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20多年來,特別是“十五”期間,內蒙古經濟總量、人均國民產值、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都有突破性的發展和變化,綜合經濟實力得到進一步增強,國民經濟已經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為下一個五年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世紀頭二十年是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十一五”期間尤為關鍵。對于內蒙古來說,在今后的五年中,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關鍵是要更新發展理念,確立科學發展觀,不失時機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實現全區經濟由數量的增長到質量效益的提高,從而實現資源大區向經濟強區的歷史跨越。
一、加快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全面提升內蒙古經濟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選擇
首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這次中央在《建議》中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在“十一五”期間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新世紀未來五年,必須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既要千方百計加快發展,又要理性發展、科學發展,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在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基礎上加快發展。
其次,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增強我區經濟競爭力的需要。這幾年我區經濟呈快速增長的態勢,但是由于起點低、基礎差,加之結構不合理和經營粗放,目前內蒙古無論是經濟總量,還是經濟質量與發達省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可以說經濟既不大,也不強。要改變這一狀況,必須更新發展思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由數量型增長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變。
第三,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推進我區新型工業化與經濟現代化的需要。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而內蒙古工業化只是剛起步的初期階段,如何縮短工業化進程,實現跨越式的發展不能按照傳統的工業化路子走,即單靠資本增長、生產要素擴張外延式的經濟增長路子。
第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需要。在未來經濟發展中,資源和環境制約因素越來越凸顯。內蒙古資源雖然相對比較豐富,但大多為不可再生的資源,加上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人為地加劇了資源和生態的壓力。目前內蒙古資源利用率不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我國平均水平。這說明內蒙古的經濟增長方式還處在一個低水平、粗放運行的狀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
二、推進我區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當前內蒙古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產業總體規模小;二是產業鏈條短,造成資源配置不科學,比較效益低、競爭力弱。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應在做“大”和延“長”上做文章。
首先要整合資源,發展規模經濟,培育優勢產業集群。目前工業企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和產業優勢。當前要抓住國內外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全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大基地、大產業、大集團,率先在條件具備的優勢地區建設一批能源、冶金、化工、裝備制造、農畜產品加工和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集群,使資源、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優勢產業、優勢企業聚集,實現規范經營、規模效益。
其次要延長產業鏈條。目前內蒙古的工業企業主要是資源型企業,深加工轉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所以,在“十一五”時期,要把延長產業鏈條作為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中之重,通過發展產業下游加工工業,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層次。
三是在擴大優勢產業增量的同時,千方百計搞活現有產業存量。采用國內外先進的工藝技術和裝備,加快鋼鐵、建材、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換代,提升一批產業集群的層次和水平。同時要大力發展一批稀土材料、生物制藥、生物保健、電子信息等高科技產業,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
四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提高整體經濟的社會化水平。內蒙古現代服務業水平低,但發展空間很大。今后五年要在政策、機制上不斷完善,力爭在金融信息、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社區服務、旅游等方面有一個較大的發展。
(二)全力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是提升產業層次和經濟競爭力的關鍵,也是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內蒙古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光有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目前我們對自主創新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一些人認為搞自主創新難度大、條件不具備,不如引進來的快。但是真正的核心技術是引不來、買不來的,必須要有自主創新能力,否則在未來經濟競爭中,就很難有核心競爭力。這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特別是決策者的重視。要盡快建立自治區高層組織協調機制,把政府的作用與市場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實踐證明,實施科技創新僅靠科技部門“推”不行,必須要有經濟部門與科技部門、科技界與企業界的協同努力和聯動,對事關內蒙古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自主創新項目,應成立聯合攻關協調機構,統一組織協調解決項目攻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要創新科研機制,實施重大創新項目招投標制,公開向區內外、國內外招標。對現有自治區科技資源進行優化整合,以重大項目為載體,全方位、多層次聚集海內外人才,集中力量進行攻關。調整財政扶持對象,從一般性的分散投入向有重點的集中投入轉變,有重點選擇內蒙古有一定優勢和特色的科技項目進行突破。必須確立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建立以企業為主的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引導和調動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
(三)加大制度創新力度
