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廣闊,能源、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據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一份研究報告,內蒙古人均礦產資源占有量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2.58倍,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4.26倍,均位于各省、市、自治區第一位 (《國民經濟新成長階段的區域問題》,《管理世界》1987年第四期)。因此,通過能源、礦產資源的開發,推動工業化進程,是加速發展地方經濟的必經之途。然而,過去長期沿襲的粗放型開發方式,導致資源過采過耗,污染嚴重,成本高,產出低,效益差。一些地區為了治理污染,對高污染企業關、停、并、轉,往往又導致產業開發進程停滯,經濟滑坡,并形成下崗人員大量增加、群眾收入和收入水平提高緩慢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有沒有可能尋求一條既能有效節約資源、控制污染,又能通過能源、高載能產業的開發有效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實現“雙贏”的道路呢?這是擺在各級領導干部面前的一個嚴峻的現實課題。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近年來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帶動旗域經濟全面發展的成功經驗,提供了一個值得各地借鑒的典型例證。
一、只有實現戰略轉型,才能實現經濟騰飛
鄂托克旗位于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5萬 (其中,流動人口5.8萬),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占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區。鄂托克旗經濟以畜牧業為基礎,全旗擁有天然牧場2575萬畝。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畜牧年度牲畜存欄數即已超過100萬頭(只),尤其是阿爾巴斯蘇木,是享譽世界的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的原產地。
改革、開放以來,鄂托克旗旗委、政府針對本旗牧民收入較高,但是,由于多年來沒有國家、自治區工業建設重點項目推動,工業發展滯后,財政收入少、入不敷出,是典型的“畜牧業大旗,工業小旗、財政窮旗”的狀況,深入分析旗情,提出“以牧為生,以工致富”的發展方針,選擇能源、礦產資源開發作為突破口。鄂托克旗礦產資源豐富,己探明有天然氣、石膏、煤炭、鐵礦石、硅石等可供工業開采的礦產48種,其中,蘇里格氣田天然氣儲量在鄂托克旗境內達2200億立方米以上;石膏儲量達33億噸,居全國之首;煤炭儲量達10億噸。通過開發能源、礦產資源推動工業化進程,是現實的選擇。
通過發展小煤礦、小煉焦廠、小電石廠、小水泥、小硅鐵廠等“五小”企業,鄂托克旗實現了工業發展的第一步歷史性突破,到八十年代后期,鄂托克旗的工業發展曾居于鄂爾多斯各旗、縣的前列。
然而,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鄂爾多斯羊絨集團、伊泰集團、伊化集團等當地龍頭企業的崛起,達拉特電廠、準格爾煤田、東勝煤田等國家重點建設項目的建成投產,一些旗、縣的工業化實現了高起點、高水平、高技術、高效益的跨越式發展,經濟實力迅速增強。而鄂托克旗到九十年代后期仍然沒有現代化的大型企業,同時,小企業的低水平擴張也表現出大量消耗、浪費資源,污染嚴重等一系列嚴重問題。當時,棋盤井高載能工業園區烏煙瘴氣,垃圾成山,污水橫流,被批評為鄂托克旗、烏海市、阿拉善左旗交界地帶“黑三角”的一翼。并列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重點環境污染監測地區的名單,要求期限整改。
面對這一嚴峻局面,鄂托克旗委、旗政府沒有簡單行事,或是一意孤行,靠過度消耗資源、破壞環境謀求GDP的增長,或是“一刀切”地關、停、并、轉了事,而是嚴肅、認真地進行反思,尋找正確的發展道路。針對小企業數量雖多但是普遍規模不大、資金實力弱、技術水平低、經營管理狀況差,難以充分利用西部大開發的寶貴歷史機遇,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做強、做大,旗委、旗政府提出,要及時實現從粗放型資源轉換戰略向集約化資源轉換戰略的轉變,全面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著重提高工業化水平。并制定了治理污染、整頓“五小”,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努力引進大企業等一系列決策,推動工業發展的戰略轉折。
