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時期是我區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我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完善發展思路,著力推進“三化”進程,經濟進入了一個快速增長期,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形成了“西部開發中的內蒙古現象”。這五年,是我區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系統總結“十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和經驗,對于“十一五”期間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構建和諧內蒙古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回顧
(一)國民經濟高速平穩發展,經濟實力跨上新臺階
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達到3822.77億元,年均增長16.6%,比“九五”時期快約5.3個百分點,比“十五”計劃快7.6個百分點;“十五”前4年年均增長14.4%,高出全國平均增速近5.4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跨上第一個1000億元用了近50年,第二個1000億元用了六年,2004-2005年不到兩年的時間就跨上了第三個1000億元的臺階。2003-2005年經濟增長速度連續3年居全國第一位,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由2000年的1.44%上升到2004年的1.66%,在全國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到第23位,在西部地區的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2005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600元左右,是“十五”計劃的1.8倍,年均增長16.5%,比“九五”時期快7.5個百分點,提前6年完成了“十五”計劃制定的到2010年人均生產總值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由2000年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2.9%提高至2004年的107%;在全國的位次由16位上升至12位。2003年人均生產總值與全國同步超過1000美元;2004年人均生產總值突破萬元大關,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列西部第一。
(二)固定資產投資呈現新飛躍,為經濟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
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688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44.2%,高于“九五”時期34.9個百分點,比“十五”計劃快32.2個百分點;“十五”前4年年均增長43.2%,高出全國平均增速22.2個百分點,其中2003-2004年連續兩年增速居全國第一位。“十五”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918億元,是“九五”投資總額的3.96倍,比1950-2000年50年的投資總和還多3488多億元。“十五”前4年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5%。在投資高速增長的同時,投資結構日趨合理。“十五”前4年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69.3%,其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投資額比“九五”總和還多3倍;農村牧漁業投資年均增長22%;交通運輸業投資年均增長38%;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年均增長41.8%。固定資產投資的歷史性跨越,與重點項目的建設密不可分。農牧業和生態方面,相繼實施了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一批生態建設重點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73億元。能源方面,新開工煤炭項目20個,建設規模達到7400萬噸,三個項目建成投產;新開工電源點項目74個,新增電力裝機1200萬千瓦,超過自治區成立以來新增電力裝機容量的總和,新開工風電項目17個,投產6個。重化工方面,累計開工建設重點項目19個,建成項目7個。交通方面,完成了京包線部分路段和集二線集寧至賁紅段擴能改造以及呼和浩特火車站、包頭火車站、滿洲里口岸站、二連口岸站擴能改造,開工建設了集張鐵路、海滿復線;建成了國道110線、國道210線內蒙古段等9條高速公路和6條一級公路;建成了烏海機場、滿洲里機場,擴建了通遼、錫林浩特機場飛行區,呼和浩特機場擴建、鄂爾多斯機場和海拉爾機場航站區擴建等工程已經開工。重點建設項目形成的生產能力將在“十一五”經濟發展中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財政收入大幅度增長
2004年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為2.42噸標準煤,比2000年減少0.39噸。200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25.9億元,是2000年的11.3倍,年均增長64.1%;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03.6,比2000年提高114.8個百分點。2005年財政總收入達到536.3億元,較2000年增長2.4倍,年均增長28%,比“九五”期間快11.7個百分點,比“十五”計劃目標快18個百分點;“十五”前4年年均增長23.7%,高出全國平均增速5.2個百分點。財政收入達到100億元用了近50年,達到200億元用了5年,達到300億元僅用了2年,2005年僅用了1年時間就突破了5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收入2004年達到196.8億元,是2000年的1.07倍,年均增長20%,對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1%,其中工商稅收的貢獻率為32%。2003-2004年財政總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首位。2005年人均財政收入達到2239元,是2000年的2.4倍,年均增長27%,比“九五”時期快17個百分點;“十五”前4年年均增長34.8%,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7.1百分點。
(四)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工業化水平顯著提高
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所有制結構調整和城鄉結構調整,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大力推進工業化和農牧業產業化,產業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三次產業比例由2000年的25:39.7:35.3演變為2005年的15.7:44.4:40.2。農牧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下降,工業經濟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農牧業穩步發展,畜牧業經濟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農牧業增加值達到600.09億元,年均增長7.2%,比“九五”時期快3.2個百分點,比“十五”計劃快3.2個百分點。2005年牧業年度牲畜總頭數突破1億頭(只),牛奶、羊肉、山羊絨產量居全國首位;畜牧業占農牧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37.8%上升至2005年的44%;農區牲畜頭數占全區牲畜總頭數比重的比重由56%提高到68%。工業經濟快速增長,總量實現翻番。2005年,工業增加值達1390.89億元,“十五”期間年均增長21.5%,比“九五”時期快9.8個百分點,快于“十五”計劃11.5個百分點;2003-2005年以來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連續三年居全國首位,能源、農畜產品加工、冶金、機械、化工和建材等優勢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原煤產量、發電量、平板玻璃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在全國的位次前移,包鋼等8戶企業集團進入全國1000家最大企業集團。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較2000年增長2.6倍,工業綜合效益指數超過全國水平,比2000年提高了75個百分點,在全國的位次由2000年的26位上升至22位。“十五”期間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8%。服務業較快增長,金融、房地產、旅游業等新興服務業發展迅速。2005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537.55億元,“十五”前4年年均增長12.3%,高出全國平均增速4個百分點。2005年服務業從業人員所占比重達到38%,比2000年提高7.3個百分點。
