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四年級下冊“方程”,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了解方程的含義。
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
3.在列方程的過程中,發(fā)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流程:
一、情景體驗,逐步深入
情境一:直觀感知
教師出示一個天平,兩個沙果和一個蘋果。
學生認真觀察,思考:在不知道三個水果重量的情況下,把它們任意地安放在天平兩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會有三種情況:重于、相等、輕于。)
讓學生嘗試:用關系式表示。(兩個沙果二一個蘋果,兩個沙果>一個蘋果,兩個沙果<一個蘋果。)
情境二:深入感知
數學表述,用數學式子表示兩隊比分之間的關系。
教師出示一場排球比賽情境圖,伶俐隊18分,非非隊27分。學生語言表述圖上的比賽情況。
如果伶俐隊教練進行戰(zhàn)術調整,再上場的一段時間內,伶俐隊連續(xù)得了x分,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再次讓學生進行語言、數學表述。)
18+x>27 18+x=27
18+x<27
師:在剛才的情境中,用關系式來描述數量之間的關系,簡潔、清晰,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情景也可以用數學式子來描述。
情境三:廣泛感知
教師出示4幅圖。(天平稱物:280克重于100克;拍球:小方拍25下,小軍拍x下;比身高:小明身高x厘米,比爸爸矮21厘米,爸爸身高175厘米;購物:買了4個書包,每個x元,付120元夠不夠。)
讓學生觀察這4幅圖,思考:(1)每個情景中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2)用關系式來表述。學生小組交流,分享研究成果。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師: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情景都可以用數學式子來描述,而且用式子來描述很清楚,有的還可以用不同的式子來描述。
二、引導分類,抽象意義
1.初步分類,自主探索。
學生觀察板書,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歸類。集體討論,匯報不同的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點評分法,確定一種“是否是等式”的分法進行深入探究。
2.再次分類,抽象意義。
學生嘗試第二次分類,按要求“是否是等式,是否有未知數”分成四類。
描述,每一類的特征。
發(fā)現(xiàn),有未知數的等式可以求未知數。
創(chuàng)造,學生自己也來寫幾個方程,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方程概念。
三、自學探索,列方程
1.讓學生自學教材P93,學習列方程方法及格式,集體匯報自學心得。(教師在學生練習時巡視指導。)
2.總結:列方程要找出等量關系。
反思: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概念的形成應具有更大的涵蓋面、影響力和遷移性,由此通過自我理解、生成、連接,形成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本課的教學設計,基于對數學概念及概念教學的再把握,相對于傳統(tǒng)的教學,做了大膽變化嘗試和探索。
充分關注學生。從生活實際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有生活的經驗,很自然地想到會產生三種不同情況,并嘗試用數學式子進行表述,引出等式與不等式,其中包括含有未知數的,不含有未知數的兩種形式。讓學生充分感知,廣泛體驗,經歷方程模式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在這里教師給了學生較廣闊的思維空間,提供了自我探究的學習氛圍。通過看圖,學生在認知寫式子的過程中,可以不受教師的任何約束,顯現(xiàn)出個體差異性。給學生時間與空間,使他們把方程與已知知識建立聯(lián)系,知識的遷移也將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造機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發(fā)散的,但同時也抓住了本質。
充分信任學生。課堂上教師講得少聽得多,充分地鼓勵學生探索、爭論、創(chuàng)造。從情境一開始,教師就放手讓學生把各自的想法用式子表示出來,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在知道方程意義后,又放手讓學生自己寫一些方程,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這種自主性的學習也真正地面向了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思考、提問、回答,讓生生間、師生間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實現(xiàn)了有差異的發(fā)展,以求共同提高。
教師要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盡可能地激發(fā)他們積極思維、主動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意識,讓學生既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又能培養(yǎng)數學學習能力,為數學思維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引導。
(作者單位:寧安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