這個轉折是艱難的,甚至是痛苦的。“五小”企業雖然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但是利潤卻十分可觀。治理、整頓的決定頒布后,有些老板抵觸情緒很大,認為斷了他們的“財路”,有的組織工人圍攻工作組;有的揚言要花錢買分管旗長、環保局長的命,有的采取極端手段阻撓拆除土焦爐……有些干部也疑慮重重,擔心“把小企業治垮了,大企業又上不來,治理、整頓不會導致經濟滑坡嗎?”面對重重困難,自治區領導部門和鄂爾多斯市委、市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鄂托克旗委、旗政府的治理、整頓工作,堅定了旗委、旗政府推動經濟發展戰略轉折的信心。旗委、旗政府首先加強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干部、群眾特別是企業負責人真正認識到靠大量消耗資源、污染環境賺取眼前利益,會犧牲長遠利益,甚至得不償失,逐步克服思想認識上的阻力。隨后,與企業簽訂限期治理污染協議。最后按協議落實,該上環保設備的堅決上環保設備,讀取締的堅決取締。
2001年以來,鄂托克旗在地方可用財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長遠發展的利益,厲行節約,集中財力治理污染,至2004年底,累計投入各類環保建設資金近5億元,僅2004年旗各類環保投入就達到3億多元,促使全旗85%以上的高載能企業均配備了由挪威艾肯公司先進技術制造的環保設備,使環保質量達到了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對于沒有配備環保設施的,責令立即停產整頓,期限達標,否則予以堅決取締。
以治理污染為突破口,推動鄂托克旗的能源、高載能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走上循環經濟之路。
二、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重構
2003年以來,鄂托克旗委、政府積極轉變觀念,引導企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資源持續產業,不斷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延長產業鏈,促進產業的優化升級。煤炭行業逐步走向煤、焦、氣(油)和煤、電、高載能一體化之路,重點搞好高載能及其下游系列產品的開發,使其向功能化、系列化、配套化發展,從而形成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鏈,促進了工業結構的總體優化,涌現出了諸如蒙西集團、神華蒙西煤化公司、利民煤焦公司等發展循環經濟的典范,不僅有效利用了資源,而且減少了廢棄物,實現了零排放或少排放。具體來講,目前鄂托克旗在工業方面已經形成和正在發展的主要有以下產業鏈條。
(一)煤矸石、中煤、煤泥綜合利用產業鏈
一是利用大量廢棄煤矸石、風積沙、爐渣等為輔料, 制備年產220萬噸高標號低堿水泥;二是利用煤矸石發電,將發電產生的粉煤灰用于提取冶金氧化鋁,用提取氧化鋁過程中產生的廢渣生產水泥,這樣形成了一條“煤矸石~電~高載能~粉煤灰~氧化鋁~水泥”產業鏈,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綜合利用了資源。
(二)焦爐煤氣制備甲醇產業鏈
利用焦爐煤氣提取H2,以水泥窯尾氣提取CO2炭化還原帶U0 然后以H2和CO為原料制備甲醇,甲醇可直接用于燃料和溶劑,還可衍生一系列化工產品。這樣,不僅變廢為寶,而且又形成了一條深加工的產業鏈。
(三)水泥窯尾廢氣制備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及納米極的碳酸鈣產業鏈
在水泥的窯尾廢氣中提取回收純度可達到食品級二氧化碳,又將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用于納米級輕質碳酸鈣以及具有國際領先技術的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的生產。納米級輕質炭酸鈣還可以作為PVC異型材和綠色環保涂料的添加劑,提高其性能。全降解塑料是解決“白色污染”、保護環境的理想替代品,市場前景十廣闊。
(四)天然氣經甲醇制烯烴產業鏈
利用神華蒙西煤化股份有限公司年產150萬噸搗固焦項目所生產的3億立方米焦爐煤氣、水泥及其它窯尾廢氣提取的二氧化碳,結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蒙西批的15億立方米天然氣來制備甲醇,再經甲醇制烯烴,從烯烴中分離出聚丙烯、液化石油氣、汽油等,煤氣還可作燃料發電,這就不僅綜合利用了廢氣,而且還可以降低成本、保護環境、效益。
(五)煤焦綜合利用產業鏈
將原煤洗選生產精煤,精煤用于煉焦。煉焦過程中生產的煤氣提取笨、萘等有機物,煤氣經凈化后用來發電。神華蒙西煤化公司、利民煤焦公司、世林煤焦公司煤焦油深加工項目均為這一模式。為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所有的煤流都在封閉的皮帶走廊里運行,所有副產品一律回收并加工利用,焦爐煤氣用來發電和輔助生產,廢水經生化處理后閉路循環使用。這樣不僅節約了水資源,而且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
五大產業鏈條的形成,從根本上提高了鄂托克旗能源、高載能產業的層次。形成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進程。同時,也大大拓展了能源、高載能產業發展的空間,形成做大、做強特色、優勢產業的新格局。
三、以發展循環經濟為主導,打造產業發展新平臺