按照“突出發展大城市,加快發展中小城市,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的思路,加快城鎮經濟發展,提升城鎮功能,不斷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到2005年,城鎮化率達到47.5%,比2000年提高5.3個百分點。城鎮基礎設施大為改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包頭市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2005年,城市實有鋪裝道路長度比2000年增長30.9%,供熱面積增長76.7%,城市供氣普及率提高19.6個百分點,供水普及率提高10.1個百分點。
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非公有經濟發展迅速。非公有制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3%提高到2004年的30.8%,非公有制經濟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社會投資額的比重由29.8%提高到38%,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8%提高到27%。
(五)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
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瓶頸”制約得到很好緩解,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交通設施規模迅速擴大,技術等級顯著提高,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到2005年末,公路總里程達到7.9萬公里,新增1.2萬公里;結束了沒有高速公路的歷史,行車里程達到了1000公里;初步形成了西起巴彥浩特東至海拉爾橫貫東西的公路運輸大通道,帶動了沿線經濟的發展;全區實現了全部旗縣通油路,100%的鄉鎮(蘇木)、90%的行政村(嘎查)通公路。鐵路總里程達到7934公里,比“九五”末增加755公里。民用機場達到9個,有26條主要航線與北京、上海等國內主要城市和俄羅斯、蒙古相連。 電力建設發展迅猛。2005年建成跨越“三北”、長度達3700公里的220千伏電網;2004年發電量達到815.4億千瓦時,比2000年增加85.7%,新建11萬伏以上輸電線路5463公里。
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初步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重點城市、流域和區域的環境質量得到較大改善。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到200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17.69%,比2000年提高2.8個百分點;到2005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達到20個,成為全國擁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多的省區。與此同時,生態建設的后續產業開始起步,草產業、沙產業得到長足發展。
(六)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為城鄉居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37元,年均增長10.5%,比“九五”時期快5.3個百分點,比“十五”計劃目標快3.5個百分點;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9元,年均增長5%,比“九五”時期快0.9個百分點,徹底扭轉了2000-2001年低速增長甚至下降的局面。2003-2004年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分別由2000年的23位和20位上升至2004年的14位和17位。2005年城鎮居民和農牧民人均消費支出分別為7056元和2200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79.6%和36.2%。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2000年的34.5%和47.7%下降到2004年的32%和40.5%。200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1340億元,比2000年增長1.5倍。醫療保健消費快速增長,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474.7元,比2000年增長65%。通信和交通消費成為亮點。2004年人均交通通訊支出699.87元,比2000年增長95.2%;電話用戶突破千萬戶,比2000年增長2.4倍;移動電話用戶超過固定電話。城鎮居民家庭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由2002年的0.88輛迅速增加至2004年的3.47輛。教育、旅游、住房消費持續升溫。居民對耐用消費品消費趨于高檔化、個性化,現代化、高科技的家用電器、空調、家用電腦、家庭影院進入到城鄉居民家庭。城鎮居民居住環境有較大改善,2004年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9.88平方米,農村牧區人均居住面積達18.9平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4.34平方米和1.9平方米。
(七)科教興區成果顯著,社會事業得到全面進步
科技事業穩步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十五”前4年,科教文衛財政支出累計達316.36億元,年均增長20.5%。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研成果顯著。截至2004年,共有國有獨立研究與開發機構145個,國有單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數比2000年增長4.6%。“十五”前4年,共獲得國家和自治區各類科技成果獎359項;專利批準量3069件,比“九五”時期增長12.9%。
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各級各類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投入明顯增加,辦學條件逐步改善,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基礎教育不斷優化,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3%。2005年“普九”人口覆蓋率(以旗縣位單位)比2000年高22.7個百分點,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比2000年高7.2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比2000年高20.3個百分點。到2004年末,高等院校達到31所,比2000年增加13所;各類高校在校生人數35萬人,比2000年增長59%;2004年少數民族在校大學生比2000年增長2.3倍。
