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和生命,“最大誠信”更是保險行業經營的根本原則。鑒于目前中國保險業在信用方面存在很多問題,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劉京生曾指出:“保險業社會信譽狀況不容樂觀,僅僅是由于個別人和個別機構的誤導、欺詐行為,就對整個行業誠信形象產生了不良影響,行業發展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社會保險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市場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而誠信問題已經成為影響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瓶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5年11月24日上午,由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湖北省保險學會主辦的“湖北省保險業誠信建設高峰論壇”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了。
與會嘉賓有湖北省有關部門的領導,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和湖北省保險行業21家保險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以及市、地區保險公司和行業協會的主要領導,旁聽席上坐滿了來自武漢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保險專業和相關專業的大學本科生和研究生,共計四百余人。會議收到論文70余篇,十位專家做了精彩的大會發言。現將論壇發言涉及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一、關于保險業誠信問題與市場經濟關系的理論探討
梁亞莉(湖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的題為《市場經濟無“信”不立》一文,從市場經濟的宏觀角度探討了保險業誠信問題。作者借用現代經濟學關于社會成本的理論提出:當誠信成為市場經濟中維系契約關系的主要基礎時,誠信問題將會在更大范圍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經濟體市場化的水平和競爭力的高低。因此,誠信的建設應該是保險業永恒的主題;而當我們在創建誠信體系的時候,由于誠信體系建設初期的頭緒繁多,就特別要注意把政府的誠信建設放在首位。她的發言中強調“要立即著手狠抓行業誠信建設”,且應該系統化,并輔之以對失信懲戒機制的建設,讓失信者付出應有的代價。
二、關于保險業誠信問題與中國社會、思想倫理問題的探討
魏華林(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保險系教授、博士導師)的題為《保險誠信問題研究》的發言獨樹一幟,探討了化解誠信危機應具備社會的、法律的和經濟的三個方面的條件。其發言中最具研究價值且引起與會人員興趣的是在“我們的誠信理論是否出了問題”這樣的求異思維方式下發現的一個重要的社會歷史現象,就是當外國人指斥中國人“不講信用”時,其所用“誠信”概念與中國人在儒法傳統文化語境下詮釋的“誠信”概念的含義是不一樣的,二者間存在一個不可忽視的時間差。而從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情況來看,這樣的時間差不僅存在于文化語境方面,還存在于社會、經濟、倫理等諸多范疇的發展形態或日發育成熟度方面。該學者富有創見地提出:現在的中國從經濟條件來講應該屬于信用經濟的初級階段,還沒有進入真正的市場經濟,因而,是社會誠信問題導致保險誠信問題。所以,我們應該將中國的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中國人重新定位,綜合建設法制經濟、誠信經濟和風險經濟。
涂陽純(湖北社會信用研究會會長)《論社會信用體系構建》一文,在具體分析了我國建設信用體系的背景、基本條件的前提下,提出應該將誠信問題放到國家信用、社會信用的高度、廣度上來研究,并且應該將國際社會經濟貿易中關于“信用風險”的理論借用于我們的研究中來。否則,任由當前中國存在的這種信用危機發展下去,“不誠信”的代價將是對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和社會倫理基礎和結構的嚴重沖擊。這樣一種理論思考提出的警醒是:中國的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的成敗與否,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成功與否。發言者提出推進我國信用體系建設的政策建議包括:制定有關信用的法律規定,修改現行的與信用相關的法律法規。此外,該發言人還針對當前我國保險業的信用治理提出治理對策,包括:保險業借當前國家正在抓緊實施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為契機而建立保險信用體系,建立起保險信用評價制度;培養適合新競爭條件下的保險專業人才以及轉變業務增長方式、確保發展質量等。