為了改善環境,用高新技術嫁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鄂托克旗采取不同措施,分類指導,抓好工業園區的建設———棋盤井高載能工業園區與周邊地區,曾因污染嚴重被有關部門和專家批評為“黑三角”。近年來, 鄂托克旗從治理污染入手,實施“藍天工程”,對所有污染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廢棄物排放標準,不達標不準生產,直至關停取締。僅2004年即投入資金2億多元治理環境污染,園區環境狀況得到根本改觀。目前,棋盤井園區已建成投產的39臺礦熱爐全部配置了環保設備,實現了達標排放;取締改良型焦爐517臺。“五小”企業全部取締;所有煉焦、煉鐵、白灰生產企業實現達標排放,石膏生產企業全部停產配置環保設備。對新建設、新引進的項目,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嚴要求,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實現達標排放、清潔生產。推動高載能產業向高加工度、高集中度、高附加值和低能耗、低污染方向轉化。鄂爾多斯集團硅電聯營項目、利民集團焦化項目、星光集團化工公司、中鑫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雙欣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天宇福利硅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項目相繼建成投產。棋盤井工業園區自2000年以來,在治理污染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高速增長“雙贏”的目標。2004年與2003年相比,工業總產值達到34億元,增長近一倍,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2004年9月,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在棋盤井考察時,稱贊這里已成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小金三角”的一翼。
蒙西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在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五高三新”原則,為發展循環經濟,走產業集群化道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證。“五高”就是高起點、高技術、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環境保護。高起點,就是要求凡進入園區的項目,不論技術、工藝還是設備,都要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不搞低水平重復建設;高科技,就是要求凡進入園區的項目,科技含量要高,投產后科技貢獻率不低于60%;高產業鏈,就是要求凡進入園區的項目,要有高度關聯,上游產業的產品和“三廢”盡量是下游產業的原料,某些產品生產可以做到零排放、零成本;高附加值,就是要求凡進入園區的項目,投入產出比要達到1:6以上,銷售利稅率達到70%以上;高度環境保護,就是要求凡進入園區的項目,環保必須達標,高污染、難治理的項目一律不得進入園區。“三新”即機制創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要求凡進入園區的企業,必須在運行機制上不斷地進行創新,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技術、工藝上必須達到國際或國內先進水平,并且具有新技術、新工藝的自主研究和開發能力,以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蒙西高新技術工業園區堅持“五高三新”原則,于2001年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新材料成果及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863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基地;2003年被自治區黨委、政府列入全區20家重點工業園區,2004年列入國家4家循環經濟試點工業園區;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98億元,比上年增長93%;實現工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132%;完成入庫稅金9000萬元,同比增長187%;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給蒙西工業園區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烏蘭輕工業園區以推進農牧業產業化為特色,培育、引進了一批骨干企業。華奧科技動物藥品廠以生產生物獸藥為主,產品遠銷國內20多個省、市、自治區,并帶動農牧民進行規范化、規模化的藥材種植。嘉南油脂工業公司的葵花籽深度開發、綜合利用項目,2002年7月被國家科技部等六部委批準列入國家重點新產品項目,并由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農副產品深加工食品工業示范專項工程項目》。該項目以葵花籽為原料,在生產葵花仁油的同時,生產蛋白、綠原酸、活性炭、飼料,達到原料100%利用。幾家企業開發的利用鹽堿湖資源生產螺旋藻項目,也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以循環經濟帶動經濟協調、健康、持續、快速發展,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