衛生事業較快發展,城鄉居民健康狀況繼續得到改善。加大政府投入,加快建設了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等公共衛生體系,2003年成功戰勝了“非典”疫情。農村牧區衛生工作取得新發展,新型農村牧區合作醫療試點的參保率達到73.8%。2004年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及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降至21.6‰、27.16‰和52.07人/10萬人,2005年人均期望壽命增加到71.3歲,實現了“十五”計劃確定的目標。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到2004年末,初步實現了盟市統籌;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比2000年增加61.2萬人;2005年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基本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333.9萬人和222.3萬人,分別比2000年增加38.8萬人和1.9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92萬人。
(八)改革繼續深化,對外開放不斷推進
經濟改革成效顯著。外貿、物資和商糧三大集團改革進入掃尾階段,國有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邁出實質性步伐。國有中小企業活力增強。農村牧區稅費改革實現歷史性突破, 2005年在全區范圍內全部減免了農牧業稅。城鎮住房制度、政府機構等方面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對外開放持續推進。累計引進國內(區外)資金累計到位2655億元,年均增長46.4%,是“九五”時期的6.4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6.7%。招商引資項目達12000多項,其中,投資額在5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482項,引進到位資金1580億元,占到位資金總額的61.7%。投資環境繼續改善,利用外資規模擴大, 2005年外商直接投資累計完成23.32億美元,比“九五”時期總還多19億美元,增長4.4倍。“十五”累計利用外資38億美元,比“九五”時期增長7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其中,直接利用外資23億美元,年均增長54.8%。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完成178.78億美元,年均增長19.9%,增速快于“九五”時期6.4個百分點。口岸經濟發展迅速,口岸基礎實施建設得到加強,2005年過貨量達到2700.9萬噸。
二、經驗和啟示
內蒙古作為一個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為什么能在“十五”時期步入持續快速的發展道路,實現跨越式發展,有著內在的規律性。總結成功的經驗,對準確把握發展規律,科學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制定和實施正確的發展思路是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基本保證
內蒙古的實踐證明,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如何,歷來都與發展戰略的科學與否密不可分。“十五”之初, 自治區黨委按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提出“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于這個中心,各項改革措施都要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為此,在深入調查研究區情和深刻把握國內外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對區情得出了正確的判斷:從發展階段看,我區正處在工業化中期的初期階段,經濟 將有可能實現加快發展;從發展條件看,我區存在著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地廣人稀優勢和后發優勢。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完善經濟建設的思路。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堅持“一條主線”、加快“兩個轉變”、強化“三大動力”,突出抓好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牧業產業化的發展思路,成為實現“十一五”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行動綱領。自治區黨委七屆三次全委會上提出“近幾年內經濟可以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和“優勢地區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七屆四次全委會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努力做大經濟總量。七屆五次全委會提出努力爭取保持一個較長的快速增長期,保持經濟平穩、持續增長和理性推進工業化。所有這些,為自治區經濟發展明確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指出了重點。“十五”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表明,這些立足于我區實際的發展思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我區經濟實現“長周期、快增長、高效益”發展,超額實現“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按照第七次黨代會以來確定的發展思路,我區緊緊抓住經濟建設不動搖,堅持能快就不要慢,排除各種干擾,以工業化為中心,大力推進“三化”進程,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特別是推動先進生產力發展。全區上下形成了抓經濟、上項目的熱潮,重點建設項目做到了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研究一批。“十五”末,我區是全國在國家主管部門待批重點項目最多的省區。通過擴張總量,優化結構,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工業經濟取得了大踏步進步,集群化發展初見成效。圍繞把我區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基地的目標,制定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培育和發展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提高農牧業生產的集約化和組織化程度,切實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發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化服務,農牧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就,成為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乳、肉、絨等農牧業產業化企業和產品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名片”。展望“十一五”,我區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既要堅持“十五”期間正確的發展思路,又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內蒙古置于全國發展的大局之中,認真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深化對區情的認識,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二)搶抓機遇是實現經濟跨躍式發展的關鍵
