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第三波經濟全球化浪潮招致了眾多的抗議行動和理論批判,促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經濟全球化這柄“雙刃劍”的雙重效應。盡管反全球化的多重視角令人不免有“亂花漸欲迷人眼”之感。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一些經典論述才是幫助我們做出深刻分析與現實選擇的準則和利器。
關鍵詞:反全球化;反思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雙重性
中圖分類號:F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4-0011-04
伴隨著持續進行的信息革命和科技創新,從上世紀80、90年代就席卷而來的新一波經濟全球化浪潮仍在不斷沖擊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在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促進國際交流的同時,它也因隨之而來的負面效應而成為某些人眼里的洪水猛獸,使得反全球化抗議運動此起彼伏,批判經濟全球化的國際性思潮頻起波瀾,促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一下經濟全球化這柄“雙刃劍”的雙重效應。了解和借鑒反全球化運動與思潮的經驗無疑是必要的,但面對“亂花漸欲迷人眼”般的多重反全球化視角,惟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才能幫助我們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及其趨勢,從而才能做出理性的現實選擇。
一、世界反全球化運動及思潮引起的反思
(一)反全球化運動是對全球化負面影響的自發反應。擁護還是反對全球化,根本上是利益分配的問題。一些國家、人群、組織從經濟全球化中受益,一些則逐漸被邊緣化;在一國內部也存在著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失落者。因此,目前發起和參與反全球化運動者大多數是西方發達國家因全球化競爭而造成的地位下降或感受到威脅的階層,例如面臨著新興市場國家競爭的傳統產業的業主或管理者,由于全球化競爭而喪失與資本家談判權力的工會和左翼人士,也有由于全球化導致人口流動而造成失業的人員。發展中國家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的階層和集團也是反全球化的先鋒。
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2000年發表的《千年報告》里中肯地指出,很少有人、團體或政府反對全球化本身,他們反對的是全球化帶來的懸殊差異、經濟不穩和社會失調等。實際上,反全球化運動并非否定全球化的存在或反對全球化本身,而是對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做出的激烈反應,是要反對存在重大弊端的引導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經濟秩序。
反全球化運動從一定意義上對全球化的健康發展做出了有益的貢獻,促進了國際經濟協調機制的完善;但是,反全球化運動團體眾多、成分復雜、組織散漫,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核心力量。它們并無統一的行動目標和綱領,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和統一的組織,總體上仍然是比較盲目的,很難形成合力。同時,此起彼伏的運動容易引發社會動蕩,具有無政府主義傾向,又缺乏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可行性建議措施,各群體各執其詞,各自為戰,不能代表各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不是歷史發展的方向。
(二)反全球化思潮對全球化負面效應的批判和反思。新自由主義或新保守主義仍是目前全球化研究中學術思潮的主流;然而,不同的聲音始終不曾停息。總的來說,西方左翼對全球化持批判和反對的態度。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新左派、生態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等等是全球化的主要批評者,只是視角各不相同。作為右翼學者,能夠擺脫對全球化溢美之詞的比較著名的如索羅斯(1998),一方面認為經濟的全球整合帶來的巨大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同時他認為,全球經濟實際上應被視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而這一體系也存在缺陷。羅伯特·薩繆爾森(2000)認為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是加快經濟增長速度、傳播技術和提高富國與窮國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但也是一個侵犯國家主權,侵犯當地文化和傳統,威脅經濟和社會穩定的一個有很大爭議的過程。斯蒂格利茨(2003)則以主流經濟學家的反叛者形象,猛烈抨擊了主導著全球化進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及其背后掌控者,指出雖然“全球化本身既不好也不壞,它具有產生巨大利益的力量”,但是由于發達國家到處推行市場原教主義的全球化,導致“在世界上的許多地方,全球化并沒有帶來可比較的利益。對于許多人來說,它似乎離未緩和的災難更近了。”
