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冬眠”之后能否被“直銷”喚醒?
2005年,保健品一直在冬眠
2005年保健品市場波瀾不驚,跟往年的喧囂相比顯得分外冷清,既沒有風光無限的新產品,也沒有轟轟烈烈的營銷事件,2005年的保健品行業似乎進入了冬眠期……
行業保持恢復性增長企業并購重組步伐加快
2000年的中國保健品行業達到輝煌的頂峰。隨后幾年市場則迅速轉入低迷,2003年的全面回暖后,保健品行業始終處于恢復性增長狀態。同時,企業并購重組步伐加快。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不斷通過資本運作整合現有藥業資源,實現利潤最大化和超常規發展,逐步改變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現狀。
老配方“忽悠”大市場
保健品消費水平與居民可支配收入具有很強的相關性。目前中國城鄉處于溫飽向小康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也是保健品風行的時候。加上中國在逐步走入老齡化社會,人們的保健意識不斷增強。然而不容樂觀的是,國內普遍使用的是半個世紀前的國外配方,對中國消費者是否適合?業內專家對此頗感心憂,而且這一現狀還將持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維生素產品相對活躍
近年維生素市場相對熱賣,企業集中度很高。目前市場上銷售最好的維生素產品是復合型維生素。我國的維生素產業曾一度被少數國際巨頭壟斷,目前國內維生素生產企業奮起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然而國際競爭對手開發了“多維”系列產品和保健品等高端維生素產品,并取得了良好業績,國內企業相對低端的產品結構就顯得競爭力不足。
品牌時代來臨,央視+明星成主要手段
從2004年至今,隨著軟文、概念越來越濫,送禮產品越來越多,保健品行業的誠信危機越來越嚴重,以致面臨嚴峻的市場危機。因此,作為全國性權威媒體的中央電視臺,成為許多保健品企業傳播借力的重要武器。民生藥業、健特等借助央視廣告,在消費者心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也為抵御國際品牌巨頭的全面進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同時,享有較高聲譽的影視、體育明星等代言保健品也成為行業共識,“德藝雙馨”的明星代言保健產品,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使得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加強。
直銷能否成為保健企業“免死金牌”
目前我國大大小小有4000余家保健食品企業,經過一番國家法規規范以及市場競爭以后,最終能夠真正存活下來的估計不足2000家。目前保健食品企業中有1200多家公開使用直銷模式。直銷立法將會把7成的保健食品企業拒之門外,諸多不具競爭力的小企業要么被并購,要么就此淘汰,要么轉行。
保健品連鎖經營一直是業內比較關注的重要話題,盡管在國外已經進入成熟期,但是在國內還是“新鮮事物”。建立具有自主通路體系、自主產品線、自主行銷模式的超級零售終端,將成為部分企業下一輪嘗試。中國現在直銷市場總營業額200多億元人民幣,初顯雛形。2004年,安利在中國的銷售額達到170億元人民幣,占了中國直銷市場近80%的營業額。
政策壓力將成為保健品行業發展的新一輪挑戰。2005年12月1日頒布實行的”直銷管理條例”的資金要求,使國內眾多保健品企業都將面臨著無法申領到直銷執照甚至退市的困境。而無牌經營的“準直銷模式”將始終處于“灰色地帶”,巨大的政策風險毋庸置疑。所以,在各領風騷兩三年的保健行業,直銷不一定成為“免死金牌”,但絕對會成為新的生死考驗。
2006年的保健品業
