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小伙伴更有吸引力
有研究發現,在有成人與同齡小伙伴同時在場的情況下,兒童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同齡小伙伴身上,而不是成人。很可能是他們覺得與小伙伴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兒童之間互相“傳授”的方式比成人的方法更適合他們。可見,讓孩子與同齡小伙伴交往多么重要!
多吃魚的孩子會交往
想讓孩子長大以后成為社交明星嗎?那就讓孩子多吃魚吧!
英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嬰幼兒每日攝取一定量的魚肉,可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理解他人,并能和爸爸媽媽建立起融洽的親子關系。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一定會成為交往能手的!
達拉謨地區的研究人員從當地貧困家庭中征集了65名嬰幼兒,為他們進行為期一年的調補。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每天給這些孩子吃一些肥厚的魚,使他們攝取足夠的脂肪酸。一年以后,半數以上原本不能集中注意力或行動力差的孩子有了明顯好轉,很多孩子成為人們搶著抱的交際寶寶。
負責此項研究的心理教育學家馬德琳·普特伍德介紹說,6個月~2.5歲的孩子如果每日能食用一些油多的魚類,5個月內就能掌握一些社交技能,語言表達能力也有明顯提高。因為,這種魚內所含的豐富的歐米加一3脂肪酸可促進學前兒童認讀、拼寫和行為能力,并可改善孩子的多動行為,從而使孩子們更擅長與人打交道,更討人喜愛!
入廁訓練,晚了嗎?
美國某兒童醫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對于27個月以下的孩子,訓練其入廁需要花一年或以上的時間,而對27~36個月的孩子進行入廁訓練,只需要花5~10個月的時間。這是因為,對于學步兒來說,他們有許多技能需要學習,如走路、說話,所以那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如自己上廁所)就可以緩一緩,放在更重要的技能之后再來練習了。更何況,這個年齡的孩子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
通常情況下,男孩子是在2.5~3歲的時候學會使用廁所的,女孩子一般要比男孩子晚3個月左右。
撲熱息痛,使用新劑量
品名:撲熱息痛;作用:有效去熱,鎮痛;副作用:很少。撲熱息痛有了新的治療程序。巴黎醫療網醫藥學負責人邦斯教授作了如下解釋:
冰當兒童體溫高于38.5℃以上,撲熱息痛是首選的退熱藥。
今天
*法國醫療委員會建議,撲熱息痛應該是單獨處方,不可同其他藥物同時服用。
*撲熱息痛服用的劑量和次數根據兒童的體重計算。而且,當兒童因退燒引起的不適癥狀沒有減退時,就不能停藥。
*在推薦的劑量內(15mg/kg,每6小時1次)服用,撲熱息痛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無毒性。但是,如果攝入大劑量的撲熱息痛(如兒童吞下整瓶的撲熱息痛或大量的成年人藥片),或者多天服用大劑量的撲熱息痛,將會引起肝中毒。
*撲熱息痛可治療輕度疼痛。
明天
撲熱息痛的服用方法會有所變化。法國研究小組在醫院試驗了撲熱息痛的新使用方法:首次服用不同的劑量。第一次服用是給雙倍的劑量,即30mg/kg,以后的劑量沒有變化。這一試驗無論是在退熱上還是在鎮痛上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結果。對術后治療,這一新劑量能夠減少嗎啡的使用,嗎啡劑量小,對兒童有更好的耐受性。
兒童肥胖,易發生骨折和關節疼痛
許多人都認為,超重兒童成年后易患心臟病或Ⅱ型糖尿病。但美國的一項新研究發現,超重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骨痛和髖關節疼痛,他們成年后將面臨更多的健康問題,特別是骨折和關節問題,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終身性畸形。
研究人員對227名超重兒童的醫療記錄進行分析,并與128名體重正常的同齡人進行對比(平均年齡12歲)。結果顯示,體重超重者中有13%的人至少發生過一次骨折;而體重正常者的這一比例還不到4%。在調查肌肉、骨骼或關節痛,特別是膝蓋痛以及行動不便等情況時,也得出了類似結果。研究人員指出,肌肉與骨骼疼痛以及行動不便,可能會導致體重超重的兒童很少活動身體,從而使這一惡性循環持續下去。
研究人員說,經常聽到孩子們抱怨膝蓋疼痛,但真正的病因卻是他們的關節開始畸變。由于行動不便而不能活動,從而使膝蓋疼痛加劇。而經常活動的孩子,他們的骨骼非常強壯,因為耐力鍛煉可以增加骨密度,骨密度的增加會使兒童不易發生骨折。
玩具一定要有教育功能嗎?
3歲以下兒童的父母對玩具有什么樣的要求?一項調查研究表明,他們希望玩具具有教育功能。
能夠讓孩子成功的玩具。
父母越來越希望玩具能激發、教育和促進孩子的自主性發展。孩子越大,父母對此要求就越高。他們認為,孩子應該為將來上幼兒園做好準備。結果是,玩具越來越朝著教育角色的方向開發,過分強調功利色彩。至于玩具的娛樂功能,父母們則將其放在了次要地位。
什么玩具令父母們喜歡?
電子學習玩具!由專業人員研究設計,可激發父母對產品的信任,保證它能適應兒童的興趣。
教育心理學家喬治的看法:
“我們不要忘記,良好的學習效果首先是通過鼓勵得來的,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自信。同樣,我們也不要忽略,孩子學會的所有東西,都是在感情的背景之下記住的。如果背景是積極的,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會受到鼓舞;在相反的情況下,孩子將會失去認知興趣。”
學習類型的玩具,雖然是讓孩子發現新事物的極好載體,但它不能代替父母的位置,無論它具有多么好的互動性!父母應該陪伴自己的孩子,鼓勵他們的每一次成功和進步。在這方面,父母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任何玩具都不能取代的。
35歲以后生孩子:可以,但要謹慎!
法國婦產科醫生杜乃爾在他的新書《當媽媽的幸福:35歲以后當媽媽》中傳遞了這樣一條信息:35歲以后做媽媽還不是太晚。但是,在英國醫學雜志中,觀點好像有些不同。他們認為,35歲以后,婦女的生育能力降低,懷孕比較困難。而且,35歲以上的準媽媽更可能遇到各種癥狀,如妊娠出血、胎盤前置。另外,還更容易出現與分娩有關的疾病,如分娩困難,更需要剖宮產,更多的早產等等。總之,盡管醫院會對高齡孕婦有更多的監測,但是,醫生還是建議不要等年齡太大了再要孩子。
有人說,每年每人使用22管牙膏和8支牙刷!不可能!事實上,在法國,平均每人每年只使用4管牙膏和2支牙刷。
編輯/陳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