當今西方左翼的反全球化理論形形色色,其基本脈絡主要沿著20世紀60年代的依附論、70年代世界體系論、90年代陷阱論發展而來。9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反全球化理論觀點紛紛呈現,從各個角度剖析了全球化的負面影響。
1.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工具,帶來了不平等。一國可以通過參與全球化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全球化帶給各國的利益是不平等的,對某些國家來說甚至弊大于利。由于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同,不可能有全球范圍內真正的平等競爭,居于強勢地位的發達國家以其在資源配置和游戲規則制定方面的優勢來推行全球化,并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學者和西方左翼人士眼里,全球化是發達國家掠奪發展中國家的工具,是發展中國家的陷阱。例如,阿蘭·伯努瓦(1996)認為,全球化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經濟不平衡的加劇,同時殖民主義仍然以其他方式繼續存在。k.s.科摩指出,“事實上,現在的金融體系及其自由化僅使那些已經享有特權并且主宰世界經濟的國家受益,代價卻由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它們當中最窮的國家承擔。”聯合國2000年《人類發展報告》也承認,“迄今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窮國和富國、窮人和富人的鴻溝”。
2.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國家的主權,威脅世界民主政治。盡管存在爭論,但有很多學者論述了經濟全球化會削弱民族國家的主權。蘇珊·斯特蘭奇(1997)在承認全球化的前提下,認為國家權威在逐步消逝,國家的三項傳統職能——防務、維持貨幣的存在以及提供福利在弱化。阿明(1995)則認為,全球化早已侵蝕了民族國家的主權,并且在按照邏輯發展的要求對經濟、金融以及貨幣體系進行著全球化管理,損害著民族國家管理經濟的效率。
馬丁和舒曼在《全球化陷阱:對民主和福利的進攻》一書中,更為明確地指出,“渦輪資本主義在世界范圍的滲透似乎已不可阻擋。它正在摧毀自身存在的基礎:即能夠發揮職能作用的國家與民主的穩定……政府在所有與生存攸關的未來問題上只是一味地讓人們注意跨國經濟及其強大的客觀強制,把所有政治都變成一種軟弱無力的表演,民主國家于是就名存實亡了。全球化把民主推進陷阱。”
3.經濟全球化給福利國家的福利制度帶來了危機,加劇失業和兩極分化。國家政府迫于全球性的競爭,不斷消減社會福利開支。哈貝馬斯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合組織國家的福利支出遭到削減,失業壓力加重,放棄社會福利導致社會福利國家曾經抑住的危機趨勢重新抬頭。經濟全球化破壞了暫時實現了的社會福利國家妥協的歷史局面。一些學者認為,全球化是發達國家失業的根源,造成社會福利水平的下降,乃至直接威脅民主。資本為了追逐更高利潤而轉移他國,導致失業增加。
利佩茲認為,在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出現危機后,新泰勒主義或自由的生產模式主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過程,與之相適應的分配是沙漏型的,即中產階級受擠壓,下層勞動者的收入大幅度降低,少數富人的收入顯著增加,結果收入向儲蓄階層和金融資產所得集中,導致了金融資產的不斷增加。
4.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破壞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帶來了經濟的嚴重失敗。全球化缺乏世界管理使世界經濟的投機性和風險性大為提高。經濟全球化加劇了國際市場間的競爭,弗朗索瓦·沙奈認為在競爭中跨國公司的對手往往遍及地球的各個角落,為了戰勝對手,不得不追加投資擴大生產規模。這種競爭循環加劇了生產過剩,為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愛德華·赫爾曼(1999)認為,全球化標志著產出率和生產率的大幅度下降而投資增加了,金融投機活動活躍,金融危機越來越有威脅。隨著私有化的增強和管制規定的減弱,不受控制的金融實力與政府及管理機構力量之間的矛盾增加,全球性衰退的可能性也在持續擴大。
5.全球化對工人階級和各國左翼的不利影響。里奧·邁爾(Leo Mayer)認為,公司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提倡者和受益者,全球化破壞了原有的階級力量之間的平衡,不利于勞動者。同時,在世界范圍內新的國際分工也沒有導致國際工人之間的團結,工會的作用也在下降。伊藤誠提出,日本政府在行政改革的形式下推行新自由主義,導致了工會作用下降、左翼政黨力量削弱、失業率上升等問題。
6.全球化的發展加劇了環境污染與擴散、生態失衡和資源枯竭的趨勢。薩米爾·阿明、沃倫斯坦等都將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和由此造成的生態危機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世界體系面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基斯·皮杰爾指出,在資本對社會控制的第三個階段,資源枯竭的危機正在威脅著由資本主義秩序控制的全球秩序,這種危機表現在:處在原始積累階段的地區面臨著超自然的災難,資本國際化受到阻礙并從生產領域向投機領域轉移,中心國家在地理政治方面擴張已經倒退到了弱肉強食的時代。