保健品目前在中國還屬于奢侈消費品,隨著保健品向普通消費品轉變,價格隨之下降將成為必然趨勢,但是保健禮品隨著包裝的檔次和附加價值的上升,價格還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保健品的發展趨勢將更加區隔化。同時,為了滿足人們快節奏生活的需要,營養保健品套餐將逐漸受到青睞。免疫調節、排毒養顏、降血脂、降血糖、植物雌激素類產品將逐漸升溫。開發新的保健食品以滿足人們追求高質量飲食的需要,將是未來保健品的一大趨勢。同時,政府嚴管,門坎提高,消費者疲憊,市場厭倦,如此種種,保健品行業將重新直面生死攸關的考驗。
乳業:告別“諸侯混戰”走向“三足鼎立,UHT奶被持續看好
我國奶業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1997年以來,我國居民乳品消費總量及人均消費量迅速增長,增長率逐年提高,2003年達到了30%的歷史最高點,盡管2004年增速明顯下降,但仍處于23%的較高水平。2005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616億元,去年同期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452億元,同比增長36.3%。我國奶業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告別“諸侯混戰”走向“三足鼎立”
2005年乳品行業已呈現三足鼎立之勢,伊利、蒙牛兩家國內乳業巨頭產品市場占有率繼續上漲,在市場上開始彰顯“寡頭”的霸氣。各占據10%以上的市場份額,市場優勢明顯,其他企業已經難以超越它們。相比之下,2004年身陷“回爐奶“和“早產奶”事件的光明乳業稍顯虛弱。乳品企業之間投資、收購、兼并或聯盟的速度加快,以伊利、蒙牛、光明為代表的乳品龍頭企業借助規模化的市場占有率和充足的原奶供應,正逐漸引導中國乳業市場由2004年價格火拼、奶源搶奪的“諸侯混戰”走向“三足鼎立”。
并購結盟,領導品牌攻城掠地
近年,伊利、蒙牛、光明這三大企業一直利用大規模的市場覆蓋率和高速滾動發展來化解成本上漲的壓力。2005年2月2日日,伊利集團和內蒙古牛媽媽乳業公司簽約合作,8月29日,伊利集團又與世界著名益生菌生產企業芬蘭維利奧公司聯姻,得到今后5年內在中國獨家使用全球益生菌LGG的權限。與伊利相比,蒙牛“利用世界的資源做大中國的乳業”的發展思路與戰略操作也是出手不凡,繼摩根斯坦利等知名投資機構向蒙牛注資,蒙牛在香港成功上市之后,8月26日,蒙牛乳業與國際乳業巨頭——丹麥阿拉·福茲公司簽訂協議,兩家共同投資5.4億元人民幣,合作生產高檔配方奶粉,希望在基本被洋品牌壟斷的中國高檔配方奶粉市場分一杯羹。
品牌混血,外籍軍團挾資本重回戰場
中國乳品的龐大市場早就為外資所窺視,早在10年前就有10多家國外企業進駐中國,但由于當時國內的乳業市場尚不成熟,“卡夫”“優諾”“帕瑪拉特”等外資品牌先后揮淚中國。而近年,隨著國內市場的繁榮日顯,外資企業也以資本注入的方式殺了個回馬槍。目前,中國乳業最具收購價值的兩家二線龍頭企業完達山乳業和三鹿集團,均已投入外資懷抱。乳業品牌多半成為混血兒,使得中國乳業本土品牌的發展面臨或多或少的危機。有理由預見,未來的乳業將是寡頭的天下;中小乳品企業面臨被兼并的命運,多會通過為大企業貼牌生產,在價值鏈上謀求自己的新定位。加上乳業外部環境的風云變幻,諸侯割據的時代將在2006年畫上句號。
“旅游”促銷不敵“超級女生”,蒙牛協同湖南衛視成為最大贏家
液態奶每年總要在夏季進行一輪促銷戰,以往價格戰總是排頭兵。而今年乳業巨頭們的夏季促銷都開始嘗試飲料業屢試不爽的常規武器——“旅游”牌。
2005年8月中旬伊利率先推出“放牧心境、享受天然”送“太平洋海島五日個人游”促銷活動,同城“兄弟”蒙牛,在2005年5月下旬至7月上旬又再度炮制內蒙古境內“草原三日游”。與此同時,光明也早早在華東地區推出了“香港迪士尼之旅”,在業內把旅游目的地第一次延伸到了境外;繼“香港游”之后,光明緊接著又與CCTV體育頻道“光明乳業城市之間“節目結盟,同步在全國范圍內舉行大型品牌推廣活動,設立“百人法國健康游”等誘人大獎。
