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主要分布在農、林、牧、副、漁以及種、養、加等各個領域,大多數農業上市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涉及到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方面。由于國家對農業產業的扶持,農業上市公司打著“農”字招牌上市并享受著因“農”而得的種種優惠政策,但同時2/3以上的農業上市公司卻背離招股承諾,將資金大量投向非農產業,這就是被稱之為農業上市公司的“背農”現象。
一、我國農業上市公司享受的優惠政策
(一)因“農”而特批上市,獲得進入資本市場的渠道
有的農業上市公司上市時從企業的基本情況來看,上市條件并不成熟,但因國家對農業產業的扶持,通過證監會特批指標上市或通過行政手段拼湊上市,典型例子如:金健米業、隆平高科等。
(二)政府對農業的政策支持在逐步加強
政府對農業的政策支持體現在方方面面,特別是2004年、2005年兩個一號文件的出臺,更使一些農業上市公司受益匪淺,如農產品價格的提高、糧食播種面積的增加、農牧業稅的逐步取消等使農業上市公司整體收益上升。
(三)獲得補貼收入
農業上市公司獲得的補貼收入包括所得稅減免或返還、出口退稅和補貼、增值稅返還、價格補貼等。幾乎所有的農業上市公司都享受了減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據有關資料,由于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近年來平均每年增加農業上市公司凈利潤20%左右。獲得其他幾項補貼收入的農業上市公司也占農業上市公司總數的2/3以上,且對利潤的貢獻幅度也越來越大。整體來看,農業上市公司的補貼水平相當于全部上市公司平均補貼水平的2倍多。
(四)其他間接優惠政策
據了解,打著“農”字招牌還可以帶來以下好處:一是要項目有個好概念。如從事進出口,政府就會給配額補貼;二是搞新產品開發時容易爭取開發資金、開發費;三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出面協調解決公司歷史遺留問題。
二、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的“背農”現狀
農業上市公司的“背農”情況大體分為兩種:一種是通過資產重組,發生產業轉型。據統計,這類公司占滬深兩股市農業上市公司總數的1/5左右。比較典型的如恒泰芒果已變名為華立科技;深華寶則由飼料業成為通訊業的深信泰豐,搞烤熳生產的廈門大洋則搖身成搞房地產的創興科技等。這些都是些轉型較為徹底的例子。更多的農業上市公司屬于第二種情況:大量投資于毫無關聯的非農產業,但目前公司主業仍是農業。這類公司數目很大,超過2/3的農業上市公司進行非農擴張。
目前,我國大多數農業上市公司一方面從政策扶持上撈好處,一方面又不專心務農,這也是農業上市公司為社會各界議論之所在。那么,農業上市公司究竟為何“背農”而去?
三、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背農”的原因
(一) 傳統農業屬低效產業,投入周期長,利潤率低,企業追求利潤的本能要求資金迅速見效益,農業上市公司只好向那些見效快的非農行業擴張
作為企業長期發展動力的農業,基礎性科研開發和銷售網絡的投資具有回收期長、先期投入大的特點,短期內難以獲得與投入匹配的利潤回報,而農業上市公司作為資本市場上的公眾公司,為了迎合股東的利益或為了自身更好地發展,不愿承擔農業研發成本,往往對招股承諾的涉農項目投入較少,對非農行業擴張積極。
(二)募集資金作用效率低,盈利能力日趨下降
農業上市公司往往被“圈錢”思想所主導,有資金不使用,亦或使用后難以兌現盈利預測,凈資產盈利能力明顯低于市場平均水平,致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漸弱,景氣度不高,大部分農業上市公司股票一般不被納入證券市場成長型范疇,將大大影響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影響企業的發展空間,做大做強農業主業也可能成為一句空話。
(三)國家缺乏對農業的后續支持
農業作為基礎產業,經濟效益小、社會效益大,依靠公共政策保護或補貼農業是世界性的普遍做法。在我國農業屬于弱質產業,國家對農業的投入與發達國家相去甚遠,可以說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政策性方面,而后續的資金支持則很有限,加上企業一般性重復建設,難以形成規模型產業。
(四)農業上市公司大多股本和規模都偏小、流通市值較低,易發生資產重組、主業轉型
農業上市公司股本規模偏小,導致主業難以做大做強,要維持股本擴張,只能向其他業務轉型。更有一些公司由于業績無法得到支撐,只有完全背離農業,通過資產重組完全轉向非農產業。例如遠洋漁業(現新太科技)轉向通訊產業、先鋒股份與廈門大洋(現創興科技)轉向房地產、如意集團轉向制藥、天歌科技將配股資金投向光電子和酞菁染料領域、新中基轉為番茄醬和房地產等。