當前對全球化的研究已從描述性階段向反思階段過渡,在理論論述同時也作了很多實證研究。在反思全球化當中,國內學者的研究仍以描述性、定性分析、從發展中國家整體利益分析為多;國外學者則較為細化,分析全球化對經濟增長、收入分配、階級關系、生態危機等不同層面的影響。
總體上看,這些反思仍然存在著某些局限。一是對于全球化的弊端,列舉現象的感性認識仍占很大比重,尚未形成有足夠說服力的完整理論體系,未作出以強有力現實數據和研究結果支持的實證分析,更沒有任何一種理論能夠為大多數反全球化運動所認可、用以指導實踐。二是由于理論支持不足,反全球化思潮中批判居多,而能相應提出替代方案或改進措施的很少,破強而立弱,欠缺可實施性。今后,反全球化思潮若能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必將能夠在理論領域產生更大的影響、在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經濟全球化本質和趨勢的二重性
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社會或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的理論,這一理論涉及的所有重要問題和揭示的所有基本命題都是世界性或全球性的,經濟全球化問題無疑應當納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視野。就我們面臨的時代而言,也只有卓有成效地回答全球化時代的問題,馬克思主義才有可能獲得新的創造性發展。
盡管由于馬克思的“六冊計劃”未能實現,并且當時的全球化僅處于萌芽階段、可供研究的現實依據太貧乏,然而,經典作家仍在對資本主義矛盾深刻剖析的基礎上,以其遠見卓識揭示了全球化有關問題的本質和趨勢,其辯證的分析讓一百多年后的我們不得不為之嘆服。同時,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特別是他分析世界歷史時代的方法,仍然是我們認識和分析全球化問題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一)分析全球化的動力根源。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由生產力進步所決定的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而資本主義充當了歷史不自覺的工具。正是在利潤動因的驅動下,現實的全球化不斷進行著,自出發之日起,推動者就并未讓其肩負著去建設和諧平等的美麗新世界之義務,其負面影響的產生正是它實現自身目標過程中的必然結果。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將全球化與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聯系在一起進行研究,認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動力是資本擴張,目的是通過剝削剩余價值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全球化的最終動因是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提供的可能和提出的要求,直接原因則是資本對利潤的追求,創造世界市場的趨勢已經直接包含在資本的概念本身。“資本越發展,……也就越是力求在空間上更加擴大市場,力求用時間去更多地消滅空間。”列寧也曾指出,“只要資本主義還是資本主義,過剩的資本就不會用來提高本國民眾的生活水平,因為這樣會降低資本家的利潤。他們只會把資本輸到國外去,輸到落后的國家去,以提高利潤。在這些落后的國家里,利潤通常都是很高的。”
(二)考察全球化的發生發展機制。在創造世界市場的過程中,資本主義中心國家先是通過殖民統治、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進行原始積累,建立起在世界體系中的霸權地位;隨著資本主義市場體制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統治地位,中心國家以工業領先和技術優勢為物質基礎,轉變為依靠經濟上的優勢、運用市場機制來繼續支配和掌控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這是統治的具體形式上的變化。
如果通過分析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來看全球化發生發展的本質,首先是資本主義制度內部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由一國向國際擴展,并將國際范圍內國家之間的矛盾改造為宗主國與附屬國之間的矛盾(主要指對殖民地原料、市場和奴隸的掠奪);繼而逐漸形成在國際分工體系下中心國家和外圍國家間的矛盾(強調市場經濟框架下的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分工和交換)。即如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是“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資產階級“使東方從屬于西方”;后一發展階段則是:“把世界范圍的剝削美名其曰普遍的友愛,這種觀念只有資產階級才能想得出來。在任何個別國家內的自由競爭所引起的一切破壞現象,都會在世界市場上以更大的規模再現出來”。“如果說自由貿易的信徒弄不懂一國如何犧牲別國而致富,因為這些先生們同樣不想懂得,在每一個國家內,一個階級是如何犧牲另一階級而致富的。”