相比“旅游”這張牌,2005年蒙牛冠名“超級女生”可謂業內最大年度贏家。央視索福瑞對主要品牌乳酸飲料所作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蒙牛酸酸乳的品牌第一提及率超出18%,已經超過其主要競爭對手伊利優酸乳近4個百分點,8月23日,蒙牛乳業(2319.HK)在香港發布了其2005年上半年的財務報告,公司上半年營業額由2004年同期的34.73億元上升至47.54億元,同期增加了近13億元。
2006年的乳業
憑借冠名2005超級女聲而火爆了一季的蒙牛乳業成為協同營銷、公關事件的典范。從2005年11月16日起,伊利集團正式成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獨家乳制品贊助商。乳業經歷了“標王”事件之后的反思,乳品的廣告投放已經逐漸降溫,而作為大眾化的食品,品牌對乳品企業又起著較重的作用。在媒體費用水漲船高、媒介投放必須趨向科學化、多樣化的環境下,加強公關、事件營銷的品牌運作手段,不僅可以起到提升品牌的效果,而且能夠有效的加強與政府、社會、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公關、事件營銷繼續成為2006年的著力點。
酒業:啤酒整合展對決,黃酒突進搶標王,白酒革新圖復興
我國酒類四大品種啤酒、白酒、黃酒和葡萄酒各自所占有的市場份額分別為85%、9%、5%、1%。2005年變化幅度不大,而在幾大產品系列中,啤酒產量自2002年首次超過美國,實現了中國啤酒發展的第一個戰略目標——成為世界第一啤酒生產大國。
啤酒忙整合,展開南北對決
2005年啤酒行業的主軸依然是整合,但整合的重點從資本和生產資源的整合向市場資源的整合過渡。青島啤酒、燕京啤酒、華潤啤酒等行業領導集團軍,目前正致力于真正全國性品牌的建立和塑造。啤酒業資本并購大旗繼續揮舞,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升級,資本并購戰也將愈演愈烈。目前我國啤酒業仍然處于區域分割明顯、企業分散的狀態。近年來,青島、華潤、燕京3巨頭分別在北京、廣東投資建廠,構筑戰略重鎮,形成一股南北對決之勢。資料顯示,我國現有的啤酒廠仍然在400家左右,與國際啤酒巨頭競爭,還缺乏相對的規模競爭優勢。因此,啤酒業的資本并購戰還將繼續。
高端拼殺,啤酒質量卻堪憂
具備規模競爭優勢的啤酒企業,不甘忍受低端啤酒利潤越來越少的現狀,紛紛把進軍高端啤酒市場作為提高利潤增長點的途徑之一,從而拉開了啤酒巨頭們繼收購布點、建廠圈地的地盤之爭后的高端市場拼殺,我國啤酒年產銷量已突破2000多萬噸,消費群體以20%的速度增長,中國的確可以稱得上是“啤酒大國”。然而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2005年對啤酒質量進行了國家監督抽查,結果顯示,抽樣合格率僅為82%。
渠道?黑道?終端暴力何時休
大而不強是中國啤酒業又一大特點,國內一噸啤酒的獲利能力最多只有100余元,而國際啤酒業則高達70美元。“利潤太低,產品同質化嚴重,這種嚴峻的局面導致終端競爭加劇,‘暴力競爭’頻頻上演。”由于個別企業對市場渠道采取壟斷式管理,一些異地擴張的知名品牌往往成為暴力事件的受害者,渠道暴力已成為啤酒企業擴張的“攔路虎”。
五糧液不甘傍“古”,與時俱進賣“花酒”
白酒產業是中國釀酒產業中的主要產業,有統計表明中國有3萬多家白酒企業,數以萬計的白酒品牌,白酒消費人群有3億之眾,有1000多億元的年銷售額,如此龐大驚人的數字,造就了白酒企業的繁榮。但是隨著白酒消費市場格局及飲酒習慣的變化,白酒產業面臨更大的危機和挑戰。近年,白酒行業的競爭更加殘酷,高端市場由茅臺、五糧液、水井坊、國窖等品牌所控制,而中低端市場則由瀏陽河、西鳳、宋河、北京牛欄山、古井貢等品牌把持,競爭慘烈。
在白酒營銷手段的嚴重同質化,宣傳概念一味傍“古”的背景下,五糧液繼推出軍人專用酒取得良好市場反映之后,2005年開發出了中國第一款分男女的功能型白酒——花酒。以“花”釀酒作為發展新方向,打破市場上洋酒與紅酒男女合用,不具有針對性的現狀。
黃酒北進搶標王
