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從語義角色的角度分析了“抱怨”和“埋怨”用于對人時的差別,指出了對物時二者的使用傾向,據此分析了《現漢》釋義中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同義詞辨析要進行語法功能、組合語義關系(語義角色)、語義屬性的整合描寫,要有語言整體觀。
關鍵詞 抱怨 埋怨 語義角色
一、問題的提出
同義詞詞典和辨析手冊從詞義著重點、適用對象和語義輕重三方面描寫“抱怨”和“埋怨”的差異,各家的觀察結果很不一致:語義輕重上,劉叔新認為“埋怨”重、“抱怨”輕,張志毅、高慶賜、佟慧君的觀點則完全相反(在語義輕重這一點上,“埋怨”輕、“抱怨”重的看法占據了主流,實際上,這兩個詞的語義輕重往往會依說話人的語氣、語境等不同而變化,正如方文一所指出的,語義重的和語義輕的兩者都可用,語義輕重的差別在其詞匯意義中遠沒有在“輕視、鄙視、蔑視”、“請求和懇求”、“努力和竭力”中那樣顯著和穩固,是語境所賦予的);在適用對象上,各家都認為可以用于對人、對物,但在“抱怨”對人時是否可以用于對自己,卻有不能用,少用(張志毅、高慶賜、鄧守信),可以用(佟慧君)的分歧。詞義著重點上的分歧可見表1所示;
方文一發現了二者辨析上存在的主觀性規定的問題,呼吁同義詞辨析“應該從語言實際出發”,而不能“主觀地硬性規定它們有這樣或那樣的差別”,這是非常正確的,但是方文一在另一篇文章中論證的二者是等義詞的結論,卻更不符合語言事實,以下旬中的“抱怨”都不可換為“埋怨”(本文所依據的語料是人民日報1995-2000年的語料[括號內標“人”]和中科院計算所數字化研究室的漢英跨語言語料庫[括號內標“中”]):
她總是抱怨(*埋怨)雞毛蒜皮的事。(中)
許多人抱怨(*埋怨)他們太忙,找不到時間閱讀。(中)
林杏光的《人機通用現代漢語動詞大詞典》中,二者基本式都可帶一個施事和一個受事,擴展式也基本一致(“抱怨”的擴展式有12項,“埋怨”只有其中6項,不過似有列舉不全之嫌,根據筆者的語感,“埋怨”亦可用于其他各擴展式中)。孟琮的《漢語動詞用法詞典》中,二者都可帶對象類名賓、動賓、小句賓,后面都可以出現相同的動時量、動態助詞、結果補語和趨向補語。這兩本詞典顯示,除了“埋怨”前可以加“很”,二者的語法功能和語義格關系也完全一樣。
從語言事實出發,“抱怨”和“埋怨”的差異的確存在,本文擬從語義角色角度分析一下二者的差異,并以此反觀《現代漢語詞典》(下簡稱《現漢》)釋義中存在的問題。
二、語義角色視角下的“抱怨”與“埋怨”辨析
1.“抱怨”與“埋怨”所涉及的語義角色分析
“抱怨”與“埋怨”的核心義素是表示不滿,同時,這種不滿是借助于言語行為表達出來的,因此“抱怨”與“埋怨”是情緒類心理動詞,同時又是言語行為動詞。作為情緒類心理動詞,涉及的語義角色有主體(“不滿”情緒的擁有者)、對象(“不滿”情緒的針對者)、因事(“不滿”情緒產生的原因),如:
人群中有幾個人(主體)埋怨我(對象)不該放司機走(因事)(人)
當我們(主體)抱怨現在的孩子(對象)不理解父母(因事)時……
作為言語行為動詞,涉及言語行為主體、對象、內容等語義角色。在這雙重的語義角色中,情緒活動的主體和言語行為的主體是重合的,都是人,情緒活動的對象和言語行為的對象、情緒活動的因事和言語行為內容卻未必重合。‘‘不滿”的對象可以是物,是外在的客觀環境條件,也可以是人或人的動作行為,下文對語義角色的分析將從這兩個方面展開。“抱怨”和“埋怨”都有名詞的用法,本文暫不討論。
2.“埋怨”常有遭遇不如意事件的語用預設
“埋怨”有兩種用法:
A.有遭遇不如意事件的語用預設,認為造成不如意事件的原因是某人或某事物,如:
(果園被搶)我們是譴責偷者、搶者的不勞而獲、無法無天呢,還是埋 怨蘋果太紅、太誘人呢?(人)
