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其他產業一樣,農業也存在著道德風險。農業道德風險具有侵害主體主要是非農業主體、受害主體的弱質性、競爭手段為非正當性、調查和處理過程的復雜性等特征。農業道德風險的成因是人們道德“倫喪”、對利潤的非理性追求、地方保護主義及制度的不完善和有法不依或對侵害主體懲罰過輕。農業道德風險防范與控制必須建立誠信檔案,確立“以防為主”原則;理順管理體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加強對從業人員的道德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通過“代位求償”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農業道德風險;特征;成因;防范與控制
中圖分類號:F3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06)04-0186-03
一、農業道德風險的基本特征
1.侵害主體主要是非農業主體。農業企業主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也會導致農業道德風險,如在禽流感發生時沒有參加農業保險的農民為了自身的利益,把死家禽拿到參加了保險的農戶家以獲得保險利益等,但是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范圍小,并不會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在新形勢下,非農業產業已經成為導致農業道德風險產生主要侵害主體。據新華網河南頻道記者林嵬等報道:2004年5月在對黃河污染情況進行調查時發現,從黃河中上游到下游,水質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尤其是黃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質為劣五類水,基本喪失水體功能,黃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15億156億元。農業是黃河上的用水大戶,目前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1億畝,用水占黃河總用水量的90%。黃河水污染不但造成農作物品質下降,還使一些農田水利設施報廢,給農業造成的損失每年最高達33億元。而造成污染的則是黃河沿岸的各類工業企業在不經任何處理的情況下任意向黃河排放污水。除工業污染外,劣質農藥、劣質化肥、劣質種子等也通過各種途徑流入農村,造成農業企業、農民家庭造成重大損失,如2005年,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的農民因為使用了劣質化肥而造成爛秧,麗水市遂昌縣農民因為使用了劣質化肥而造成3000多畝四季豆遭受損失。
2.受害主體的弱質性。農業道德風險的受害主體是農業產業。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作為國民經濟基礎的農業與非農產業相比,呈現出明顯的弱質性特點;在二元經濟結構轉換滯后的發展中國家,農業的弱質性表現得更為明顯。在發展中國家,姜太碧等認為農業弱質性的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能力下降,農業可持續發展缺乏后勁;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日益降低,農民收入極不穩定;農業科技投入不足,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等等。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與城市相比,對從事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民來說,則是明顯的弱勢群體,農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地位都明顯處于劣勢。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方面是農民增收緩慢,另一方面是害農坑農的事件不斷發生,由于農民收入低、文化水平低、農業生產時節性強等原因,用過高的司法成本來解決以上問題顯然是不現實的,從而使農民對問題的解決失去信心。
3.競爭手段為非正當的競爭。價值規律是貫穿于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中的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比如趨勢,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要求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獲得,商品交換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每個生產者要獲得最大的利潤,應該采取改進技術,加強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產生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經濟生活中,一般來說,每個人都希望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因而存在著為自己謀求最大限度利益的行為傾向。人們可以在合理、合法的范圍內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可能利用一些機會將利益內在化,同時將成本和費用外在化,逃避經濟責任。后者的行為,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完全符合收益——成本計算要求的,但是從倫理道德的角度來看,卻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導致農業道德風險的往往是后者,他們不是利用價值規律在改進生產技術加強管理上下工夫。而是采取非正當的競爭手段,如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等手段來降低生產費用,達到利己的最大化,客觀上則損害了農業產業。
4.調查和處理過程的復雜性。影響農業生產的因子很---多,從外因來說,水、肥、氣、熱等每4\"因子都會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的影響,而從內因來說,種子的質量等也會對農業生產產生重大的影響。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加快,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產業化程度的增加,對農業的影響因素已經由過去的氣候因子為主要影響因子轉化為多種因子綜合起作用,無論是哪一個環節發生問題都會影響農業生產。在當今社會,如環境污染對農業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但對環境污染對農業生產影響的調查則是相當復雜,對農業生產導致的后果的評估體系至今尚未形成;假農藥、假種子、假化肥對農業生產導致的危害也顯而易見,但由于農業生產較長的周期性的特點,等到農民發現問題出現的時候,再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則已經誤了農時。農業道德風險發生后,一方面是政府部門的取證難度增大,另一方面確定導致農業道德風險的直接原因難以確定,而問題的解決更是遙遙元期。
