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0年我國環境保護發展目標
黨的十六大和國家長遠發展規劃確定了我國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比2000年翻兩番,人均GDP達到25000元人民幣,約合3000美元,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與此相應,我國環境保護的目標,在2010年前,主要是控制環境惡化趨勢,并改善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從2010年起到2020年,則是要求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到那時,擁有14億多人口的中國將初步進入到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從求生存、求增長階段進入到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新階段。整個社會步入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這一目標,可稱得上中國歷史性的躍進。
二、機遇與障礙
為實現上述經濟、社會和環境目標,有很多有利條件和大好機遇。首先是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先后發出了堅持包括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在內的“五個統籌”,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和消費體系,建設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內的和諧社會以及對環境保護黨政一把手要親自抓、負總責,并把環保內容作為干部政績考核指標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二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增長,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有了較大增強,為環保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三是國際環境合作也提供了不少可利用的機會。所有這些,都將促使我國的環境質量逐步向好的方面轉化。抓住這一大好機遇,環境保護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但是,實現我國環境保護目標也有許多不利因素或重大障礙,主要是:一是我國人口數量將從現在的13億增加到14.5億。人口增長1.5億,單就糧食一項,就需增加2億噸左右,對生態環境將產生巨大壓力。而且人均消費水平也將大幅度提高,如民用汽車保有量,現在約1000萬輛,到2020年將可能達到9000萬輛左右,汽車排放的尾氣將成為未來我國城市空氣環境的最大污染源。二是工業發展將進一步加大資源和能源的需求。當前我國工業化進入到了中期,這個時期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化工發展占有很大比重,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強度高,對環境污染重。三是我國現已進入城鎮化加速發展時期。城鎮數量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將大量增加,使本來就嚴重滯后的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面臨更大壓力,環境有可能進一步惡化。四是農業的現代化,集中表現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集約化程度提高以及養殖業、加工業比重增加,化肥、農藥、薄膜等使用量的不斷加大,集約化的畜禽和水產養殖業的高速發展和農村企業的發展,農村和農業污染可能急劇增加。生態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系統之間物質交換的“通量”與“容量”出現了不匹配的情況。這種不匹配的情況,在今后的農業和農村中會越來越突出, 這是傳統的粗放的高資源能源投入、低經濟產出、高污染排放的結果。
三、轉變生產方式,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環保目標的關鍵
目前,我國的經濟增長依然是靠過量資源能源消耗和嚴重環境代價取得的。比如,我國總能源效率為33%,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個百分點,單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國的4倍、歐盟的6倍、日本的10倍,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當前我國工業化進入到了中期,對資源能源消耗強度高、對環境污染損害重的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煤炭、化工、電力、造紙、交通運輸等重化工業占有很大比重。據專家們測算:實現經濟翻兩番的目標,如果仍然按傳統經濟的方式去發展,那么經濟對環境影響(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將是現在的4—5倍。人們對現在的環境狀況已經很不滿意了,不要說再惡化4—5倍,就是再惡化1倍也難以承受了。擺脫這種困境的出路,只能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來實現。
循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傳統經濟是一種由“資源—產品—消費—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形經濟。在這種經濟中,人們以越來越高的強度把地球上的物質和能源開采出來,在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又把污染和廢物大量地排放到環境中去,對資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地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導致了許多自然資源的短缺與枯竭,并釀成了災難性的環境污染后果;與此不同,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由“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物質反復循環流動的過程,使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中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其特征是自然資源的抵投入、高利用和廢棄物的低排放,從而逐步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所以,循環經濟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和無害化”為原則,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循環經濟的“循環”,有小循環(企業)、中循環(產業園區或生態工業園)和大循環(城市和區域或社會)三個層次,這些層次由小到大依次遞進,削減所有廢物的數量和毒性。循環型企業是通過在企業內部交換物流和能流,建立生態產業鏈,使企業內部資源利用率最大化、環境污染最小化和內涵性的增長。在產業園區層次,生態工業園是一種新型工業組織形態,它通過模擬自然生態系統來設計工業園區的物流和能流。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手段,把一個企業產生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系統。在城市和區域層次,循環型城市和循環型區域通常以污染預防為出發點,以物質循環流動為特征,以社會、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為最終目標,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減少污染物排放。循環型城市和循環型區域要具備四大要素:一是以工業共生和物質循環為特征的產業體系;二是包括有水循環利用的保護體系、清潔能源體系、清潔公共交通運營體系在內的基礎設施;三是規劃要體現綠色化、景觀綠色化和建筑綠色化的人文生態建設;四是倡導并實施綠色銷售和綠色消費。總之,循環經濟就是立足于循環型企業、生態工業園區、循環型城市和循環型區域,通過立法、教育、文化建設以及宏觀調控,在全社會范圍內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念,實現可持續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要做好幾個重點環節的工作:在資源開發環節,要統籌規劃礦產資源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加強對重點行業能源、原材料、水等資源消耗的管理,提高資源利用率;在廢物產生環節,要強化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降低廢物最終處置量;在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有利于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在再生資源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不斷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