(沒趕上火車)李國安仰天長嘆,一個勁地埋怨不爭氣的腿(人)
B.無不如意事件的語用預設,僅僅是用言語行為表達對某人或某物、某種情況的不滿,如:
妻子埋怨他一點活兒也不干,兒子則說……(人)
有些輕生者決意離開人世,他們埋怨郭文香多管閑事。(人)在我們的語料調查中,用法B的用例是大量的,《現漢》對“埋怨”的釋義僅涵蓋了用法A,應該予以修正。
“埋怨”的用法B與“抱怨”有換用的可能,用法A只能用“埋怨”。不如意事件往往成為話題兼作主語,而主體卻往往省略(如“考得不好埋怨老師”等)。在下文的分析中,將不再涉及用法A。
3.“抱怨”與“埋怨”的情緒活動對象和言語行為對象重合情況差別
在“不滿”對象是人的情況下,“埋怨”的情緒活動對象和言語行為對象一般是重合的,“抱怨”卻一般不重合。如用法B的2例,把二者蘊含的言語行為活動還原(“你怎么一點活兒也不干”、“你真是多管閑事”),可以發現,“埋怨”的言語行為對象總是不滿的對象,是通過直接的言語行為使不滿對象知道自己的情緒,還原后的語言行為活動都是第二人稱“你”;而“抱怨”的言語行為對象另有其人,是通過把不滿對象的動作行為屙I生向第三方訴說,使第三方知道自己的情緒,不滿對象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如:
黃總收到一封旅客來信,抱怨一位空姐對病人索取藥品不夠熱心。 (人)
媽媽向我抱怨:“他總是挑食,不喜歡的就一口不吃,寧愿餓著。” (人)
“我丈夫已經好幾天沒有回家睡覺了。”麥卡錫的妻子抱怨道。(人)以上例句還原后的言語行為活動是第三人稱“他/她(們)”。由此可以推知,“埋怨”的不滿對象當言語行為發生時總是在場,“抱怨”的不滿對象則未必在場。二者所蘊含的言語行為活動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埋怨”是對話,“抱怨”是陳述。
“抱怨”言語行為的對象可以用“向”、“對”等介詞引在動詞的前面(第二例),而更多的時候在句中并不出現,是隱含的語義角色。
對“抱怨”和“埋怨”的選擇是由其所蘊含的言語行為活動的性質來控制的,與不滿對象直接接觸的對話用“埋怨”,將不滿對象的相關行為屬性向第三方陳述,用“抱怨”。當由上下文語境可以推知言語行為對象就是不滿對象時,只能用“埋怨”:
當母親提著那十幾個裝得滿滿的塑料袋,大大方方地從飯店里走出
來后,我又埋怨(*抱怨)道:“就這么一次,您就不能做得大方點?”(人)反之只能用“抱怨”。
4.“抱怨”和“埋怨”的不滿意對象和因事主體重合情況差別
“抱怨”和“埋怨”的因事是人、事物、社會某方面的屬性、情況、行為動作,由降級述謂結構來充當,這個降級述謂結構的主體在用“埋怨”的句子中,由于和不滿的對象相同而被強行刪除,“埋怨”后面的體詞性成分可能同時兼有情緒活動對象、情緒活動因事的主體、言語行為的對象三種不同的語義角色:
大娘埋怨小栓子(對象)(小栓子)沒看住(因事)。
在用“抱怨”的句子中,不滿的對象和因事主體可能相同而被強行刪除,此時后面的體詞性成分可能同時兼有情緒活動對象、情緒活動因事的主體兩種角色,此時可以換用“埋怨”,但是換用后會帶來第三方聽話者角色的刪除:
古巴隊主教練抱怨自己的隊員(對象)(自己的隊員)進入角色太慢
(因事)(人)也可能不兼,因而無法刪除,此時必須用“抱怨”,如:
有些家長抱怨他們的孩子的家庭作業繁重。(中)還有一些因事主體和動詞的主體相同而承前省略,此時“抱怨”用于對自己:
有的抱怨沒時間學習,卻又成天忙于不必要的應酬。(人)
5.“抱怨”和“埋怨”受益者的差異
“抱怨”和“埋怨”是用言語行為表達不滿,“不滿”的對象是受損者,說話人心中的不良情緒得到了發泄,可看作受益者。一般認為與“批評”、“責怪”、“罵”、“咒”一樣,二者都是損害客體(對象)行為動詞,實際分析起來卻不盡然。