劉可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的《自利與他利的和諧統一——淺論保險倫理》,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從學理分析的角度,在保險倫理的思維框架中揭示出保險倫理的涵義是“自利與他利的統一”,及保險倫理在現實中沖突的原因即為保險雙方當事人對于保險的這種雙利機制的違背;并從利益機制對于保險業誠信體制建設進行了探討,強調了“規制”、“制度”作為建立誠信體系的最終作用和最終途徑的意義。該發言帶來的延伸思考則是:“誠信”的建設不是孤立的,不能局限于保險業范圍內,它更關聯到中國當今社會轉型許多問題的定位,所以國家應該倡導“內誠于心”、“外誠于人”的倫理觀念。
三、關于保險業業內自身誠信建設問題的探討
焦清平(湖北保監局局長助理)的《努力打造誠信的湖北保險行業》的發言,從宏觀角度研究了保險業誠信建設的重要性,以立體化的視閾提出保險業誠信建設必須堅持教育、宣傳和規劃有機結合的思路;通過俯瞰湖北保險業的現狀,認為湖北保險業將誠信納入業規的范疇尚屬于初期建設,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湖北省保險業誠信建設應該包括制定和落實行業服務標準、落實人身險投保提示制度,防范欺詐誤導風險,并由此提出保險業“服務標準”的設想。
段鵬(中國人壽湖北分公司總經理)的《淺談保險公司的誠信建設》的發言,一針見血地指出當前保險業進行的誠信建設的現狀與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有較大差距,認為保險公司的誠信與否表現的是一種結果,而導致保險公司乃至整個保險行業不誠信的原因實際上根植于保險公司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王景琛(中國人保產險湖北分公司總經理)的《關于加強保險公司誠信建設的政策建議》的發言,從保險業高層管理者的角度開門見山直接對保險業社會組織自身提出四項推進和完善誠信建設的建議,內容主要有健全和完善保險公司的治理結構、內控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誠信文化建設以及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對于行業自律制度的執行和貫徹作用等。
朱漢喬(天安保險湖北分公司總經理)的《誠信是保險業的興業之本》的發言,以歷史研究的方法,回溯誠實守信是中華傳統美德,鋪陳誠信是橫貫古今的商道的歷史事實,以中國歷史上名聲顯赫的徽商憑著“賈儒相邦、敬業拼搏、誠信進取、勤儉和協”這樣的經營理念創下的業績為前提,剖析了先輩的優良傳統對今天的價值及其借鑒意義,由此推導出誠信是保險業的興業之本、發展之道。并以一種務實的態度指出,保險業內進行的誠信建設,并非為了追求誠信本身的思想價值,保險業內要否誠信建設事關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從業人員的生存。
徐志堅(中國太平洋產險湖北分公司總經理)《關于推進以誠信為本的保險企業文化建設的初步探討》,則是運用文化學理于保險企業誠信建設問題研究的一種嘗試。他從文化的功能主義視角提出,保險企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新突破點在于形成企業的文化力,而誠信文化則是保險企業文化的基石。然后該發言人就企業內部的具體制度建設實際,提出應該運用文化的功能和效用來促進和加強保險業內誠信建設的效度和力度的主張,并對現實中存在著的諸如重形式輕內容、重外在輕內在、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制度等關于保險企業文化建設中存在的誤區與缺陷進行了甄別,富有實際指導意義。
劉冬姣(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華保險學院博士導師)的《保險中介誠信問題的多維透視與綜合治理》一文,對保險行業職能結構中的特殊職能承擔者,也是保險誠信問題最多的社會群體——保險中介進行了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和信息學的多維度透視。她從經濟學角度提出“誠信是一種經濟資源”——既是一種財富,也是一種財源,在經濟活動中充分實現誠信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的觀點。保險中介的失信是我國整個社會誠信危機在保險行業的反映。保險中介作為經濟人其特征為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當對誠信成本與收益進行權衡后覺得失信的個人成本也許比守信的成本低時,則職業性的失信就不可避免地發生。對于如何將保險中介作為社會人對個人社會價值、道德的追求與作為經濟人對最大化個人利益的追求進行有機結合,該代表提出了德治、法治、經濟治理以及技術治理等等渠道進行綜合治理的理論框架。這種多學科的學理透視和綜合治理的方法顯示了學者運用理論對于社會實踐進行微觀觀照的功能。
四、小結
此次論壇是一次跨學科的理論研討,同時也是企業界和學術界聯手進行保險業行業問題診脈的合作行動,體現了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務實與務虛的結合,以及企業界與學術界的思想碰撞和學術互動。與會的各方人士都能夠從本次研討中獲得自己需要的信息。正如湖北省保險學會龔鋒會長在論壇閉幕式上總結此次論壇的意義時指出的:利用高峰論壇這種形式來研究湖北省保險誠信建設是自我省上世紀80年代恢復保險業務以來的第一次。湖北省保險業誠信建設高峰論壇的舉行,既符合我省保險業誠信建設的實際,也符合國家保監會的關于今年實施保險誠信建設年的精神。論壇的如期順利召開,將有助于擴大社會各界對保險業誠信問題的關注,對于進一步加強保險業誠信建設很有意義。他希望以這次“湖北保險業誠信建設高峰論壇”為契機和平臺,推動湖北省保險業誠信建設邁出新的步伐。
(執筆:孫麗娟宋敬華)
責任編輯 宋敬華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