,通過對道德是否可教的探討,同樣也能使我們對道德示范的信念更加堅定#65377;
二#65380;道德示范的哲學支持
哲學是各門具體科學的基礎,它從宏觀上為各門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 導#65377; 道德示范的可能,不只有著倫理學的支撐,更有著深厚的哲學基礎#65377;其中,馬克思主義的辯 證唯物主義觀點,直接為道德示范提供了理論依據#65377;
(一)馬克思主義的環境論,是道德示范得以可能的理論前提#65377;馬克思主義認為:環境決 定人的主觀世界,人對環境具有能動的反作用#65377;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與環境的關系表現出 不同的特征#65377;首先,環境決定了人的主觀世界#65377;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思想#65380;觀念的形成是 外部客觀環境影響的結果#65377;“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65377; ”〔2〕同時,“人們的觀念#65380;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 條件#65380;人 們的社會關系#65380;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65377;”〔3〕在影響人們思想觀念的環境 因素中, 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定的經濟關系#65377;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結底總 是從他們的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 己的倫理觀念#65377;”〔4〕恩格斯這段論述揭示了思想品德觀念產生于社會關系之中, 從而把人們的思想品德觀念與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聯系起來了#65377;
其次,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在環境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人既決定于環境,同時也可以 認識并改造環境#65377;正如馬克思在對機械唯物主義的環境論進行評析時指出的:“關于環境和 教育起作用的唯物主義學說忘記了:環境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65377; ”〔5〕因此,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65377;人們完全可以根據需要,發揮主 觀能動性 來對環境進行一定的改造#65377;而道德示范就是人對環境進行改造的一個典范#65377;我們知道,情境 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65377;“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 中教育主體予以規定和把握的環境#65377;” “而通過榜樣,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具體化就是 我們黨在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比較成功地體現一定教育內容要求的教育情境#65377;”〔6〕 雖然情境 與環境相比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但是相對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情境和環境一樣都是影響其 思想和行為的外部條件#65377;因此,利用榜樣這種情境進行道德示范是完全完全符合科學規律的 #65377;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事物發展不平衡的觀點, 為道德示范的存在提供了深層論證#65377;唯 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是絕對的#65377;事物發展的不平衡是由矛盾和 矛盾雙方地位的不平衡性決定的#65377;所謂矛盾的不平衡性是指在由許多矛盾構成的矛盾體系里 ,各種矛盾力量發展不平衡,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區別#65377;主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對事 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不起決定作 用的矛盾#65377;二者的辯證關系表現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并在一定 條件下相互轉化#65377;
事物發展不平衡這一原理直接為道德示范的存在提供了論證#65377;由于事物發展具有不平衡 性,生活中每個人的道德水平發展也就呈現出差異性#65377;不管是在何時還是何地,善與惡#65380;美 與丑#65380;先進與落后#65380;高尚與低下總是相互并存,如影隨形#65377;其中,善與美#65380;先進與高尚由于 符合道德發展的規律,因而在任何社會中總是占據主流,并居于主導地位#65377;而所有的惡與丑 #65380;落后與低下最終都將在和善與美#65380;先進與高尚的斗爭中或走向滅亡,或實現轉化#65377;道德榜 樣作為時代道德先鋒,是一定社會道德內容的具體化身#65377;道德示范借助道德榜樣進行教育, 不僅能體現社會主流道德,更能促進社會道德風貌的良性發展#65377;
三#65380;道德示范的心理學基礎
社會學習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一種理論#65377;其創始人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 家A #8226;班杜拉#65377;社會學習理論是以人#65380;環境和行為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觀點為基礎,闡明人怎 樣在社會環境中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他的個性的理論#65377;其中,示范觀察學習是其研究的一 個重點,正如班杜拉所言:“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并且“很多 社會學習都是通過觀察他人的實際表現及其帶來的相應后果而獲得的#65377;”〔7〕因此 ,我們在這里所談的道德示范的心理學支撐也主要是指社會學習理論中的相關論述#65377;
(一) 在示范觀察學習理論中,班杜拉首先批評了那種認為示范僅僅是指簡單的行為 模仿的觀點#65377;他說:“很多理論家遵循概念傳統,將示范觀察學習定義為模仿#65377;他們將之視 為一個有機體與其他有機體行為進行匹配的過程,通常在時間上很接近#65377;將示范觀察學習視 為簡單模仿的概念使得示范觀察學習的作用減至最低,而且很多年以來限制了研究的范圍#65377; ……這些研究只能導致依樣畫葫蘆的模仿#65377;”他認為,實際上,示范觀察決不是簡單的反應 模仿,它“在現實生活中,在培養人的能力的過程中,能使我們知道產生各種行為以適應不 同目的和環境的觀念和規則#65377;”所以,“那些只認識到模仿概念表明價值的理論家們武斷地 限制了那些可由示范和示范觀察學習影響而獲得的心理變化#65377;”〔8〕
(二) 在示范觀察學習理論中,班杜拉從行為同環境的關系角度,直接論證了道德示 范的合理性#65377;“三方互惠決定論”,是班杜拉在分析研究人的認知因素及其與行為#65380;環境之 間的關系時提出的一種思想模式#65377;該思想模式認為,人的行為#65380;認知等主體因素以及環境三 者之間構成動態的交互決定關系,其中任何兩個因素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的強度和模式,都 隨行為#65380;個體#65380;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65377;因此,班杜拉非常強調環境和社會學習在兒童品德 養成中的作用#65377;他提出,兒童可以從言語教導#65380;榜樣示范,以及直接地和替代性的經驗到過 失行為的后果中學習到行為規范或道德評價標準#65377;他說:“在建立抽象的或依據規則來調節 的行為中,示范作用已被證明是一個高度有效的工具#65377;”通過抽象示范,兒童能獲得思維和 行為一般規則#65377;各種示范可以通過引起注意#65380;促進認知和解除抑制去影響和改變人的道德判 斷#65377;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大學出版社,2000:9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6〕 李輝.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研究〔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249.
〔7〕〔8〕 班杜拉.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知論(上冊)〔M〕.林穎,等,譯.上 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63,64.
〔責任編輯:張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