黃酒由于受到地域性消費文化的限制,一直無法實現較大幅度的增長,與啤酒、白酒相比似乎顯得人老珠黃。2005年11月18日,“會稽山”以近7000萬的巨資獲得2006年黃金資源。試圖借央視的威望,撬動全國市場,期望由區域市場邁進全國市場,實現市場升級。
葡萄酒迎來產區競爭時代
中國的葡萄酒消費從1 995年干紅熱開始,持續升溫,經過10年的努力,現在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規模,并擁有一定數量的消費群體。葡萄酒的消費總量在提升,葡萄酒的質量和消費者的品位也隨之攀高。產區是影響葡萄酒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產區本身就代表著品質。由于葡萄酒的品質“先天在于原料,后天在于工藝”,原料的好壞取決于產地,因而在所有的競爭手段中,產地的競爭將成為未來葡萄酒行業主要競爭方向。
2006年的酒業
中國啤酒行業隨著跨國啤酒企業資本的大量介入和本土優勢企業的擴張,新一輪兼并重組熱潮即將啟動,啤酒業新一輪“洗牌”即將到來。
白酒行業一度存在信任危機,消費者發現喝來喝去,產品質量都無法保證,最后還是喝老牌名酒放心可靠。這個時候,老八大名酒開始逐漸發力,種種數據表明,2006年八大名酒復興將會進一步加速。
隨著葡萄酒消費總量的逐年提升,國家政策傾斜向高檔次葡萄酒的發展趨勢,葡萄酒質量和消費者品位也在隨之大幅提高。半汁酒、低檔次酒將越來越沒有市場。然而,高檔葡萄酒更需要文化來承載,文化便成為葡萄酒業突圍的幕后推手,將為葡萄酒業發展提供原動力。
服裝:品牌之路漫漫修遠,營銷手法上下求索
從1994年起,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服裝生產和出口大國。2005年中國服裝業依然在平穩增長態勢下走入歲末。當全國零售業走勢趨于平淡時,服裝業卻迎來了2005年末的銷售大戲。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調查統計顯示,2005年第三季度,全國重點百家零售企業共完成銷售額396億元,同比增長15.1%,其中零售額325,3億元,同比增長16.1%。
縱觀中國服裝業的出口環境,可以說2005年是我國紡織貿易出口最不平凡的一年,在配額取消的利好因素和歐美等國紛紛對我國的紡織品出口設置各種限制下,紡織品出口趨勢依然總體看好,2005年1月~9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10245.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7%。
然而在我國出口服裝中,95%是價格較低的加工產品,服裝加工出口占世界的50%。由于缺少自己的知名品牌,中國的服裝產業一直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中國服裝業創品牌成為一個延續不斷的話題。
品牌之路多磨礪,品牌出身猶重要
和所有產品一樣。服裝除了滿足消費者基本的遮體、保暖需求外,還讓渡了除去產品本身價值之外的其他社會性價值。服裝產品提供的社會價值更具顯性化與個性化。這也就意味著服裝行業創品牌尤為重要。
時至今日,消費者越來越注重個性和服飾的質量、款式。縱觀服裝業的眾多國際品牌,大多講究個性化需求與品牌的結合。Levis牛仔褲讓人聯想到自由、粗獷、叛逆:而Polo展示的則是英國的鄉村貴族生活……
反觀國內品牌,大多缺乏被消費者認同的品牌文化空間。在原料、質地、手感、價格上大做文章的多,而立足于中國的民族資源、人文資源、歷史資源,以及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來著力立論者相對較少。
在國內營銷界大聲呼吁服裝要創品牌的同時,給品牌創設一個符合時尚和審美需要的“品牌出身”更為關鍵。
服裝零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由于服裝尤其是品牌服裝的產品特點,消費者對于價格的需求彈性非常大,大多數消費者對于促銷期間的品牌服飾趨之若騖。
