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首先總結了90多年以來日本外來語類辭書名稱、出版數量的變化特點,然后重點分析了該類辭書的冠名由《××外來語辭典》向《××片假名語辭典》轉變的語言學背景。最后論述了日本片假名語辭典內容上的幾個特征。
關鍵詞 外來語片假名語外國語辭書研究
遠在公元5世紀左右的古代,日本人就借用我國的漢字與詞匯,開始了自己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由于漢字的使用年代久遠,已非常緊密地結合進日語體系之中,故日本人通常不把其作為外來語對待。到16世紀中期(日本歷史上的室町時代晚期),日本開始從與其通商的葡萄牙、荷蘭等“西洋”國家那里借用詞匯。到了明治維新年間,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洋語”(主要是英語,也有法語、德語、俄語等)詞匯大量進入日語,成為通常所稱的“外來語”。與這種語言上的發展變化相對應,日本國內出版的外來語辭書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現在已是林林總總,可以說是目不暇接。筆者利用圖書館(包括我國國家圖書館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北京事務所圖書館)所收藏的有關資料以及使用互聯網上的日本圖書檢索工具(e.hon和webcat.plus)進行檢索的結果,對日本這類辭書的出版情況和特點進行分析。本文簡要介紹我們的分析結果。
一、外來語類辭書的歷史變遷
日本出版外來語類辭書,是從20世紀10年代(日本的明治末期)開始的。1912年,光玉館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日用舶來語便覧》,這是日本外來語類工具書的芻形。1914年,二松堂書店出版了一本《外來語辭典》,這是第一本用“外來語”命名的辭書。90多年來,據我們的不完全統計,日本共有77家出版社出版了143種(同一書名的再版、改訂版、增補版、新裝版、大字版等不重復計)此類辭書。從名稱看,143種辭書可分為兩類:一類稱為“××外來語辭典(字典、事典)”(以下簡稱“外類”),另一類稱為“××片假名語辭典(字典、事典)”(以下簡稱“片類”)。表1列出了這兩類辭書在不同時期的出版狀況。
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兩個明顯的變化趨勢:
其一,從20世紀10年代開始.日本外來語類辭書的出版數量在總體上呈現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采取親美政策,外來語類辭書的增長速度也加快,在80年代、90年代增長尤為明顯。2000年以后,增長勢頭趨于平穩。現在在日本各家書店的書架上,都能見到幾十種外來語類的辭書。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接受西方語言滲透的一個側面。
其二,外來語類辭書的名稱由“外類”逐漸向“片類”變化。日本出的片類辭書,最早見于1961年東京書院出版的《カタカナ新語事典》(《片假名新語事典》),在這之前的均為外類。到70年代末,這類辭書仍以外類為主(累計總數為31種,其中外類28種,片類3種)。80年代新出的外來語類辭書中,片類增加明顯(達16種),而進入90年代后,片類辭書已成為主流。2000-2005年間,片類的數量已是外類的lO倍。
可見,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出版的外來語類辭書絕大多數已稱為“××片假名語辭典(字典、事典)”了。歷來重視編輯出版外來語類辭書的日本三省堂和學習研究社出書情況的變化,可較具體地證實這一點。
三省堂是日本的辭書出版大戶,也是出版外來語類辭書歷史最長、數量最多的出版社。該社先后出版了外類辭書5種共8個版本,片類辭書11種17個版本(見表2)。其主要特點是:①1987年及以前出版的均為外類辭書。②1991年開始陸續出版片類辭書。③將《デイリ一コンサイス外來語辭典》(《日常簡明外來語辭典》)和《コンサイス外來語辭典》(《簡明外來語辭典》)兩個系列的名稱,分別于1994年和1995年改成相應的片類辭典名稱。④片類辭典收詞量大,修訂、再版的周期短。
學習研究社(簡稱“學研社”)是僅次于三省堂的片類辭書出版社。從1986年起先后出版了5種共計9個版本的片類辭書(見表3)。學研社的特點是未出過外類辭書(至少我們未能檢索到);且辭書名稱中較多使用“カタカナ新語”,而較少使用“カタカナ語”。
二、外來語辭書改名的原因
日本人為什么要把近年來新出的外來語類辭書改稱為“片假名語辭書”呢?
