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方位詞意義的理解主要取決于物像與背襯的關系。在分列關系與.內含關系中,“上/前”的意義是有差別的,意義指向也不同。一些辭書在“上/前”的釋義上,內含關系意義的考慮有些欠缺,意義的指向不同也都沒有言及。
關鍵詞 意義 圖式 關系 指向
方位短語可以在認知語言學的“物像一背襯”意象圖式中得到較為合理的解釋,方位詞意義的理解又主要取決于物像與背襯的關系。以“上”為例,我們可以說:
桌上有一本書。
天上烏云密布。但這兩種“上”的意義不同是顯而易見的:“桌上”即“桌(面)之上”,“天上”卻不再等于“天之上”。究其原因,只能是因為物像與背襯之間有不同的關系。
前例物像“書”與背襯“桌”是一種分列的關系,物像獨立于背襯(不排除接觸),背襯給出的是“外域參照”。這時,物像與背襯的關系可以理解為點對點的關系,圖示為:
由于“上”是在就物像與背襯之間的方位作出比較,“上”的“垂直、高出”義指向的是物像“書”,表示“書在上”;由于是相對于背襯“桌”作出的方位比較,所以結合背襯的具體部位,“上”可以講成“之上”,“桌上”亦即“桌(面)之上”。例中綜合表達的是這樣一種意義:“書在桌(面)之上。”不難看出,分列關系里,“上”只有垂直高出的意義,指向的是物像,可以結合背襯前加“之”來理解。類似的如“機上烏云滾滾”同樣可以講成:“烏云在上”+“機之上”一“烏云在機之上”。“上”所指位置的不一樣即“上”的多義,實際上也是由物像與背襯之間的這種關系造成的。
后例物像“烏云”與背襯“天”卻是內含關系,物像含于背襯中,背襯提供的是“內部參照”。這時,物像與背襯是點和域(包括一維的線、二維的面、三維的體等)的關系,可以圖示為:
物像與背襯之間不再具有垂直高低的關系,“上”立足的是背襯“天”與觀察點(地上的人)之間方位高低的比較,“上”之“在上”的意義直接指向背襯“天”,表示的是“天在(人)上”;由于不是相對于背襯“天”作出的高低的比較,所以“天上”就不再是“天之上”了。加上內含的因素,例句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關系:“天在(人)上,烏云在天里……”這樣一來,內含關系里,“上”除了垂直高出的意義“在上”,還兼有內含的意義“里”,“在上”的意義指向的是背襯,而不再是物像。類似的例子如:“機上有只皮箱。”同樣可以講作:“機在上,皮箱在機里。”而不是“皮箱在機之上”。
方位詞“前”的情況跟“上”很相似,“生前”、“死前”的組合同樣要涉及分列、內含關系,因此,“前”的理解同樣可以利用這樣一些關系。例如:
他生前很幸福。
他死前很幸福。“生”指活著的時候,表示的是一個時段,是域的概念;“死”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表現為短時間內發生的一個動作行為,可以理解為點的東西。結合次序的先后,生命這個過程可以圖示為:
作“生前”表述時,物像“他”與背襯“生”是點和域的關系,即內含關系;作“死前”表述時,物像“他”與背襯“死”是點對點的關系,為分列關系。
在分列跟內含兩種關系里,如同對“上”意義的理解一樣,“前”的意義也應該有所不同。后例“他死前”是分列關系,是一種點對點的關系,“前”是在就物像與背襯之間的方位作出比較,“前”水平前出的意義指向的是物像“他”,表示“他在前”;由于是相對于背襯“死”作出的方位比較,所以結合“死”,“前”可以講作“之前”,“死前”亦即“死之前”,整個表示的是“他在死之前……”。分列關系里,“前”只有水平前出的意義,也是指向物像。
前例“他生前”是內含關系,由于是一種點和域的關系,物像與背襯之間不再有水平方向先后的區分,“前”立足的是觀察點位置對背襯“生”在生命整個過程中的先后順序作出判斷,“前”之“在前”的意義直接指出背襯“生”,表示的是“生在前”;由于不是相對于背襯“生”作出的先后的比較,所以不再結合背襯“生”講作“之前”,“生前”自然也就不等于“生之前”了。整個表達的是這樣一種關系:“生在前,他在生里(時)……”。內含關系里,“前”除了水平前出的意義“在前”,同樣兼有內含的意義“里”,“在前”的意義同樣指向背襯。
綜上所述,分列與內含關系里,“上/前”的意義是有差別的,意義指向也不同。辭書在釋義的時候,這兩種關系里的意義基本上都有所考慮。如《新華字典》“上”條有:
放在名詞后:1.表示在中間:半路~,心~;2.表示方面:領導~,理
論~;3.表示在某一物體的表面:車~,墻~,桌子~;4.表示在某一事物
的范圍內:會~,書~。……結合例子,1、2、4實質上多是內含關系(“半路上”應有所不同),3多是分列關系(“車上”例外,應該是內含關系)。兩種關系都顧及到了,不可謂不周全,雖然攪在一起了,略顯紛繁。不足的是,在處理內含關系時,只注意到了內含的意義“里”,而忽略了背襯“在上”的意義;意義的指向也不明確。
“前”跟在別的詞語后面時,《新華字典》的釋義為:
跟“后”相反:1.指空間,人臉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門所向的一面,
家具等靠外的一面:天安門~,大樓一面,床~……結合例子可以看出,這里都是取的分列關系意義,不再有內含關系意義,更談不上意義的指向性,相對比較片面。在解釋“生前”、“死前”這樣的結構時,多少會顯得有些無能為力。邢福義《說“生、死”與“前”的組合》有這樣的表述:“作為短語,‘死前’的語義是組合的,即‘死+前’;其組造理據,是對‘前’的直接定位,即‘死之前’。作為合成詞,‘生前’的語義則是融合的,表示的是‘活著的時候’;其組造理據,是對‘前’的反轉定位,即繞了一個彎子,以反義的‘死’作為定位點,由死到生地表述概念,等于說‘死前之生(活著)時’。”這雖然說得過去,但繞的彎子似乎太大了些。實際上也是由于沒能充分注意到分列與內含兩種關系對“前”意義的影響,將“前”的意義單一化為分列關系意義而造成的。
總之,以《新華字典》為代表的一些辭書在“上/前”的釋義上,對內含關系意義的考慮有些欠缺,意義的指向不同也都沒有言及。
(重慶三峽學院中文系 404000)
(責任編輯 葉玉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