“抱怨”的不滿情緒是從說話者自身利益出發而產生的,受益者一定是說話者,而“埋怨”的不滿情緒的產生或以說話者利益為出發點,或以聽話者利益為出發點,出發點的不同導致了“埋怨”的受益者既可能是說話人,也可能是聽話人。而聽話人與不滿情緒的對象重合,于是出現了接受不滿反而受益的奇怪現象,“埋怨”不全是損害客體行為動詞,當對象受益時,只能用“埋怨”。如:
人群中有幾個人埋怨我不該放司機走,多少也要讓他賠償點損失。 (人)
醫生埋怨說:“怎么到了肝硬化腹水才來看病?”(人)
6.“抱怨”和“埋怨”對物和對人的使用傾向
以上從語義角色角度分析了對人的情況下“抱怨”和“埋怨”的差別,現在要分析在對物的情況下二者的差別。表2是人民日報1995—2000年的語料中二者作動詞時對人、對物的用例情況:
可以看出,“抱怨”傾向用于對物,“埋怨”傾向用于對人,這些數據正和同義詞典和辨析手冊里說的詞義著重點相吻合——“責怪”對象是人,“不滿”的對象可以是物。對“埋怨”對物的62條用例逐一觀察,發現這些用例都可以換成“抱怨”,有一些例子用“抱怨”明顯會好一點,更符合語感,現舉幾例:
有人埋怨生活的這片土地貧窮落后,可自己卻不愿為之吃苦流汗治 窮致富。(人)
過了十八天“秋老虎”,就沒有人再去埋怨陽光的酷熱了。(人) 對物且語感上較正常的大多是那些“埋怨”在句末的用例(不滿對象在前文語境中出現),此時“埋怨”的言語行為的意義幾乎消失殆盡,僅剩下情緒心理動詞的“不滿”義。“埋怨”對物有較大的限制(有不如意預設的“埋怨”對人、對物均無限制)。“抱怨”用于對物沒有任何限制,通過對客觀存在的環境、條件、情況(工資低、物價高、好電視劇太少、公共汽車擁擠……)的訴說,使自己的“不滿”得以表達,仍然蘊含著聽話者的語義角色,這種情況下不能換成“埋怨”。
一是小學生們并不像外界傳說的那樣,抱怨沒有健康的書可讀。 (人)
有些讀者抱怨有的書店不開架售書。(人)
在情緒心理動詞和言語行為動詞兩端,“埋怨”更偏向于前者,“抱怨”更偏向于后者。
三、詞典釋義中存在的不足與我們的建議
對詞典釋義的分析以《現漢》第5版為代表。“埋怨”釋義的不足前文已有論述,建議在后面用分號隔開加上“不滿”一詞以完足義項。現在看《現漢》對“抱怨”的釋義:
心中不滿,數說別人的不對;埋怨:做錯事只能怪自己,不能~別人。按照前文分析,“埋怨”的使用傾向是對人,該釋語所反映的“抱怨”的使用對象基本是對人的,與我們觀察到的主要對物的使用傾向相矛盾,且二者語義角色上存在差別,用“埋怨”來解釋畢竟不妥。“抱怨”的語義特點是不論對人、對物都蘊含著一個作為第三者的聽話者語義角色,言語行為義明顯,建議其釋義改為“對他人陳述自己感到不滿的人或事物的行為、屬性,以表達自己的不滿”。
四、余 論
本文分析了對人時“抱怨”與“埋怨”的語義角色情況,兩套角色是否重合,受益者角色是否相同等,內容已不局限于詞匯語義,涉及格語法、配價語法的研究內容。同義詞的辨析是一項綜合工程,涉及句法、語義、語用諸方面,“《俄語語法》早在50年代就曾精辟地指出:‘應當著重強調……語言是這樣一個緊密統一體,它將其組成部分粘合成一個復雜體,以至對它的任何一種切分都是人為的,不能始終如一的。對語言語法的研究如要完全脫離詞匯,不去考察語法和詞匯的相互作用就將寸步難行。”這段話用在詞匯研究上同樣適用。在我國,張志毅先生50年代就提醒人們在辨析同義詞的時候注意語法區別,80年代提出辨析同義詞要注意語義組合關系,這些都是同義詞辨析整體觀的體現。辨析同義詞,進行語法功能、組合語義關系(語義角色)、語義屬性三個方面的整合描寫,必將開創漢語同義詞辨析和詞義描寫的新局面。
(廈門大學中文系 福建 361005)
(責任編輯 葉玉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