發展循環經濟,使鄂托克旗把握了經濟發展的主動權,使“生態立旗、工業強旗、開放興旗、 文化塑旗”發展戰略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3年,鄂托克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3.84億元,列全區33個牧業旗第3位,同比增長38.5%;財政收入完成1.86億元,列全區34個牧業旗第2位,同比增長64.4%,增速列全區財政收入過億元旗縣第1位;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2.45億元,同比增長246.8%,增速列全區旗、縣、區第2位,出口創匯6762.5萬美元,增長95%。200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0.9億元,增長64.7%;實現財政收入3.72億元,增長10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億元,增長83.6%。
在全力推進工業化的同時,鄂托克旗委、政府堅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謀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工業化與農牧業產業化相協調,經濟建設與城鎮化相協調,經濟發展與提高城鄉群眾 (特別是農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相協調,重點抓了三項工作。
(一)堅定不移地實施草畜平衡
全力以赴狠抓總投資4億多元的24個農口新建、續建項目的實施和爭取工作,以項目促增收。同時大力實施以禁牧、休牧、劃區輪牧“三牧”為主要內容的草畜平衡政策,并通過不斷加大生態建設力度,使草原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草原植被覆蓋度由2000年的35%恢復到現在的70%以上。全旗禁牧、季節性休牧、劃區輪牧面積已分別達264.8萬畝、2388.2萬畝、677萬畝,并不斷加大實施和監管力度,以鞏固近年來取得的豐碩成果。
(二)擴大勞務輸出和移民
把勞動力轉移和生態移民作為蘇木鄉鎮“一把手”工程來抓,健全旗、鄉、村三級勞務輸出網絡,建立勞動力轉移臺賬。利用棋盤井地區需要大量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的大好機遇,有針對性地對農牧民子女、剩余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培訓,使他們實現由農牧民到工人的轉變;在棋盤井、阿爾巴斯和賽烏素己建成3個移民小區,吸納移民290戶1238人;在棋盤井啟動了易地扶貧移民擴鎮工程,2004年實施的一期工程共建設“U型”四層住宅樓3棟,總投資1700萬元,總面積25308平方米,可安置農村、牧區貧困戶370戶、1554人,戶均住房面積68.4平方米。2005年將進一步擴大農牧民培訓,力爭培訓1500人,同時在棋盤井啟動易地扶貧移民擴鎮二期工程。通過農牧區人口的轉移,全旗農牧區人口已由2000年的5.6萬下降至目前的3.8萬,今后的目標是到2006年使農牧區人口穩定控制在3.5萬人左右,農牧民人均可利用草牧場面積由原來的358畝提高到572畝,從而達到合理利用草牧場和生態效益與農牧民增收“雙贏”的效果。
(三)深入開展“千人入萬戶,多措促增收”活動
2005年從旗、鄉、村三級抽調1000人組成工作組深入到1.2萬農牧戶中,幫助農牧民抓好牲畜改良、動物防疫、青貯、牲畜出欄等工作。通過努力,今年新建牲畜配種站177個、動物防疫站12個,使80%的肉用基礎羊、60%以上的絨山羊實現了人工授精,牲畜免疫密度達到100%;新建青貯窖1100處、6萬立方米,青貯窖容量達到70萬立方米;共培訓農牧民技術員5000多人,讓農牧民從科學養殖、科學種植上要效益、增加收入。
五、鄂托克旗發展循環經濟的主要啟示
鄂托克旗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和成效充分說明:能源、礦產資源開發與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之間的矛盾,并不是不可協調的、絕對對立的矛盾,而是可以協調的。只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及時實行從粗放型的自然資源轉換戰略向集約型的自然資源轉換戰略的轉變,走循環經濟的工業化道路,就可以在節約資源、治理污染、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經濟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的健康、協調、持續發展。
