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13日至15日,美國《紐約時報》連續在頭版刊出一批美國國防部的絕密文件。文件反映了近二十年來美國的核心決策層是如何用掩蓋真相、編造謊言的方式誤導和蒙騙民眾,將美國一步步拖入越南戰爭的泥潭的。美國政府見狀大驚,司法部通知《紐約時報》,要求立刻終止此一連載,并將文件交給政府。遭拒后,又由紐約地方法院對該報發布有關禁令。但與此同時,《華盛頓郵報》《波士頓環球報》《洛杉磯時報》等重要報刊亦相繼刊出同類文件,法院禁不過來了。
惱羞成怒的政府要員們對媒體奈何不得,便轉而追查泄密者。尼克松總統親口說“要將這家伙送人監獄”,還要“把審判的所有細節都告訴媒體,我們要在媒體前摧毀他”。
事實上泄密者是誰已用不著追查。丹尼爾·埃爾斯伯格,這位前海軍陸戰隊軍官,美國國防部部長助理的高級助手,蘭德公司關于越南問題的著名分析家,在將所有七千頁絕密文件復印件分別交往各有關報社之后,于6月28日前往美國司法部“自首”。
這就是當年轟動美國、震驚世界的“五角大樓文件泄密案”。
泄密者的動機十分明了:就是要讓公眾知道政府和軍方的欺騙行為,知道這些政客在“國家利益”的幌子下販了多少私貨,不能再為這些名為愛國實為禍國的妄人慷慨買單。
在這本回憶錄里,埃爾斯伯格將自己的心路歷程和盤托出,三十年后再回首,不僅無怨無悔,而且更加堅定。“我希望以此類教訓告誡今后處于同樣情況下的官員,告誡今后對此類情況負責的所有公民,實話實說,揭露錯誤的秘密,可以產生一種非比尋常、高深莫測的能量。”
作者曾是美國冷戰政策的堅定支持者。初到國防部時,他也相信政府機構的保密都是為了高尚的目的,甚至某些欺騙行為,也是“國家利益”所必須的,“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幫助國會、媒體或是公眾了解總統即將采取的行動”,“那些目光短淺、思想狹隘的個人或是機構很有可能就會進行干涉,而這些問題他們根本理解不了,只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可是,當他目睹了約翰遜總統一面在競選時提出“不擴大戰爭”的口號,一面卻任由參謀長聯席會議秘密制訂擴大戰爭的計劃時,當得知他們還采用“引蛇出洞”的辦法,即想方設法挑起北越軍隊對美軍的攻擊,然后實施大規模的“反擊”時,他有些疑惑了。尤其當他親臨南越對駐越美軍、南越軍隊和當地民眾進行深入考察之后,更加感到美國是在進行一場沒有正當理由也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美國青年的熱血僅僅被用來保護一個失去民心的傀儡政權和避免“不體面”的敗退。為了不輸得精光,只能不停地加大賭注,而每一次加大賭注,都要對美國人民進行欺騙宣傳,說這將是決定最后勝利的時刻。后來美國軍隊甚至完全不顧國際法,把轟炸擴大到柬埔寨和老撾境內,當然這些事多是偷偷干的,故屬“絕密”。
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作者終于無法忍受這種無忌憚的欺騙行為,不愿意看到有更多的美國青年因政客們的愚妄而無謂地流血。他冒著被終身監禁的危險,決心將他所知道的真相告訴公眾。這是一段從愚忠到覺醒、從盲從到反抗的心路歷程,是良知對政治的審判。
《紐約書評》也認為“這本書應該和伊拉克戰爭對照著讀”。
值得一提的是泄密事件甫出時尼克松總統的心態。他最初是感到竊喜的,因為文件提到的主要是前兩任民主黨總統(肯尼迪、約翰遜)的陰損,所以他覺得不妨讓媒體折騰一陣;但在與基辛格交談后轉而又感到須對這種泄密行為嚴厲制裁,以儆效尤,否則他本人一向喜好的秘密決策豈不也會受到威脅。但尼克松最終也沒能如愿,原因是他手下的人像小偷一樣去竊取民主黨總部的機密時被人逮住,他卻裝作不知情,最終還是讓媒體揪出了狐貍尾巴,被迫辭職下臺了。司法部長約翰·米切爾等高官則相繼被關進了監獄。鑒于由“水門事件”牽扯出的政府在埃爾斯伯格泄密案中有一系列違法行為(隱藏證據、非法監聽、銷毀相關文件等),埃爾斯伯格泄密案最終被美國聯邦法官撤銷,作者獲得了自由。
注:“吹哨者”(whistle-blower),指的是在某組織內部任職,但為揭露組織的不軌行為挺身而出的人。
(《吹哨者自述——五角大樓文件泄密者回憶錄》,丹尼爾·埃爾斯伯格著,李杰譯,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版,39.80元)