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楹聯”該是掛在柱子上的對聯。自從10世紀中葉,后蜀皇帝孟昶在成都貼出中國第一副春聯之后,張貼、懸掛在大庭廣眾之下的“楹聯”,就在華夏大地上問世了。從此,楹聯文學為大眾所觀摩,所認可,所喜聞樂見,成為傳統文學園林中一朵奇葩。
楹聯有一套完整的創作規范,它要求上下聯相對應的地方詞性相類,結構相同,平仄相反,以保持對稱,使之富有文學性和音樂性。評價一副楹聯的優劣,起碼條件是合乎規范。離開了規范,根本就不成其為楹聯了。
照規矩,掛在門洞兩邊,一邊一塊的,那就該是“楹聯”了。因為除了文字上的講究以外,楹聯還講究書法、鐫刻、漆髹、裝潢。成都是這一文學品類的發祥地,對于面向社會、面向群眾的楹聯,既要注重外形,更須注重內質。
成都“耗子洞張鴨子”開了好幾家分店。每家店門上,都掛有貌似“楹聯”的左右兩塊牌牌,可是細讀其文字,卻又感到不知所云:
[右方]春江水暖鴨先知,鴨先知味味美鮮
[左方]耗子洞里烹珍禽,大雅之宴席上添
“張鴨子”是成都以鴨席馳名的風味餐廳,顧客光臨,全都沖著鮮美的鴨肴而來。“春江水暖鴨先知”,那鴨子多可愛哦,您還忍心去吃它么?下面接著的那句話:“鴨先知味味美鮮”,這就鬧不清是人吃鴨,還是鴨吃人?按說“鴨先知味”,該是顧客先給鴨子嘗嘗自己的肉味。
“烹珍禽”這句話更加嚇人。鴨子相當普通,顯然算不得珍禽;如果指的是珍稀禽肉,恐怕與動物保護法規有些抵觸;如今寫在這里,明顯不當。還有,“耗子洞”本是享譽有年的老招牌,頗為名貴,可是那詞語本身,卻只能算下里巴人。把這三個字與美味佳肴聯系在一起,反覺得有點倒胃口。外地人也許會理解成:大雅之宴擺在不干不凈的鼠洞里。
這貌似“楹聯”的兩行文字,說是對聯,根本不沾邊;說是詩歌,又無文學性;說是文學新品種,那只能冠以“不通”兩字——但它卻仿冒了楹聯外形。在成都這樣的文化古城,一家知名的餐廳竟以這樣的“對聯”張貼在自己的大門前,實在有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