從提倡一些廢棄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到循環經濟的提出,是經濟發展理論的重要突破。這一理念,將克服傳統經濟發展理論把經濟和環境系統人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經濟發展建立在自然生態規律的基礎上,促使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和大量廢棄的傳統工業經濟體系,轉軌到物質的合理使用和不斷循環利用的經濟體系,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提供了新的理論范式。
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形態,是一項集經濟、技術和環境于一體的系統工程,實質上是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否定,必將引起新舊思想、新舊制度的沖突。不能設想這樣一場重大的變革僅僅靠號召和先進的技術就能推行,因此,有必要制定相應的法規和章程,建立完備的辦事規則和操作規程,對實施循環經濟加以規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發展循環經濟,首要環節是嚴格執行《清潔生產促進法》。按照環境影響最小化、資源消耗減量化、優先使用再生資源及無害化原則,改進產品設計、采用無毒無害的原料、使用清潔的或者可再生的能源,運用先進的物耗低的生產工藝和技術以實現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
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嚴格實施《環境影響評價法》。實踐證明,對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制度,對推進產業合理布局和企業的優化選址,預防開發建設活動可能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僅對建設項目評價是不夠的。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制定的某些發展規劃,相對于具體的建設項目來說,對環境的影響更加巨大和持久。因此,我國的 《環境影響評價法》就確立了對發展規劃和評價制度。力求從源頭防止環境問題的產生,更好地體現了“預防為主”的環境政策。
我國的實踐還證明,政策特別是經濟政策對生態環境有重大的影響,我國生態環境的惡化,與實行不當政策有直接的關系。如在改革開放時期,在礦業方面的“大礦大開,小礦放開,有水快流,國家、集體和個人一齊上”這項政策,導致了全國性的亂采濫挖,不僅造成礦產資源巨大的毀壞和浪費,而且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嚴重污染和破壞。又比如,鄉鎮企業的遍地開花政策,在許多地區造成了相當嚴重的環境污染,國家從“八五”到“九五”期間,不得不下大力關閉這類企業,直到目前,這種關閉污染嚴重企業的措施還在實行。
因此,環境評價對象也應有三級項目、規劃和政策。對政策特別是對環境有直接影響的經濟政策進行戰略環境評價是非常必要的,應大膽研究探索,爭取盡快把它列入到“環評法”和擬議的 “循環經濟法”中去。
總之,發展循環經濟,是世紀之交全球經濟呈現的新態勢。我國要在未來15年內實現經濟翻兩番和相應的環保目標,就必須緊緊跟蹤這一新的動向,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用信息技術和綠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使我國經濟和社會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四、緊緊抓住環保三大戰略重點
現在,我國面臨的環境問題很多,許多方面的問題都很嚴重。改變這種狀況,實現環境的良性循環需要付出長期不懈的努力。在到本世紀50年代的長期發展目標中,只能分階段、抓重點、有步驟地去實現。到2020年的15年間,在眾多的環境問題中,應抓住三大戰略重點:城市環境的改善、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土地退化的治理。
城市環境的改善。目前中國有660多個城市,除30多個環境模范城市外,總體看,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基礎設施薄弱,環境狀況很差,成為集大氣、水體、垃圾、噪聲、食品等污染于一體的區域,治理任務非常繁重。今后15年,實現城市環境的普遍改善,難度很大。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只能抓重點。國家劃定的113個大氣污染控制城市可作為重點。一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使之達到二級標準;二是控制水體污染,要建設必要的污水處理廠,使水體環境按功能區要求達到標準;三是工業合理布局,按照功能分區調整好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實施“退二返三”措施(即第二產業退出市區,第三產業進入市區),嚴格控制工業污染。此外,還要做到垃圾無害化處理,大力植樹種草,綠化美化環境。如果實現上述要求,城市環境就能得到顯著改善,就能為人們提供一個比較適宜的、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的居住環境。
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總體看,中國排入水體的各種污染物已經大大超過水體承載能力,陸上各類水體水質仍在不斷惡化,在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中成為最大的難點。在控制水體污染方面,須強調三點:一是加強流域的系統管理,在保證生態用水的前提下,使上下游和兩岸能夠合理分配和使用水源;二是加強鄉鎮企業特別是畜禽養殖業污水排放的控制;三是加大水土流失的防治。鑒于水體污染防治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提出的防治目標一定要適當,經過努力是可能做到的。在到2020年的15年中,如果能遏制住污染進一步加劇,使重要水域按功能區要求達標,并保障飲用水源處于安全狀態,就保住了最重要的水環境,并為進一步防治打下良好基礎。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形勢下,這可以稱得上是很大的一項成就。
土地退化的治理。我國土地退化形勢嚴峻,植被覆蓋率低,水土流失面積大,草原退化嚴重,荒漠化、沙漠化和石漠化大面積擴展,遏制住這種土地退化趨勢的發展,使之恢復到生態良好狀態,需要幾輩人的努力。在未來15年中,重點是防治草原特別是北方草原的進一步退化。主要措施是控制過牧,禁止毀草開墾和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這是一個并不算高的目標。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土地荒漠化趨勢就將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沙塵暴源地的生態惡化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堪稱為重大成就,應努力實現。
(曲格平系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全國人大原常委、環資委主任李金昌系東方研究院副院長,國家環保局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