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課程改革的重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談些粗淺的認識。
一、注重實踐,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
課堂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把抽象的數學語言轉化為手腦結合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易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后,我出示:“醫院包扎用的三角巾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邊是0.9米,現在有一塊長18米,寬0.9米的白布,可以做多少塊三角巾?”課前學生已進行預習,可我在教室里巡視一周后,發現只有五分之二的學生能夠正確解答,多數學生只會求出三角巾的面積。面對這一情況,我讓學生拿出一張紙,畫一個長方形表示長18米,寬0.9米的白布,再引導學生在“白布”上按題意截取三角巾。(如下圖。)

通過動手操作,學生很快理解了題意,并列式解答:18×0.9÷{(0.9×0.9)÷2}。之后,我讓學生再仔細想想還有沒有更簡便的解法。學生思維的大門再次被打開,他們在紙上畫畫、寫寫,兩分鐘后部分學生舉手了。我請學生說說看法,一位學生說:“通過畫圖,我發現白布的寬就是三角巾的底或高,那么邊長為0.9米的正方形里就有兩塊三角巾,我只要先求出白布里有幾個邊長為0.9米的正方形,再乘2就能求出有多少塊三角巾了。所以算式是18÷0.9×2,這種方法更簡便。”在她的提醒下,剛才還有些不知所措的學生也都恍然大悟。我及時表揚了那位女生,同時也鼓勵全班學生課堂上要大膽思考,要重視動手操作的過程,養成實踐操作的習慣,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
二、鼓勵創新精神,提高創新積極性
學生的創新潛能能否得以挖掘,教師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學生有機會說出奇妙獨特的想法,并能得到教師的肯定,他也許會成為未來的數學家;相反,教師如果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不讓有獨到見解的孩子表達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這不僅會打擊學生創新的積極性,還有可能把一個數學天才就此扼殺在搖籃之中。
在一次教研活動中,執教老師在課結尾時出示了一道題:“一輛客車從東城開向西城,每小時行45千米,行了2.5小時后停下,這時剛好離東西兩城的中點18千米,東西兩城相距多少千米?”
學生結合本堂課所學,借助線段圖,都能列出算式:(45×2.5+18)×2。師生點評之后,老師正想繼續課堂活動,忽然有位男生站起來怯生生地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解法,可計算結果和同學們說得不一樣,但我覺得這樣做也是對的。”聽完他的話,面對這一“突發事件”,老師并沒有感到措手不及,更沒有因下課臨近而簡單地否定他,而是微笑著說:“好啊!你有不同的解法,能告訴大家嗎?同學們,我們都來聽聽好嗎?”于是那個男生就大膽地說道:“我覺得 ‘這時剛好離東西兩城的中點18千米’也可以理解為客車已經經過中點了,所以列式為(45×2.5-18)×2。”
學生聽了他的分析后,也都覺得有道理。老師肯定他的想法后,還獎勵給他一顆“小小智多星”以示鼓勵,男孩很高興。試想,老師若為了按時完成課前設計的教學任務,而不給他陳述的機會,那他的創新思維就會被扼殺在萌芽階段。
作為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言,鼓勵學生創新,提高他們的積極性。
三、從生活出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例如,教學“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我先出示了下表:
這是學校準備開運動會而運進的各種飲料的瓶數。

讓學生根據表中數據,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躍躍欲試,有的提出“運來的芬達比綠茶多多少瓶?”有的提出“礦泉水和芬達一共有多少瓶”……我將學生說的整理成應用題,讓他們列式解答,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計算了加法、減法試題,甚至還列出了連加法的試題,計算的準確率也很高。
這項練習,既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和計算能力,為后面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卞延平區塔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