首先,我們看看日本小學館的《日本國語大辭典》(第二版)是如何解釋“外來語”與“片假名語”的:
外來語在國語中,從外國語吸收來的、能作為本國語的一部分來
使用的詞語。在日本,特指室町時代(1336-1573)開始從漢字文化圈以
外的語言吸收到日語里的詞語。
片假名語通常用片假名書寫的詞語。特別指外來語與和制外國 語等。
從“外來語”的定義看,其特征有兩點:①主要是從歐美語言吸收來的。②已經能像本國語一樣使用,也就是說能被一般大眾所理解。“片假名語”的要點是:①以日本的表音文字——片假名書寫,即書寫形式有特點。②不僅包括一般外來語,還包括同樣用片假名書寫的“和制”(日本加工的)外國語。這些“和制外國語”與“外來語”是有聯系也有區別的。其相同點是都來源于歐美語言,都用片假名書寫;不同點是“外來語”已經“國語化”,成為日語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和制外國語”對一般大眾來說,尚屬于以片假名標記的“外國語”,沒有“國語化”或者“國語化”的程度很低,一般大眾在理解與使用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后,大量引入歐美來源的音譯詞匯。這些詞匯中,有一部分逐漸融入日語體系,成了“外來語”,而有一部分尚沒有充分達到“國語化”,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外來語”。從20世紀80年代起,日語中歐美來源的音譯詞增加更加明顯,一些人士甚至以“泛濫”來形容。與此對應,收錄、解釋這些詞語的工具書也越來越多地采用概括性強的“××片假名語辭典(字典、事典、手冊)”之類的名稱。
三省堂將《コンサイス外來語辭典》修訂后改稱《コンサイスカタカナ語辭典》出版時,在詞典“前言”中特別指出:“在日常生活、商務、公眾宣傳等方面,不斷產生新的詞語。這些新語之中相當的一部分是片假名語。有許多尚未完全國語化的以英語為主的外國詞語,頻繁地出現在會話與文章之中。為了對應這種現象,本書也致力收錄了這一類型詞匯。所以,也將書名由原來的‘外來語辭典’改成了‘簡明片假名語辭典’。”
可以說,片類辭書的出現與定型,正是日本語言生活變化的一個側影。
三、片類辭書的特點
片類辭書對外類辭書既有繼承,也有發展。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總體結構沿用外類辭書的框架。從歷史發展來看,片類辭書是在外類的基礎上順應語言變化所出現的,所以結構框架、體例上的變化不大。例如,除個別分類排列的辭典之外,大部分詞典的詞條排列采用日語“五十音圖”的順序;絕大部分辭書將常用的英文字母縮略詞收入附錄。嚴格說來,英文縮略詞與片假名語從日文標記法上看應是并列的,不應從屬于片假名語。但從詞匯來源上看,英文縮略詞主要是從歐美語言借用過來的,與“外來語”屬性一致。所以,片類辭書將英文縮略詞作為附錄,也是由外類辭書沿襲下來的。
第二,片類辭書側重收錄日本語言中的歐美語來源新詞,而對人們所熟知的片假名詞語則不予收入。這樣做,可節省辭典的篇幅,增強辭典的實用性、便攜性。但由于對“新詞”的判斷帶有較強的主觀性,各部辭典所掌握的尺度區別頗大,所以收詞量極不一致。收詞較少的如日本實業出版社出版的《最新カタカナ用語と略語3300辭典》(《最新片假名用語與略語3300辭典》,收3000多條)和學研社出版的《困つたとき早引きカタカナ新語辭典》(《困惑時速查片假名新語辭典》,收7500條);收詞量大的如《集英社ポケツト片飯名語辭典》(《集英社袖珍片假名語辭典》,收35000條)、三省堂出版的《コンサィスカタカナ語辭典》(《簡明片假名語辭典》,第3版收55200條),等等。
第三,片類辭書修訂、再版的周期通常較短。大多數日本人對外來語/片假名語采取獵奇或寬容的態度,使用片假名詞語的“泛濫”現象屢禁不止,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于是已出版的辭典也通常在較短的時間里修訂再版,以保持較強的時效性。如三省堂的《コンサィス》系列,從1972年出版《コンサィス外來語辭典》(《簡明外來語辭典》)第1版到2005年出版《コンサィスカタカナ語辭典》(《簡明片假名語辭典》)第3版,在34年中出了7個版次,這在其他類型的辭書中是比較少見的。
漢語中的外來語也日見增多,但我們出版的漢語外來語工具書非常少見,只在1990年前后出版了兩本,且目的都是供語言研究用,并非為了解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實際需要。近年日本倒是為幫助學習漢語(中國語)而出版了兩本“中國外來語”辭典:一是日中通訊社的《最新中日外來語辭典》(張一帆等編著,1999年出版),一是東京堂出版的《從日語查中國外來語辭典》(鈴木義明等編著,2002年)。我國的外來語辭書應如何發展,還請大家共同獻計獻策。
(河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保定 071001)
(責任編輯 陸嘉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