(三)分析全球化中矛盾的演化和加劇。資本主義一方面通過世界市場來突破國界內原料的緊缺、消費投資需求的限制和就業壓力,向外轉嫁著矛盾和危機,另一方面,“……實行自由貿易以后,政治經濟學的全部規律及其最驚人的矛盾將在更大的范圍內,在更廣的區域內,在全世界的土地上發生作用……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對立達到了頂點。”經濟的全球化把生產與消費、個別企業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組織性的矛盾推向更深更廣,“資產階級生產的一切矛盾,在普遍的世界市場危機中集中地暴露出來”。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到高級階段的一個特征,也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一波全球化的重要表現。金融資本的迅捷流動充分地體現了資本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追求價值增值,大大推進了生產社會化;然而,作為虛擬資本,金融資本使經濟現象和經濟聯系更為紛繁復雜,蘊含更多可能破裂的經濟泡沫,并具備了將一國金融風險現實地轉化為危機、并進一步使危機在國際間蔓延的轉化和傳播機制。金融不產生剩余價值,只是重新分配剩余價值;在全球化進程中,金融不僅是導致剩余價值在一國內部各部門各集團間重新分配,而且也進行著在國家之間的分配。換言之,金融全球化使資本主義矛盾能夠更迅速更有效地轉嫁出去,同時,也更容易使矛盾累積、深化、拓展和反饋回來,在國際間產生連鎖反應。
(四)關于全球化的性質和趨勢。全球化具有雙重動力——動力基礎是生產力的進步,尤其是新技術的蓬勃發展和市場的擴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張則加速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并使之附加了不同發展模式、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擴張和蔓延。全球化的雙重性質與此是相一致的:從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看,無疑是歷史的進步;從生產關系角度看,則既是必然趨勢又不能簡單視作“歷史的終結”。
因此,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也表現在兩個層次上:一層是生產力意義上的全球化對一國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影響,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巨在的物質財富,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巨大的社會進步意義;第二層是生產關系意義上的全球化對一國生產力、生產關系的影響,它一方面創造了大量先進的生產組織、經營方式和管理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益,另一方面又使生產資料集中于少數人、少數社會集團和國家手中,產生了全球范圍的高度壟斷,惡化了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使現存的社會生產關系和國際經濟秩序更加不公正,更加不合理。可以這樣說:前文所述的全球化之種種弊端主要是來自生產關系意義上全球化的后一個方面。這一進程中弊端的產生根源在于資本主義制度對該進程的主導,即全球化的惡果來自于資本主義方式。因此,反過來說,資本主義引導的全球化必然引起社會的震蕩和世界的不和諧。
由此可以推斷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具有著二重性:一是全球化為共產主義準備了物質前提;二是全球化在促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迅速膨脹的同時,也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擴展到全世界并不斷激化與升級。跨國公司極盡一切手段搶占國際市場分額、加劇世界市場競爭,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矛盾深化;南北貧富差距拉大,各國內部收入分配分化,加劇了全球層面上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社會購買力相對縮小之間矛盾;經濟全球化下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沒有消失,形勢更加復雜。世界市場危機的可能性不斷增強。
總之,全球化直接的動力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資本內在擴張動力和外在競爭壓力的矛盾運動,是資本主義主要發達國家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世界、努力轉嫁和延遲矛盾與危機,由此產生的影響一方面客觀上促進了生產的進一步社會化,同時也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擴展到世界范圍,其結果,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失調和世界性危機的可能性。
三、對經濟全球化的前景展望及我國的現實選擇