(五) 借助農業 “殼”資源拼湊特批上市,只是為了獲取優惠的政策資源
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下,有的上市公司是采取行政手段,按額度分配上市的,甚至有的是為了上市而臨時拼湊的,有的是通過特批渠道上市的,企業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一條低成本融資渠道,打“農業牌”更容易獲得審批通過或其他優惠政策,而關系到企業中長期發展的根本因素則考慮得不多。所以這類公司上市后積極進行非農擴張,往往是什么賺錢就投資什么,并非基于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急功近利的心態比較普遍。
四、我國農業上市公司 “背農”問題的應對措施
(一)政府應加大對農業的基礎性科研投入
農業基礎性科研項目往往具有很大社會效應,而我國農業上市公司由于農業科技開發見效期長,不愿主動承擔農業研發成本,大都對內較少進行基礎性研發投入,所以,我國也應該學習世界各國尤其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大對農業的基礎性科研投入,補充農業上市公司的投入“缺位”。另外政府在給予農業上市公司資金投入的同時,可以幫助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合進行科研開發,給企業以技術支持。
(二)給農業投資以更多的優惠政策,通過政策吸引資金向農業產業轉移
農業上市公司雖然正在享受著上述多項優惠政策,卻普遍由于投資農業這一弱質產業而利潤率偏低,導致本已承諾投資農業的募集資金流向非農產業,如果國家能夠給農業投資以更多的優惠政策,農業投資的利潤率得到提升或僅相當于非農投資的利潤率,農業上市公司必然不會再冒各種風險和爭議進行非農擴張,更多的資金將會被吸引到農業投資上來。如新疆天業大規模開發利用荒地資源,如果沒有政府的融資等各項優惠政策支持很難開展。
(三)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扶持力度
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認定的三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中,上市公司共48家。農業上市公司屬于農業行業的優質群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階段在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發展中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國家對農業的投入應優先投入到龍頭企業,根據農業行業的特殊性,對龍頭企業給予進一步的政策傾斜,更好地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比較優勢,通過龍頭企業的先鋒帶頭作用,促進農業上市公司乃至整個農業行業的發展,增強農業投資的吸引力。
(四)加強政府協調服務功能,引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在全球市場一體化趨勢加強的環境下,農業產業內部仍普遍存在行政管理方式形成區域分割的畸形市場,政府應發揮協調服務功能,打破地方行政性壟斷或限制,形成開放和公平競爭的全國統一市場格局,為企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在尊重上市公司自主決定募集資金運用、資產重組等活動的前提下,政府對募集資金投向應該有所作為,充分發揮政府的協調服務功能,對農業上市公司資金的募集和使用進行產業引導和指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五)制定限制資金投向的相關政策并進行監管,嚴格與優惠政策掛勾
農業上市公司雖然“背農”卻無相應制裁并仍能享受著相應的優惠政策,現階段無非是引來業界爭議,這使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何樂而不為”,紛紛效仿,“背農”問題愈演愈烈。所以,應該從政策上制定農業上市公司資金投向的有關規定,按不同經濟發展地區和農業各子業(農、林、牧、漁、農林牧漁服務業)實際情況制定比例, 同時證券市場應該進行嚴格監管以確定農業上市公司將一定比例的募集資金投向該大類,才能享受到相應的優惠政策。只有“背農”資金回流農業,農業上市公司才能名正言順,才能真正實現當初國家支持農業公司上市的初衷。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