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牛津大學英語詞典》是一部采用新理念、新方法編就的大學英語詞典。本文在對其主要特色進行剖析的基礎上,試圖從中揭示英語詞典編寫的新模式和新趨向,以資國內辭書編纂與研究者參考借鑒。
關鍵詞 牛津英語詞典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詞典編纂
經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牛津大學英語詞典》(The Oxford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正式登陸中國圖書市場。《牛津大學英語詞典》是牛津大學出版社面向2l世紀推出的首部大學(版)英語詞典。原書名中有2個關鍵詞“牛津”、“美國大學(版)”。對于前者,學英語查詞典的人都知道,“牛津”是世界上老牌出版社中的王牌,100多年前出版的《牛津英語詞典》(The Oxford EnglishDictionary)以凝重的傳統感、嚴謹的筆風、翔實的內容著稱,堪稱“詞典之帝”(美國語言學家H.L.Mencken語),一直被視作英語詞典的“終極權威”,此后它連同以其為母本繁衍出來的“子子孫孫”,成了英語詞典編纂史上的豐碑。對于后者,國內熟悉它的人可能還不是很多,需要作些說明: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各類美國詞典中,成績卓著的是收詞量在15萬條左右的一般案頭詞典(deskdictionary)。這類詞典著重為大學生讀者服務,特別注意收錄大學各類課程中可能涉及的詞匯,語詞條目和百科條目并舉,在美國常稱為“大學(版)閱典(college[或collegiate]dictionaLy)”。一向標舉“標準英語”(King’s[或Queen’s]English)”的牛津大學出版社,為何在新世紀伊始便把目光投向大西洋彼岸,關注起美國英語,組織人馬編纂美國大學英語詞典,并把它當作牛津系統詞典的新起點呢?詞典編者在“前言”中已經給出了答案:這是因為雖說英語現在已是一種世界通用語,但是英語的中心卻是在美國。誠哉斯言,求創新也要務實,這才是出版家的眼識。這使我聯想起19世紀中葉美鹵詞典編纂史上的第一次“辭書大戰”。1828年,韋伯斯特(NoahWebster)用后半生心血苦心孤詣編寫的《美國英語詞典》面世了。兩年后,另一個新英格蘭人伍斯特(Joseph E.Worcester)編出了《發音、求解綜合英語詞典》(后于1846年更名為《通用校勘英語詞典》)。前者懷著為美國人爭氣、為民族爭光的動機,銳意革新,倡導文字改革,主張與“舊世界”徹底決裂;而后者則趨于保守,偏向英國傳統,反對韋伯斯特的革新主張和做法。由于各自的出版商在背后推波助瀾,雙方展開了激烈的角逐。較量了二三十年,最后以后者悄然退出競爭而告終。這兩位美國辭書界先哲如果地下有靈,得見這本裝幀精良的《牛津大學英語詞典》,看到老枝發新芽、名牌新起點這番氣象,想必會輾轉反側,感到大為震驚!
《牛津大學英語詞典》共收錄單詞、短語、義項等40余萬條,提供豐富的例證、精當的詞源信息以及慣用法說明等,另外還配以1000幅插圖或照片,是一部使用新方法編寫的美國英語詞典。以往的牛津版詞典大多依據那部鴻篇巨制《牛津英語詞典》,然而《牛津大學英語詞典》卻轉向1998年出版的《新牛津英語詞典》(The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利用計算機語料庫,吸收現代語言學、認知科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吸取英語學習詞典的成功經驗,借鑒美國大學(版)詞典的編纂工藝,形成了一部具有鮮明特色的英語工具書。翻開詞典的一頁頁,迎面撲來一股股清新的創新、求實之風。
縱覽英語語言學的發展史,可見詞典學隨語言學的層層演進而得以“水漲船高”式地發展,詞典力作也隨之問世。例如,歷史主義語言學催生了《牛津英語詞典》這部曠古之作。描寫主義語言學濫觴之時,《韋氏三版新國際詞典》便應運而生。《牛津大學英語詞典》與《新牛津英語詞典》一樣,以現代語言學理論尤其是認知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為指導,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向世人昭示了新世紀的英語詞典編寫新模式。且以詞典中的義項排列來說,這歷來是令詞典學家傷透腦筋的問題。有的詞典著眼于歷史,譬如《牛津英語詞典》,從最早的意義講起,往往是廢義、古義、罕用義打頭,把活潑潑的常用義掩藏其間,急煞查閱人;有的詞典著眼于當代,根據詞頻統計,從最常用的意義講起,方便是方便了,但有“見樹不見林”之弊,來源不一的詞義雜陳一起,不利于理解詞義。《牛津大學英語詞典》釋義的理論基礎是認知語言學中的“原型理論”。正如詞典“前言”中說:“語言學家、認知科學家等研制出分析用法和語義的新技術,《牛津大學英語詞典》充分利用這些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強調用法和語義的‘中心和典型性’,以區別于傳統的‘意義的充分必要條件’……”具體做法是:義項的排列首先考慮其詞性,最主要的詞性排在前面,次要的排在后面。然后,再列出詞目的中心義或典型義,隨后列出由其演變而來的若干次要意義,并按照它們的使用頻率高低排先后順序。這種以中心義或典型義為基礎的排列方法,既方便檢索,又顯示出詞義之間的聯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直困擾著詞典學家的義項排列問題。