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種種負面影響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世界層面的深化表現,反全球化是資本主義框架下全球化內在矛盾的表現形式。對于經濟全球化,人們已基本達成共識,認為它是一柄“雙刃劍”,積極作用與負面影響兼具,風險與機遇并存。全面、辯證地運用二分法分析當然是必要的,但我們也應當認識到,主要的負面影響不是源于經濟全球化本身,而是由于當前的全球化是資本主義體系下主導的全球化,即是由作為基礎生產關系的全球化所導致的。因此,全球化中體現的各種效應是其生產方式一種合力的表現,我國作為在全球化體系中處于從屬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幻想著只受惠于經濟發展而同時規避一切不利的國際分工是不現實的,期冀著完全地趨利避害是不太可能的。
(一)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的調整期。在當前全球化航程中,總體上仍是由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來掌舵,有些矛盾是在此種力量對比的局勢下難以避免的,還將繼續存在下去;有些是發達國家內部某些行業、階級或群體的利益受到沖擊而呼聲強烈,由發達國家統治階級視勞資力量的對比做出局部的犧牲或福利制度的調整而在其一國內部解決;有些是不同地位國家間以自由競爭為手段造成的利益分配不對等,可通過民族國家的斗爭和積極爭取來有限地緩解;還有一些失控的、威脅到所有國家共同利益的矛盾,如生態危機、恐怖主義,需要通過適當的國際合作和國際協調來處理。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反映出來的全球化負面影響造成的激烈沖突,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在國內的長期統治中已取得較為豐富經驗、經過反復修正改良(即不斷調整使得這種制度具有較強的穩固性、彈性和適應性,從而表現為其潛力還沒有最后完全發揮出來),但在國際統治中目前尚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思想,可以說還未尋找到更為溫和、合適、更有利于其長期主宰的形式,有效的國際協調機制還未形成,加之受到某些各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干擾,全球化表現出一定的失控狀態。
很多學者認為,全球化一方面為共產主義準備了物質前提,同時使得內在基本矛盾再無發展空間而最后將過渡到共產主義。對這個總趨勢的預言是正確的。但是,盡管在空間上資本的觸角已再無可延伸之處,資本主義全球化在經過反思后,面對著全球化表現出一定的失控狀態,面對著重重壓力,其主要推動者將會反思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與時代要求的不適應,并相應地調整國際經濟體制,形成一定的國際協調機制,以求尋找到更為溫和、更有利于其長期主宰的形式,從而使“制度潛力進一步發揮—基本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一螺旋反復進行,直至該制度的能量全部發揮殆盡。客觀上,這一調整過程則會促使經濟全球化迎來一段較為平穩、可持續性發展的時期。
這對于世界共產主義事業而言將意味著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不過社會主義國家和后進國家也應當充分利用好那一段可能出現的寬松時期增強經濟實力,爭取國際地位,為共產主義最終在世界范圍內取得勝利醞釀基礎。
(二)積極爭取在國際上的發言權和更為有利的國際地位。反全球化現象的出現使得全球化向更加理性的進程前進。揭示全球化的弊端,不是為了阻撓這一趨勢或避免融入這一潮流。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不容回避,否則就會被世界經濟邊緣化而遭受更大的損失。國際經濟制度規則盡管更利于領先的國家,但我們也可以利用一些已經制定好的規范的協定和規則來從中獲利,“搭便車”本身可節約大量的交易和協調成本。進一步說,加入全球化對多數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各國聯合起來以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規則為條件參與全球化固然可以改善目前的境遇,但是如果一部分國家接受現狀加入,另一部分加以抵制,則接受者將會得到更大的好處,抵制者將遭受更大的損失。因此,納什均衡的結果就是各國都不想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落后。
分析經濟全球化的二重性,我們的目的是獲得更清醒的認識、采取更理智的行動,為國家的發展政策提供參考。某種意義上,我們過去一段時期對全球化的盲目推崇,可以說是與對GDP的狂熱崇拜、對市場神化的迷信都密不可分的;而對全球化的反思中,則深深蘊含了對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人類生存環境、收入分配矛盾等問題的關注,是我們當前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現實世界中國際關系復雜,國家利益仍是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只有積極地參與全球化才有機會取得發言權,才能爭取一切可能的場合制定有利于己的規則,盡可能地改善不利地位。對國際規則需要有一個從熟悉到利用,再到爭取參與修改舊制度、制定新規則的過程。總之,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必須摒棄玫瑰色的幻想,也必須避免被動地盲從。就我國的理性選擇來說,要在參與全球化過程中積極利用國際運行機制的調整、促進國際經濟地位的改善。
責任編輯 柏振忠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