(一)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可以顯著節能降耗,而且可以大大降低生產成本,降低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蒙西集團由于在生產水泥過程中使用的風積沙中有微量低溫礦物的存在,從而使煤耗降低了5%左右,噸水泥綜合電耗僅為87.7kwh/t(同行業一般為100—ll0kwh/t),低于水泥行業清潔生產一級指標等級標準2.3個百分點,熟料產量提高4%—6%,水泥成本降低3%—5%,年節約成本2000多萬,年利用風積沙30萬噸,相應節約粘土資源180多萬噸,節約耕地1000多畝,而且使自備電廠38萬噸灰水和廢渣全部實現零排放。從1998年高性能水泥實現規模化生產后,每年可利用煤矸石等工業廢渣達40多萬噸。生產直接經濟效益1700萬元。2004年初,采用了蒙西工業園區神華蒙西公司焦化廠排放的焦爐煤氣作燃料鍛燒高嶺土,噸高嶺土可降低成本500—540元,年可消化煤氣2160萬m3,既減少了污染,也提高了經濟效益,同時延長了園區的產業鏈。集團自備電廠利用煤矸石、煤泥發電,年利用煤矸石12萬噸,中煤和泥煤約8萬噸,從1998年投入運行累計利用煤矸石約100多萬噸,節約耕地900多畝。采用北京化工大學的超重力技術建立的30000噸/年的超重力納米碳酸鈣生產線,年利用二氧化碳15000—18000噸。2×30萬KW矸石電廠和粉煤灰提取氧化鋁項目建成后,將增加利用煤矸石近250萬噸/年,電廠每年生產的100萬噸粉煤灰全部得到利用,氧化鋁制備過程中每年產生的320萬噸硅鈣渣,全部被利用于生產水泥、建筑墻板和陶粒,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產鏈,做到了零排放;全降解塑料、納米碳酸鈣項目每年可以利用二氧化碳2萬噸,規劃中的氧化鋁等項目建成后,可全部利用水泥窯尾每年排出的75萬噸二氧化碳氣體,將實現零排放。通過對廢棄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產生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同時降低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
(二)堅持依法行政,創造發展循環經濟的法制環境
鄂托克旗在整頓“五小”企業,治理環境污染,發展循環經濟進程中,嚴把項目審批關,著力提升產業層次。認真貫徹國辦發明電[2004]22號通知精神,嚴格控制小煉鐵、小煉焦、小化工、小水泥等行業,遏制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新上項目一律執行“三同時”標準,嚴格禁止新建高污染項目,按照環保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在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做到嚴格把關,對環境評價通不過的項目一律不批。對有可能影響水土保持的重大項目還要求建設單位提供水土保持方案資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和減少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強化資源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認真執行《清潔生產促進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意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范。以推行清潔生產和生態工業區建設為突破口,促進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污染預防轉變;以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著眼點,依法促進廢物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建立一批循環經濟型企業。嚴格禁止新建高污染項目,對污染嚴重的企業采取停產整治、限期整改等措施。由于把握了嚴格控制項目審批與過程監管這兩個關鍵環節,有效地保證了工作成果的鞏固,防止了“五小”回潮、污染反彈。
(三)發展循環經濟應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來,國家的政策主要是集中于整頓“五小”企業,治理環境污染。但是,僅有對這些企業的禁止、處罰是不夠的。一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不僅局限于“五小”,之所以禁而不絕,除了自身的利益趨動,國家在政策上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與地區缺乏適當的利益保證,由此導致的不平等競爭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國家有必要在政策上對發展循環經濟的企業、地區在項目審批方面區別對待,予以優先批準支持;在信貸政策方面予以傾斜,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和低利率或貼息優惠;在稅收政策方面給予適當的減免稅收的照顧;在土地使用方面優先審批;對減少污染、治理污染、節約資源產生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社會效益予以獎勵,等等。通過各方面的政策引導和扶持,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地區發展循環經濟,促成經濟振興。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