語料庫語言學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給詞典的編纂帶來了一場革命,使得原來不可能的事變得可能。《牛津大學英語詞典》的主要依據是擁有1億詞的“不列顛國家語料庫”(The BritishNational Corpus)以及包括美國英語語料庫在內的其他幾個語料庫。語料庫的充分利用為詞典的選詞和義項的確立、慣用法的說明、搭配信息的交代、例證的擇取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雄厚的基礎。除了語料庫之外,《牛津大學英語詞典》的編寫還利用了“牛津北美閱讀計劃”(The Oxford North American Reading Program)的引文語料庫。這項研究計劃是由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專家閱讀用英國英語、加拿大英語、加勒比英語、印度英語、南非英語、澳大利亞英語和新西蘭英語等各種英語變體寫的專業和非專業文獻,收集新詞、新義和新成語。這就可以確保詞典在充分描寫美國英語的同時能全面反映作為世界通用語的英語的真實使用情況。
詞典編纂中經常爭論的一個問題,是詞典究竟該是“規范的”還是“描寫的”。約翰遜(samuel Johnson)的《英語詞典》以及《牛津英語詞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規范”語言,是教人們如何正確使用英語,所以對各種所謂“非主流”的用法往往不屑一顧;而上世紀60年代初出版的《韋氏三版新國際詞典》則走向另一個極端,完全采取描寫主義的做法,“有聞必錄”。《牛津大學英語詞典》的編者們認識到,時代在前進,語言在發展,特別是當今世界范圍內“全球化”之風勁吹,文化呈多元化趨勢,人們的價值觀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規定”與“描寫”這對矛盾,他們采用“描寫和規定并重”的原則。詞典中所設的數以百計的“慣用法說明”欄,根據語言使用的事實,搭準時代的脈搏,充分尊重今人的價值判斷趨向,既修正傳統,肯定了如“分裂不定式”、“hopefully”等被傳統語法學家視為非規范的用法,也不時地提醒讀者們在使用女性化后綴一ess以及Christian llame、Negro等詞語時要持謹慎態度,要注意諸如此類的用法的敏感性。這些做法顯然能夠引導讀者正確而又得體地使用英語。
英國詞典學家哈特曼(R.R.K.Hartmann)曾經指出:“一些英國學習詞典的特色正在被本族語詞典吸收過來,例如《新牛津英語詞典》(1998)……”同樣,《牛津大學英語詞典》的很多特色也明顯地借鑒了學習詞典。首先,傳統意義上的為本族人編寫的詞典一般不提供詳細的語法信息,而該詞典提供較為詳細的語法信息,并使用簡明的表示方式,盡量避免使用語法術語和縮略語。這是因為語言學家們注意到,詞的意義往往與句型、搭配及句法結構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向學習詞典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其次,《牛津大學英語詞典》注意提供詞的搭配信息,而詞的意義往往取決于本詞與他詞的搭配以及所使用的語法結構。該詞典充分利用語料庫提供的大量詞語搭配和語法結構素材,可使人們對語言的運用,特別是對詞的使用情況,有更準確的理解。詞典把常用搭配信息都用黑體字醒目標出,有的列在釋義之前,有的放在例句中,十分便于學生學習和模仿。
包括牛津系列詞典在內的英國詞典,傳統上只收語詞,不收百科詞。這是因為編者們認為,詞典只管釋“名”,即提供有關“指物符號”的信息;而釋“物”,即對“所指之物”作解釋,應是百科全書的任務。《牛津大學英語詞典》一反這種做法,向美國詞典學習,收錄了數以千汁的人名、地名和其他專名。這類詞條不光提供基本信息,還扼要地提供一些相關資訊,比同類詞典大大進了一步,正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江蘇 210093)
(責任編輯 陸嘉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