首先,要繼續深化企業改革,切實建立企業現代產權制度,使企業真正成為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行為主體,塑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微觀基礎。加快建立企業自主創新機制,節約資源、降低能耗和保護環境等機制,用體制來約束和規范企業經營行為,促進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企業改組和重組,發揮規模經營,實現規模效益。要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政府要逐步減少對競爭性行業、企業的行政干擾和政策優惠,清理整頓各地出臺的引資優惠政策,統一稅負,統一用地、用水、用電價格,實現公平競爭,以市場競爭機制促進企業自覺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其次,要深化以轉變職能為重點的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政府職能的“錯位”“越位”“缺位”問題。政府職能主要是通過制定產業政策和規劃,指導協調經濟發展;通過規范市場秩序,為企業營造寬松、和諧、公平的發展環境;通過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為企業提供周到便捷的服務。目前在招商引資中,一些地方還停留在減稅讓利階段,在優化投資環境,為投資者提供優質誠信服務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在規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準入,監督企業節約資源,降低能耗,降低污染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缺位”現象。所以說,政府職能不轉變,發展理念不更新,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一句空話。
再次,要建立完善有利于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政府各部門的協調互動機制。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涉及到政府各主管部門,政府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總體協調配合,防止各自為政,相互扯皮現象的發生。
(四)在對外開放中調整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提高對外貿易的質量和效益顯得尤為緊迫。在今后一個時期,一方面要抓好過貨落地加工,結合口岸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過貨產品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轉變,提高就地加工增值率。另一方面,要調整出區、出口產品結構,擴大資源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下游產品出區、出口,逐步減少原材料出區、出口的比重。
要把結構調整與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結合起來,切實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按照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加強對外資的投向引導。要把引資重心放在引進國內外科技含量高的大企業、大集團、大品牌上,積極承接國際高新科技產業轉移,利用國際國內高新技術開發內蒙古豐富的資源,利用國內外先進科技改造傳統產業,實現內蒙古產業優化升級。同時要鼓勵區內優勢企業走出去,利用區外、國外資源、技術、人才、市場把企業做大做強,從而帶動企業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
(五)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一是大力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通過對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千方百計降低工業對能源和水資源的消耗。要引導和鼓勵企業節約資源、降低能耗,盡快制定出臺企業節材、節能、節水和降低污染的政策法規,對每個行業、企業都要有具體明確的降低“三高”的指標,達不到要求的給予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處罰,直至企業關閉。
二是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從資源開采、生產消耗、廢棄物利用和社會消費各個環節,推行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循環利用,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從內蒙古實際出發,率先在能源、化工、建材、冶金等行業中推廣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高效利用資源。如發展熱電聯產、煤電水泥聯產、垃圾分解、固定廢棄物回收處理,實現資源再生循環利用。同時要發揮內蒙古豐富的風能、太陽能的優勢,發展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潔凈能源。
三是要繼續保護好生態環境。內蒙古的生態環境本身就很脆弱,隨著資源大規模的開發,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必須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繼續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環保政策,依法加強對耕地、草原、森林、水資源的保護,保護好內蒙古這塊綠色的凈土。
三、加強政府對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宏觀調控
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單靠市場機制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受利益驅動,不可能考慮資源和環境等社會問題,所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單靠市場調節是失靈的,必須靠政府進行宏觀調控。
首先,要規范市場準入機制,抑制低水平的重復建設。近年來,在招商引資、新上項目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各地陸續新上了一批投資量大、設備先進、科技含量高的大中型項目。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低水平重復建設。各級政府必須通過規范市場準入機制,對微觀經濟主體的投資行為進行把關規范,嚴格控制小煤礦、小水泥、小焦化、小鐵合金、小電石等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對于單位產出能耗高,達不到先進技術經濟指標和環境保護標準的項目,給予亮“紅燈”,從投資源頭上限制低水平重復建設。
其次,要完善有利于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政策機制。目前在政策機制上,還存在一些不利于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弊端。要通過加快改革進程,尤其是要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的進程,進一步理順土地、草原、水、礦山、能源等資源性、基礎性產品價格的市場機制,利用價格杠桿促進生產要素的節約利用。同時要加大征收排污費的幅度,促進企業更新設備,降低廢氣廢水的排放。要積極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財稅政策,積極爭取國家調整和完善資源稅,適當提高耕地、礦山、水、電、煤、油、氣等資源稅率;提高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稅率;盡快征收草原生態保護費。要從財政補貼和減免稅等方面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調整金融信貸政策,金融部門要從信貸方面積極扶持自主創新能力強的成長性企業,鼓勵企業更新設備、節能降耗,同時對一些設備落后、耗材、耗能大的企業關閉“貸款”通道,從信貸上鼓勵企業調整產品結構,轉變生產方式。
再次,要加大政府的監督懲治力度。各級政府要運用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等手段,加強對能耗大、污染嚴重的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進行治理整頓,加大懲罰力度,對達不到降耗、降污的企業進行關停整頓,堅決淘汰和關閉資源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