二、產生農業道德風險的原因
1.人們道德“倫喪”是農業道德產生的內因。馬克思主義認為,不同社會,不同階級以及不同民族之間,有不同的善惡標準。在社會生活中,人們依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準對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進行的善惡判斷和評論,表明褒貶態度。道德評價對道德行為進行全面考察并作出裁決,分析判斷哪些行為是善的,哪些行為是惡的;對善的行為給以贊揚、褒獎,對惡的行為加以批評、譴責,進而幫助人們明確自己承擔的道德責任。它可以揭示一個人行為的善惡價值,判明這些行為是否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是否符合道德理想,從而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形成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棄惡揚善,以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在我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人們看到一個現象,即道德淪喪。改革開放以來,國外的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進來了,但作為資產階級的實際行為準則和道德原則的利已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也進入了我們的國度,在利益的驅動下,人們的道德觀念開始動搖,“拜金主義”思想在升溫,認為“前途前途有錢就有途”。缺乏職業道德,金錢至上、物質利益至上已成為某些群體和團體的信條,商業欺詐、違背盟約、意氣用事、不顧眾人利益、坑蒙拐騙等隨時可見。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傷農、害農、坑農事件的發生也就可以理解了。
2.對利潤的非理性追求是農業道德風險產生的客觀因子。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在追求自己的滿足或快樂,在努力實現既定目標下,達到快樂或滿足的最大化,這就可以建立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快樂或滿足函數,也就是經濟學所說的效用函數。
在這個函數中,U表示人們實現的滿足程度,v、w、x、y、z等則分別代表財富、榮譽、感情、成功和事業等。人們選擇不同的自變量,或者不同自變量的構成以實現他們的U值最大化,不管他們選擇道德或非道德行為方式都是如此。所以,人們的行為有道德與非道德之分,只能是人們偏好或選擇的自變量,或者是自變量組合的不同。例如,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的農民因為使用了劣質化肥而造成爛秧,麗水市遂昌縣農民因為使用了劣質化肥而造成3000多畝四季豆遭受損失,其原因就在于某化肥廠為了獲得利益的最大化不惜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廢硫酸做原材料以降低生產成本。這種對金錢的非理性追求而置國家法律、社會道德于不顧導致了農業道德風險的發生。
3.地方保護主義加劇了農業道德風險產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個統一的大市場,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生產資料是通過采購而來的,農業生產環境則是一個開放的系統,當發現農民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問題的處理則是困難重重,究其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地方保護主義盛行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子。在處理這些問題的時候,被執行者多是各種企業,而這些企業與所在地政府或所屬部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就是當地政府開辦的,所以執行的時候,有關方面常不予協助,有的甚至出面阻撓。地方黨政領導以言代法、以權壓法、越權干預法院執行工作的情況時有發生。雖然環境保護早已列入基本國策,但在現行地方領導干部的政績考核指標中,環保還沒有列為重要內容。在有的地區,至今仍然對污染嚴重的企業搞“掛牌保護”,將之樹為經濟發展的“功臣”。更為突出的是,環境執法體制不順。當地方領導追求盲目發展時,如果環保局長不折不扣地依法行政,就容易得罪當地領導,就有可能丟“烏紗帽”,或者對其停撥經費,使環保部門無法運轉。
4.制度的不完善和有法不依或對侵害主體懲罰過輕則進一步導致了農業道德風險的產生。自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六十六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督促有關單位進行治理,防治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排放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造成農業生態環境污染事故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調查處理;給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造成損失的,有關責任者應當依法賠償?!倍诘谑路韶熑卫飫t沒有相關的規定。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四條規定“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于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法執行”?!吨腥A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第五十條規定“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違法生產、銷售產品貨值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對違反本法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后果處以罰款;情節較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第四十四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造成土地、森林、草原、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資源的破壞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吨腥A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生產假農藥、假獸藥、假化肥,銷售明知是假的或者失去使用效能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或者生產者、銷售者以不合格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冒充合格的農藥、獸藥、化肥、種子,使生產遭受較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使生產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筆者認為在我國的有關法律中對農業道德風險的侵害者來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體現較少,處罰力度明顯偏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對環境污染對農業造成的損害處罰力度則是太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里有具體的規定,但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往往不能落到實處(鮮見有相關報道)。