商家了解到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后,紛紛在節假日,以各種名義推出打折促銷活動,意圖推動銷售額,獲取更大的客戶群。
2005年末,這股服裝業的促銷之風以更強勁之勢迎面撲來。始于各大商場的打折促銷活動一并引發了各品牌專賣店的紛紛效仿,更有甚者,這股風也吹向了互聯網世界,促銷已然成為服裝市場的“命門”。可以預見,2006年打折促銷活動依然會在各個終端好戲不斷。
內衣旺銷成追憶,產業協同風聲起
與前兩年相比,2005年的保暖內衣市場冷清了許多。保暖內衣市場經歷了多年的市場磨礪,從“塑料大棚”時代的結束,到連年不斷的廣告戰、價格戰,導致2005年冬季“門前冷落鞍馬稀”,即使價位已達歷史最低點,也很難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欲。
價格愈加透明,利潤愈加微薄,讓這些企業不得不研發新品來突破困局。于是,諸如“大豆纖維”、“蘆薈”之類的天然健康內衣開始登場,從以往的“保暖”功能轉而主推”天然健康”功能。
2004年纖體行業在大陸出現。隨著瑞士瑪花、修身堂等著名品牌先后進入,纖體業發展驟然提速,每年遞增在30%以上,纖體市場的前景和誘人的利潤空間被業內外人士廣泛看好。“產品需要突圍”,主打瘦身內衣的婷美率先發出了這樣的聲音。2005年10月底,婷美聯手張柏芝共同投資了蕾麗爾LELLER體雕纖體店,資本觸角從內衣行業探及新興的,利潤更為豐厚的纖體服務。
婷美謀求突圍的背后,或許不僅意味著某種程度上該行業暴利的終結,而且也同時預示了在產品之外尋求可資協同的其他產業資源,從盈利模式的意義上進行“商業創新”突圍的新思路,正在給業者帶來啟迪。
2006年的服裝業
在各路商家的短兵相接、營銷界的紛擾喧囂、消費者的引頸企盼中,創品牌話題依然炙手可熱;促銷之戰成為商家爭相為之、消費者喜之的節日大餐;而曾經依仗“科技”噱頭熱鬧多年的內衣市場也逐漸經歷著由產品概念的標榜蛻變到從產業協同上尋求產品突圍的轉變。
日化:你方唱罷我登臺,服務營銷露頭角
自2002年以來,我國日化市場銷售額便以每年高于10%的速率持續增長(2004年由于原材料上漲因素略有回調)。有數據表明,我國人均化妝品消費目前是一年2美元,歐美則高達35美元;洗滌用品我國年人均消費3.6公斤,美國32公斤,日本是9公斤。中國日化市場的需求仍然潛力巨大。
巨大的市場規模預示著中國日化大時代的來臨,然而在這塊大蛋糕上精彩地劃出屬于自己的一塊卻并非信手拈來那般容易。面對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國際巨頭的多重打壓,對媒體資源的瘋狂掠奪,各家對中低端市場的紛紛搶占,渠道模式的不斷更新,外來公司對日化商標的惡意搶注等等,有歡笑之,有扼腕之,有無奈之……
功能性消費唱響主角,廣告投放量飆升
如今的日化市場已出現“三足鼎立”的態勢,此“三足”即化妝品市場、洗滌用品市場和口腔清潔用品市場。
2005年,化妝品市場增長迅速,規模將接近684億元,綠色產品、功能性產品唱響主角;從產品理念看,補水、防曬、抗衰老、生物制劑等功能性概念是2005年化妝品營銷的重點。洗滌用品市場競爭發力的主流方向也是綠色、植物、節能節水、高效溫和和安全等功能性特點。在口腔清潔用品市場上,天然、增白、防蛀、止血等功能性組成了牙膏營銷的熱點。
2006年將會是日化市場更為紛爭的一年,日化行業的營銷者們該如何成功駕馭自己的產品;各大日化企業積極投放強勢媒體,預示了2006年的日化市場信號——功能性市場的爭奪戰會愈演愈烈。產品打出功能牌,較為有效的手法便是廣為宣傳,不斷強調,借此在消費者心中“卡位”。2006年的功能性產品一役,功能區位將日益細化,功能對應品牌的局面將會出現,高端媒體也成了各路人馬必爭之地。
近年,日化類電視廣告投放表現出持續增長的勢頭,在全部品牌投放排序中由2001年的第三位,到2002年的第二位,并在2003年、2004年中名列榜首。以寶潔為代表的一線品牌更是在央視等高端媒體重磅下注,繼2004年奪取日化標王后,又于2005年、2006年蟬聯央視廣告招標標王寶座。本土日化企業隆力奇以5606萬元、9300萬元分別獲取“2006年央視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獨家冠名和2006年下半年電視劇特約劇場廣告標的。2006年前六大中標行業中,日化行業以9.5891億元力壓通信、家電、金融行業位居第三。2006年,無論是國際還是本土日化企業在高端媒體這塊領域上必然會熱熱鬧鬧地打上一仗。
