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州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省委十屆八次全委會和州委九屆十一次全委會精神,全面推進海西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加快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設之際,中共海西州第十次代表大會、海西州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和政協海西州十一屆一次會議召開。這是“十五”規劃和“十一五”規劃交替之年召開的具有承前啟后,推動海西走向富裕、文明、和諧的重要會議。肯定了中共海西州委九屆領導班子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省委的各項決策部署,團結帶領全州廣大黨員干部和各族人民群眾,牢牢把握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圓滿完成了州九屆黨代會確定的奮斗目標,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充分體現了州委新一屆領導班子在中共青海省委的領導下,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扎實工作,千方百計搶抓機遇,堅韌不拔應對挑戰,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旺盛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努力實現“十一五”規劃宏偉藍圖的堅強決心。
過去的五年,是海西發展歷程中取得輝煌成就的五年。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0年的53.41億元增長到2005年的134.34億元,年均增長16.2%,超過“十五”目標1.2個百分點。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由2000年的4.43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12.4億元,實現了由保工資、保運轉開始向有能力投入農村牧區、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的轉變,經濟結構調整順利推進,特色經濟框架初步形成,堅持把培育和形成產業優勢與特色經濟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主動方向,推動優勢產業向提高規模擴總量、綜合利用上水平、精深加工上檔次轉變,逐步形成了資源稟賦與競爭優勢相結合的產業結構和經濟體系。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建成了一批事關海西長遠發展的交通、能源、水利、通訊、農牧、市政、社會事業等項目,基礎設施長期落后的面邈明顯改善。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廣泛吸收省內外資金、技術、人才參與海西開發建設,形成了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發展環境。城鎮面貌發生顯著變化,城鎮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一批優勢產業突出、具有區域特色的小城鎮形成。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不斷完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實現應保盡保,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覆蓋全州,城鄉特困群眾救助體系初步建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環境保護、人口和計劃生育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新進展。同時,有力地推進了精神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取得豐碩成果,大力加強了黨的建設,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日益鞏固發展。
展望未來,藍圖宏偉,開創未來,豪情滿懷。今后五年,是海西改革與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關鍵時期。州委提出,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牢把握發展與和諧主題,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按照“兩大歷史任務”、“三個保持與發展”、“六個走在全省前列”的總體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同時提出,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工業增加值、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四個翻一番”,全州綜合經濟實力再上一個新臺階等各項目標。目標是宏偉的,任務是艱巨的,前景是美好的,這就要求我們全州上下齊心協力,并肩作戰,勇于開拓,勇于創新,努力開創海西美好的未來。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應以清醒的頭腦和科學務實的態度認真總結過去的歷史經驗,權衡得失,取長補短,在今后的各項工作中不出任何差錯,真正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考驗,使我們的各項事業沿著切合海西實際的正確方向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