國內外的經驗證明,一個地區的經濟是可以抓住若干次發展機遇從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內蒙古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的優勢突出,改革開放以來全區上下加快發展的意愿一直很強烈。進入“十五”以來,內蒙古成功地抓住了兩次大的機遇,從而實現了區域經濟的大踏步發展。一是抓住了我國進入工業化中期,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機遇,大力發展能源及相關產業,成為國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之一。二是抓住了國家設施西部開發戰略的機遇,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經過不懈努力,全區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好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堅持非均衡發展,構筑經濟增長極是經濟跨越式發展的主要途徑
優勢地區和優勢產業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提升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的主要著力點。我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的良好條件和基礎;同時,由于各地區在資源稟賦、區位環境、產業基礎和生產力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決定了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不可能同步。我區在深刻認識區情和國內外市場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遵循非均衡發展規律,鼓勵要素向優勢地區和優勢產業聚集,重點發展能源、冶金、化工、農畜產品加工、特色裝備和高新技術產品生產等六大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加快改革改造步伐,大范圍吸引國內外資本和技術,大力發展產業集群,不斷提高產業和產品附加值,推動了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地區的發展集中表現在呼包鄂地區經濟的迅猛增長和優勢縣域的跨越式發展。呼包鄂地區是全區經濟發展最為活躍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區的比重由2000年的39.3%提高到2004年的47.6%。準格爾、托克托、和林等旗縣經濟得到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區經濟快速增長的亮點和重要支撐力量。2004年財政收入超億元的旗縣達到43個,比2000年增加31個。“十一五”期間,非均衡發展戰略仍將是我區經濟建設需要堅持的原則,同時必須處理好均衡發展和非均衡發展的關系;特別是要處理好區域發展的關系,在繼續鼓勵優勢地區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努力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協調發展。
(四)堅持大范圍配置資源,促進生產要素優化配置是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保障
大范圍配置資源,增強經濟自主增長機制是欠發達地區經濟騰飛的必然要求。“十五”期間,我區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經濟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努力優化發展的軟、硬環境,促進經濟增長模式由政策推動為主向市場推動為主轉變,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投資主體趨于多元化,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穩定增長的內在動力不斷增強,經濟自主增長機制初步形成。在推進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我區抓住國際資本流動和國家重化工業重新布局和調整的有利時機,堅持大范圍、高標準、寬領域、多渠道合理配置資源,充分利用東三省、京津冀和俄蒙等國內外資源,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有利地推動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通過加大招商力度,引進國內外大企業、大集團,并與我區的資源優勢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相結合,形成了新的巨大的生產力。2005年引進區外國內資金與外商直接投資之和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45%。
(五)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關系,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我區始終把以人為本,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物質和文化需求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以提高收入水平為核心,努力改善人民生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的形成,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提供了強大的群眾基礎。為了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重要的舉措。通過建立經常性的工資增長機制、發放生活補貼以及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城鎮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通過免征農業稅、實施農村牧區稅費改革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農牧民負擔;通過實施糧食直補和農機具補貼,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通過鼓勵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拓寬了農牧業勞動力就業渠道,增加了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
(六)加強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駕馭經濟的能力
黨的領導是我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取得突出成就的基本保證,“十五”期間顯得尤為突出。自治區第七次黨代會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區情、符合宏觀經濟發展規律的發展思路,并不斷加以完善。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充分調動全區各級干部群眾發展生產力的積極性、創造性,上述發展思路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全區上下形成了能快就不要慢、你追我趕的經濟建設氛圍。國家實施宏觀調控以來,針對干部群眾思想和行動中出現的顧慮和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把宏觀調控作為我區面臨的最現實的發展機遇,利用我區獨特的資源優勢,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積極發展以煤、電為代表的能源工業,延長資源產業鏈,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為緩解國家煤電油運等“瓶頸”制約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也使內蒙古抓住了發展機遇,乘勢而上,實現了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和生產總值增速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繼續名列前茅。這一時期,自治區黨委、政府抓經濟、促發展的措施得力,思路明確。圍繞自治區確定的經濟發展戰略,有重點、分步驟地加以實施。先后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第三產業、城鎮化和重點區域發展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附表:“十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