國際大鱷向下滲透,行業并購烽煙四起
2005年日化原材料不斷上漲,漲幅在20%以上,而恰在此時,以寶潔為代表的國際品牌率先拿起了價格屠刀,發出“射雕”宣言,320g裝的汰漬洗衣粉價格降至1.9元,2.2元的汰漬洗衣粉廣告隨處可見。依仗利潤空間的優勢,原本價走高端的國際品牌乘勢向中低端市場沖擊,日化市場便又熱熱鬧鬧地打起了領域之戰。與此同時,艱守中低端市場的本土日化品牌在沖擊下正經受著競爭力的考驗,步履維艱。
早于2003年起日化行業的并購就已暗戰四起。2003年12月10日和2004年1月27日,歐萊雅分別斥巨資收購”小護士”和”羽西”;2004年8月,索芙特從外資手中購得南京老牌化妝品公司“金芭蕾”80%股權:2005年1月,寶潔收購吉列;2005年2月,柳州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整體收購安徽芳草集團公司下屬的安徽芳草日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廣東飄影集團收購“孔鳳春”……多多少少預示著新的一年里日化行業的資源整合將是一條必由之路。
化妝品愈走愈高,個性服務辟蹊徑
曾經讓人瞠目的千元左右的護膚品如今已經不再會讓人大驚小怪了,高價品牌化妝品成為眾多女性的寵兒。2005年千元甚至上萬元一瓶的天價護膚品頻繁出現在內地市場上,在初嘗了2005年的甜頭之后,2006年將有更多品牌爭奪高端護膚品的消費市場。
價格的走高必然伴隨著產品各種功能的層出不窮、花樣繁多。產品功能細分以及對應的價格走高將會是2006年化妝品市場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時化妝產品的個性服務銷售也會給傳統銷售帶來一針強心劑。
2005年上半年,廣州一家化妝品公司以“美麗小鋪”大聲勢進入日化市場。此品牌的運營手法是建立“美麗小鋪”直營連鎖店,直營店除銷售“美麗小鋪”品牌的化妝品外,還提供花茶品飲、閑情咖啡于一體的休閑服務。
利用美容院終端建立自己的銷售體系,提供具有一定價值的個性美容打包服務,以服務帶動產品銷售,這樣的日化渠道協同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消費者的定制需求,已在幾家企業中開始嘗試。可以預見,2006年,從產品銷售向服務延伸轉變將可能形成星火燎原之勢。
直銷立法,誰主沉浮?
和保健行業一樣,隨著2005年年底直銷法的頒布,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直銷成為最熱門話題。以傳統方式銷售日化產品,巨額廣告費和促銷費成為眾多日化企業的不能承受之重。而年底的直銷立法無疑給那些想進入直銷模式的日化企業掃除了政策障礙。
2006年,是中國直銷法頒布的第一年,面對這么長時間的市場空白,很多日化企業都會有一種“直銷沖動”。國外傳統直銷巨鱷譬如安利、雅芳在中國開展直銷已達10年,在中國市場上的操作經營已日趨成熟,必將給眾多中國企業帶來可借鑒、可思考、可學習的模式和經驗。
2006年的日化業
廣告傳播始終是日化行業的強心劑,2006年的日化行業依然會“吆喝聲”四起,接踵而至的是五花八門的“功能牌”,高端權威性媒體成為各家不得不攬入懷中的高炮利彈;國際日化大鱷的向下沖擊以及行業內的資源重組趨勢勢必使得本土日化企業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步履維艱;高端市場依然是一塊誘人不已的大蛋糕,眾多國際品牌紛紛試水待戰;而在傳統銷售模式日益受到;中擊的同時,服務營銷、協同營銷、直銷等將成為2006年日化企業的新寵。
(編輯:白哲qingyan2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