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翻譯研究的發展,各類翻譯詞典研究也更加深入、系統。并呈現多元化趨勢。為進一步加強翻譯學科建設,更好地促進各類翻譯詞典(尤其是譯學詞典)的編纂和出版,由中國譯協翻譯理論與教學委員會、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和山東大學成海分校翻譯學院主辦,溫州大學外語學院和湖州師院外語學院協辦的第三屆全國翻譯詞典暨譯學理論研討會于2005年10月21日至23日在上海召開。來自全國各省市的五十多位教授、專家,數十名博士生、碩士生出席了會議,就譯學詞典研究、翻譯理論與實踐、其他各類詞典編纂及譯學術語規范等問題展開學術討論。
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翻譯學院孫迎春教授就“譯學詞典中條目的內在系統”作了主題發言。他結合具體的譯學詞典,探討了譯學詞典中條目的內在系統性和層次性,并對二者之間的關系作了詳細闡述。他指出,譯學詞典的條目看似互不相干,其實存在種種內在聯系,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隱舍的系統性。譯學詞典的系統與層次關系復雜,密不可分,并有顯性與隱性之分。其具顯性者在詞典中外在可視,起重要的調節作用;其具隱性者不一定具備與之一致的外在形式,須深入分析方才可見。南京國際關系學院《外語研究》主編楊曉榮教授在發言中探索了譯學詞典的編纂原則,指出譯學詞典應注重權威性、共識性、系統性、完整性和便利性,對有爭議的問題應如實反映現狀。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張柏然教授就譯學詞典及翻譯學理論的發展與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譯學詞典研究大有天地,譯學理論不應只描述譯學,還應具有跨學科特點。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曾東京教授從編纂方針、編纂原則、體例、釋義等各方面對《中國譯學大詞典》的編纂提出了設想。華中師范大學翻譯研究中心黃忠廉教授對譯學詞典的變異詞目作了分析。山東大學博士生趙巍和尹衍桐分別就國內譯學詞典編纂的三大特征(綜合化+專題化/系列化,描寫+規范化,科學化)和五部譯學理論詞典微觀層面存在不足的原因(翻譯研究的跨學科性、邊緣性與編者的視野和主觀傾向)作了探討。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生趙剛和山東大學博士生胡剛、石永浩、范敏分別從譯學詞典的語篇角度、譯學詞典的發展、譯學詞典的性質和譯學詞典的語篇功能等角度展開了討論。
天津商學院英語系教授孟慶升教授論述了“英語詞典漢譯的基本原則”。他結合《牛津袖珍英漢雙解詞典》和《牛津簡明現代英漢雙解詞典》的編纂工作,對釋義、解釋說明、例解、用法說明等的翻譯原則提出相應策略。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劉華文博士就“漢英詞典認知性對等釋義原則和詞典編纂的本位思考”作了主題發言。他從漢語的認知結構特征、英漢認知關聯度的差異入手,指出現今的漢英詞典釋義存在對等缺陷,并提出了解決辦法。與會者還就英語詞典漢譯中存在的問題、雙語詞典中非等值詞目在詞典翻譯中的應用以及俄漢翻譯詞典對專業詞語處理的方法和理論依據等問題展開研討。
根據大會決定,第四屆“全國翻譯詞典暨譯學理論研討會”將于20cr7年在浙江湖州舉行。
(范 敏)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