三、農業道德風險控制與防范
1.建立誠信檔案,確立“以防為主”原則,加強對農業道德風險的防范。從純道德的意義上來講,對非道德行為的約束主要來自個人內心信念、社會輿論的監督。從個人內心信念角度來說,由于社會各方面所存在的誘惑,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往往會使人們的內心信念發生動搖,從社會輿論的監督來說,則往往是事后的監督,因此筆者認為建立全面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記錄所有個人和經濟單位的誠信行為,以供各類有資格的經濟部門隨時調閱查詢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它將違背誠信規則的行為都及時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違背誠信規則的行為起到防范的作用,同時也給不顧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公司和個人起到震懾作用。
2.理順管理體制,實行責任追究制,嚴格控制農業道德風險的產生。地方保護主義是危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毒瘤,它的存在除部分官員的狹隘思想外,重要的是我們體制上存在著漏洞。我們國家設了很多的行政執法部門,這是很有必要的,但對有些執法部門來說,我們的行政管理體制則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環保部門。我們國家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保護好環境,保護好資源,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環境問題更是把全人類都聯系在一起。我們的條塊分割的環保體系就很難使我們的環保問題搞好,試想兒子管老子怎么能夠管得好?特別是當經濟利益與環保相矛盾的時候,我們的官員總是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借口,以犧牲環保為代價造就地方經濟的短時期的發展。所以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體制上下工夫,理順管理體制,對事關國計民生、有可能涉及各方面的行政部門變現在的橫向管理為縱向管理,由中央(或省)直接管理,由中央(或省)直接劃撥經費、任命和考核官員。同時要對地方上不顧全局利益的實行嚴格的責任追究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嚴格控制農業道德風險的產生。
3.加強對從業人員的道德法制教育,樹立正確的義利觀。法律是調節人們行為的底線,道德則是調節人們行為的上線。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平同志也說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財富的追求應該是鼓勵的,關鍵是必須合乎國家的法律法規,必須遵循社會道德,必須合乎市場經濟的游戲規則,只有這樣才是取之有道。義利觀是商業活動的價值論,是商業活動的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利”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物質需要,“義”也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精神追求,義與利具有客觀存在的必然性??鬃犹岢鰜怼傲x以生利”的命題,荀子提出“以義制利”的命題,先秦儒家“義以生利”和“以義制利”的思想,明確表達了道德追求對物質利益的生成與制約作用,社會主義的“義利觀”是建立在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統一的基礎上的,是資產階級的個人利益至上、損人利己的世界觀的升華,只有樹立無產階級的科學“義利觀”,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道德觀,才能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才能使我國安全的度過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多事之秋階段。
4.通過“代位求償”減輕農民負擔,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代位求償”來自保險的一個概念,其原義是指在財產保險合同中,保險人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后,所取得的被保險人享有的依法向負有民事賠償責任的第三人請求賠償的權利。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黨中央把“三農”問題列為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農”問題的核心則是農民增收問題。在我國,農村實行的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生產方式,由于我國人口眾多,土地資源少,人均占有耕地更少,再加上我國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農民是一個不爭的弱勢群體的現狀,為了減輕農民的負擔(訴訟開支),當農民受農業道德風險侵害時,我認為作為為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政府應該義不容辭地承當起“代位求償”的義務,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1978年以來,歷經二十余年的改革開放,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的、全面的經濟轉型期。經濟轉型在促進農村市場體系的建立、優化農業經濟結構、促進農村經濟加速發展的同時,也將農業置于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之中而不得不面臨更多風險的困擾,農業道德風險是諸多農業風險中之一。在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進程中,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業風險的管理,防范和控制農業道德風險的發生,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楊小民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